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突然站起了身,負手遠眺天空,背對著文種道:“子禽何必說夷光是死在夫差手上,滅亡吳國這件事我一定會傾盡全力,即便沒有夷光的緣故,我也會全力以赴的。§筆趣閣
文種老臉一紅,道:“原來少伯早知道她的事情了。”他也是絕頂聰明之人,立刻猜出范蠡為何喝酒,倒是他弄巧成拙,徒然惹得范蠡不快。
范蠡深深看了文種一眼,道:“子禽你可知過猶不及,太過于參與滅亡吳國這件事,未必就能得到好報,此事了結之后,我當辭官離去,希望子禽到時能和我作伴。”
文種怫然不悅道:“少伯可是因為西施的事情,而喪失了志氣,越滅吳之后,自當更進一步,爭霸中原,滅吳不過實現你我抱負的第一步罷了。”
范蠡搖了搖頭道:“將來的事,將來再說,你我現在入宮去面見大王,商討滅吳的策略。”
文種自無不可,同時也放下了心,范蠡能在失去西施的沉痛中,投入到軍國大事,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越王勾踐現在還不到四十歲,卻已經顯得很是蒼老,只有那雙比鷹眼還要銳利的眼神,仍舊提示著別人,他還沒有老。
他二十四歲繼位,那一年就遇到了在幾年前差點滅亡吳國的吳王闔閭率領重兵來侵犯越國。吳王闔閭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也是一位不折手段的人。
當年就為了爭奪王位,拍出專諸去刺殺吳王僚。
后來他繼位為吳王之后,更是勵精圖治。將吳國這一東南小國。治理成為天下有數的強國。并差點滅亡曾經不可一世的楚國。
而那年更趁著越國先王允常新喪,勾踐初登大位的時候,率軍來犯。
不過勾踐任用來投的范蠡和文種的計謀,居然大破吳軍,甚至傷了闔閭,并讓他因傷勢發作死亡。
那段時日是勾踐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不過僅僅數年之后,勇武的吳王夫差就再度率軍和越軍交戰。并摧枯拉朽一般,擊敗了勾踐的精銳。
在范蠡和文種的勸說下,勾踐忍辱負重,親自入吳國為奴仆,甚至嘗了夫差的糞便,才得以回返越國。
十年來他一刻都沒有忘記夫差給他的恥辱。
現在他最大的恐懼便是,夫差在他報仇之前就死了。
因此迫不及待的想要報仇。
在想象報仇之后,夫差跪伏在他身邊的場景的時候。
文種和范蠡便進了王宮。
得了下人的通報,勾踐整理好衣冠,將兩位愛臣召見了進來。
勾踐笑道:“兩位愛卿看來已經得知了消息。”
文種道:“恭喜大王。賀喜大王,夫差自尋死路。”
范蠡卻沉聲道:“大王現在還不是高興的時候。夫差是否真的率領吳軍主力親赴黃池之會,尚且有待確認。”
勾踐道:“這消息千真萬確,是我們細作九死一生,才傳回來的情報。”
范蠡道:“臣下自不會懷疑我國細作的能力,只不過我還注意到了另外一條消息。”
勾踐道:“范大夫請說?”
范蠡仔細斟酌了一會,道:“吳國的太宰伯噽最近暴病而亡,大王可否清楚。”
勾踐道:“當然知道,沒這老家伙,我們可未必能害死伍子胥。”
吳國最有能力的人,自然非伍子胥莫屬,夫差能在當年打得越軍落花流水,伍子胥功不可沒。后來他又找來歐治子的徒弟風胡子,為吳國造了千萬把利劍,從而讓吳國的利器稱雄天下,這些年來吳國依舊能位居天下強國之列,伍子胥遺澤不小。
范蠡道:“傳來的消息卻沒說伯噽的后人是否得到夫差的封賞,這一點我始終有些覺得不對。”
文種道:“可能我們的人,沒有記上關于這方面的消息。”
范蠡道:“伯噽身受夫差的眷顧,我們每年都送金銀美人給他,就是為了讓他給我們在夫差面前說好話,如今伯噽一去,我們在吳國等于失去一大臂助,無論伯噽家是否繼續得到夫差的眷顧,我們的細作都應該提到這些,讓我們有所準備。”
經過范蠡這么一說,文種也覺得有些不對。他長于戰略,短于戰術,對人心把握不如范蠡,之前卻沒想過這一點。
但他也是聰明絕頂之人,范蠡一點就透,登時覺得有些不對勁。
勾踐不動聲色,繼續等待范蠡的詳細分析。
姑蘇城外,一個二十歲上下的青年男子,身后跟著一個總角童子,風塵仆仆。
童子神色怡然,沒有平常小孩子那般天真活潑的氣息,他身邊的年輕男子卻大大咧咧,在城門口排隊,跟著身邊的行人聊天。
兩人正是王禪和楊朱。
不頃刻,一大一小的兩人就入了城,走在姑蘇的長街上,風土人情,果與中原不同,王禪以前來過姑蘇一次,這次重回故地,別是一番風味。
楊朱從小生長在村里,偶爾也進城,卻沒有見過如姑蘇這般繁華的城市。
吳國為后起的強國,都城姑蘇比起齊晉的大城,更有朝氣。
王禪屈指鼓弄,自語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楊朱聽著王禪自語,不屑道:“王禪你的卦術就別擺弄了,上次為了擺脫墨子,你說該往西北而去,結果走了不到十里,前面就是斷崖。”
王禪臉皮一抽,一腳就像踢楊朱屁股,不過想到小爺力氣大,不小心把這小子踢死了,那不是這段時日的努力就白費了,因此忍住了踢死楊朱的沖動。
這小子焉壞焉壞的,有時說話比他還毒。
他道:“上次不是靠小爺用出了跳崖大法,你小子就被墨子帶走了,我這一卦‘利見大人’,絕然不會出錯。”
利見大人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現的有大人風范,二是得到大人的賞識。
楊朱自然有大人風范,而王禪帶著楊朱一路躲著墨子的追趕,來到了姑蘇,算出楊朱的貴人就在此城。
只要見了這個貴人,墨子就多半不能強行帶走楊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