太上章  006、巫知

類別: 玄幻 | 遠古神話 | 太上章 | 徐公子勝治   作者:徐公子勝治  書名:太上章  更新時間:2016-11-19
 
伯禹雖是赤腳步行,但是連日不休、每天都在趕路,速度絲毫不慢,甚至超過了普通的車馬。在樹上烙刻下五教、五刑、九德之典,是他在路上想出來的主意。

上古時生態環境很好,哪怕是人煙聚集之地,也不乏生長了數百上千年的參天古木,而且就在村寨城廓之中。伯禹與挑選硬木樹種,在樹干上剝掉一塊樹皮,將這一片削平,刻字于其上。樹還是活的,為了使字跡能長期保存,他們還將刻好的字烙至炭化。

皋陶作九典,搬到了朝堂上整整一車簡,禹不可能在樹干上烙那么多。之所以挑選這幾部,因為它們恰是各地民眾都需要了解的,而且要義總結得非常精練。

比如最重要的《五教》,就刻“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十個字,言簡意賅。為何這么簡練、甚至是惜字如金?以皋陶之才,揚揚萬言也不算難事,他的學生子丘在朝堂上宣讀九典,可是向眾臣解說了整整三天,但真正難的是化繁為簡。

須知古時各部民眾幾乎都不識字,若文意深奧,大家根本就聽不懂,若不能有很精練的總結,人們也根本記不住。所以五教的核心就是這十個字,伯禹將它們烙刻在樹上。不認識字沒關系,伯禹只要對著字跡介紹一遍,大家也都能理解、都能記住。

既然民眾不認識字,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將它刻在樹上呢?刻與不刻,其意義與作用完全不同,刻在樹上就等于刻在民眾心中,使之逐漸成為民間風貌。

并不是所有人都聽見了伯禹當時的介紹,其他人再經過這里就會問樹上刻了什么?那么知道的人就會再向他介紹,字在這里便是時時提醒、勿使遺忘。

另一方面,若僅是口口相傳,時間久了,難免出現以訛傳訛的情況,刻字于樹便是“”“明正其典”。只要能背下來五教者,其實就等于認識了這十個字,他們也會糾正其他人的口傳之誤。況且部族中總有人是識字的,也可在將來繼續向大家解講。

《五教》是天子推行的教化,是國中所有民眾都應遵行的規范,僅僅將典籍傳給各部貴族是不夠的,《九德》亦如此。

總結《九德》之要義,只有二十七個字,真正需要記憶和理解的,其實是十八個字,樹干上都能刻得下。九德是對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品行評判標準,比如天子應九德皆備,伯君應有六德,貴士應有三德……那么平民呢?平民有五教嘛!

皋陶作九德,并不僅是天子評價臣民的品行標準,也是臣民評價天子的品德標準,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應該清楚,使之成為指導日常言行的準則,才具備真正的教化意義。

那么皋陶之典還有那么多其他的內容呢?樹干上根本刻不下,伯禹只選擇最精要的部族,而且是能被民眾所理解與掌握的。另一方面,哪怕全刻到樹上也沒用,還是那個原因,絕大部分民眾都不識字。

皋陶九典的全部內容,是各地官員以及部族首領應該掌握的,也只有他們才可能完全掌握,比如五服、五禮、九親等等。這些貴族階層也形成了最早的知識分子,或者說這個時代最新的知識分子。

隨著文字出現,“知識分子”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或者說這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就是伴隨著文字出現的。在上古時期,原始的知識分子都是部族中的長者或祭司,他們掌握了歷代傳承的經驗和知識,能用于指導生產與生活。

而文字出現之后,成了知識與經驗最好的傳承載體,知識分子就成了掌握文字與典籍之人,他們往往都是貴族。

當年帝堯年代曾有命令,各部首領應學習文字,族中子弟也應該掌握文字。到了帝堯執政后期,有了一個約定俗成之規,識字之人才能夠成為伯君,因為那樣才能看懂天子所頒布的政令文書。

那么在此之前的政令都是怎么頒布的?直接派使者口述!效率極低,不僅很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現各種疏誤。虎娃曾生活的巴原,也剛剛經歷了這個階段。

帝堯下令讓各部貴族學習文字,這無疑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自中華文明誕生之初,平民亦可學習文字,但往往只有貴族才有條件去學習與掌握它。學習文字并非貴族特權,這是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所不一樣的地方;但知識分子往往出身于貴族階層,這也是社會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伯禹這一次只是趕路,每到一地休息時,順便烙刻教化典籍于沿途,并向聚攏而來的民眾介紹。亦有當地官員和各部首領聽聞消息,親來迎接并挽留款待,伯禹皆一一拒絕,并沒有在路上耽誤時日。他率天下各部民眾治水,將來還會再來的,如今要先趕到相柳部。

渡過淮水,進入原共工部的領地后,沿途有各地族老迎路。所謂族老并不一定是貴族,而是各村寨中的長者。在這個年代,人們的夭折率很高,所以平均壽命很短,但真正的長壽者往往年紀卻也不小。

眾族老活得足夠久,經歷的事情足夠多,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所以在部族村寨中很受尊敬,按上述魚貫文字的說法,他們也算是“舊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者都是炎帝舊部的族老,他們原本都是打算攔路詰問伯禹的。

在這個時代,很多普通村寨族人一輩子的活動范圍,往往也超不出家鄉周圍幾十里,平日所聞所知,還是歷代口口相傳的往事。由此也可知,崇伯鯀組織這樣的族人遷徙,是多么地艱難,而如今伯禹還要在大江兩岸再來一次。

這些族老在村寨中受人尊敬,他們擁有歷代傳承的經驗和知識,又世代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同樣有一種固執的自我認知,那就是仍以炎帝舊民自居。他們攔路詰問伯禹,當是受了相柳的暗中挑唆。

而對于這種人,最好的說服方式,便是利用他們自己的固有觀點,伯禹很干脆地出示了炎帝令,眾族老當即率民眾下拜。伯禹當然不是要以炎帝令號召他們,如今已非炎帝當朝,那樣就有謀逆反叛的嫌疑了。他只是要讓各地民眾能耐心地、不帶著抵觸情緒地聽他介紹治水方略。

伯禹也沒有忘了自己一路上都在做的事情,每到人煙聚集處宿營,便在樹干上刻下教化之典并向民眾介紹,此時身邊又有了各地族老追隨。

各地族老跟著伯禹做什么?伯禹不僅對他們介紹了治水方略,還做出了治水之后的承諾。但這些承諾要想真正的落實,還要到相柳那里邀集各部族首領共商。于是眾族老便跟著伯禹一起要見相柳與各部首領,他們也要參與商議。

還好眾族老出門,都有族中青壯后生跟隨照顧,再不濟都能弄一輛牛車拉著,路上倒也不給伯禹添麻煩。巫知隱跡不見,伯禹只帶了一名隨從伯益,也只有一輛馬車,可是等他到達相柳部君首駐地時,卻跟著一支浩浩蕩蕩數百人的隊伍。

還沒等相柳反應過來,伯禹就已經到了,而且是帶著各地族老一起來的。相柳本想煽動各地族老為難伯禹,不料這些固執的老人家反過來卻為伯禹壯了聲勢。各部族首領此刻都聚在伯君府中,聞伯禹大人率眾族老進城,相柳也不得不率眾出府相迎。

相柳窄額、尖頜、削肩、細腰,身材卻十分高挑,個頭八尺有余,形容十分特異。在伯君府門前的廣場上,他向伯禹行禮道:“伯禹大人遠來辛苦,為何不事先派仆從打聲招呼,令我等可以前往迎接?您怎么把各地長者都帶到這里了,我還聽說您出示了古時炎帝令,不知天子是否知情?”

相柳從沒見過伯禹,但他一眼就能認出來。崇伯鯀雖說治水九年無功,但絕非無作為,他本人以及分化形神之身行遍天下各部,各地很多民眾都認識他。而認識崇伯鯀就等于認識伯禹,所以伯禹無論走到哪里,幾乎都不需要做自我介紹。

伯禹還禮道:“當年榆罔歸附軒轅先帝,應將古傳之炎帝令呈于天子,只是炎帝令當時不在榆罔手中,如今被我尋得,待治水之后,亦當此物交于中華天子,以示炎黃一家、天下一統。至于各地族老,并非追隨炎帝令而來,而是聞眾君首聚此,欲共參、商治水之事。”

這時巫知的聲音在伯禹的腦海中響起道:“這個相柳,目藏兇光,不是個好對付的家伙,真沒想到,炎帝舊部中還有這樣一位伯君,其修為法力驚人,幾不弱于當年修蛇。真要是動手,連我恐怕都斗不過他呢,項多只能憑著真仙修為帶著你跑路。”

伯禹在心中暗語道:“當年帝江位列中華四大戰神,又如何?我是來治水的,不是來與相柳斗法的,憑的不是武力,否則我父崇伯鯀亦是中華四大戰神之一,恐怕早已治水功成。”

巫知猶自說道:“我雖不認識帝江,但我見過修蛇,根據此番下界種種見知推斷,若論神通法力,今日之相柳恐怕已不弱于當日之帝江。你也不要總提中華四大戰神,伯羿神威無敵,我自然是佩服的,可如今他已不在,中華四大戰神也只剩下獨臂祿終。

須知天下高人,多有你所不識,更有你所未料。比如當日圍攻伯羿的,就有五位下界真仙。自古真仙飛升,未必盡入仙界,有人不知其蹤跡,弄不好也回到了人間。我這一路行來卻沒有遇見,但相柳倒是出乎預料……”

巫知一開口就止不住了,他不僅告訴伯禹相柳的神通法力強大,又接著一一介紹在場的其他人。比如相柳身側的兩人就應該是受天子冊封的另外兩位伯君,其中一人年事已高、身體有隱疾,壽元無多已活不到后年了;另一人左肩十年前受過傷,好像是被鞭子抽的,右邊屁股上還長了個痦子……

巫知是軒轅時代人,早在幾百年便已飛升昆侖仙界,他當然不可能認識這些人,但是這一路熟悉今日之人間,聽聞的種種言論,再結合自己的仙家神識觀察、推測,就可以得到種種結論,并將自己的判斷告訴伯禹。

在皋陶府中初見時,巫知還是一派仙家高人風范,誰能想到一出浦阪城,他就暴露了“真面目”,不僅此刻如此,這一路上嘴都沒消停過。幾乎每碰到一個人,他就對伯禹分析一番其來歷、內心的態度,可能是什么出身又經歷過什么事情。

他不僅分析人還分析事、分析物,分析各個村寨的民風,可能遷移的歷史,多少人丁、多少男女老幼……

這些信息很多都是有價值的,但也有很多對此刻的伯禹而言是毫無無意義的,假如換一個人,這一路上頭皮都得炸了,碰上了這么一位幾乎無所不知、總在腦海中喋喋不休的主。但伯禹真是很有修養,就這么忍了,且表現如常。

跟著伯禹來的還有三百七十多人,其中有一百一十多位族老,這么多人城主府里肯定坐不下啊。于是就大家推選了十人為代表,將進入伯君府參與商議治水之事。

至于其他人,相柳則令屬下好生安置,該休息的休息、該吃飯的吃飯,這些族老都是各地受尊敬的長者,誰也不好開罪。伯禹遠道而來,相柳當然要設宴款待,先休息一夜,明日再開始議事。伯禹既然來了,也就不著急這一天,當晚就住在伯君府中。

巫知又在伯禹的腦海中開口道:“你居然敢住在相柳府中,他對你不懷好意,且已惱羞成怒,只是忍著沒有發作。一旦翻臉,你連跑的機會都沒有!”

伯禹在心中問道:“那么以巫知先生所知,他會翻臉嗎?……假如要暗害我的話,這里就是他的地盤,在哪里都可以動手,何必要在城主府中呢?”

巫知:“嗯,據我分析,他也不會在此時翻臉,至少不會公開翻臉。你在不在乎是一回事,但心中一定要有數!我告訴你,此地聚集大大小小的各部首領有三十七位,其中九人對相柳唯命是從,有十七人對相柳心懷不滿、卻迫其威勢不得不以其為尊。”

巫知是怎么看出這些的?仙家神通自能查人心緒,他也能察言觀色,再根據種種暗中聽到的民議推測,就不難得出這些結論。如此說來,巫知之能豈不是與獬豸的天賦神通差不多?其實這還是兩回事,獬豸察人,只事出于一種本能,沒巫知這么多花樣。

當夜休息之時,相柳又安排兩位美人侍寢,被伯禹拒絕。巫知告訴伯禹,其實這兩位美人都是相柳曾享用過的,皆未有生育,分別為周邊的哪個小部族進獻……等伯禹睡下后,巫知又告訴他,屋中的各間器物是用什么材質、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打造,很多應是來自器黎部之物……

提到器黎部時,伯禹還特意追問了幾句,等接下來再說著說著,巫知突然發現,伯禹已經睡著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