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時代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人口影響戰爭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鋼鐵時代 | 十年殘夢   作者:十年殘夢  書名:鋼鐵時代  更新時間:2016-07-30
 
中國接到了德國的要求,認真研究之后,形成了一定的分歧,前者無所謂,中國目前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遍布在中國大地上面的技工學校,培養了不少的技術工人,這些工人本來應該按部就班的進入到各個工廠,可是德國給予了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實操的機會,并且能夠掌握一門外語,這對于年輕工人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未來的中國,肯定會以大學生和高等教育為主的,可惜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時間的累積,才能夠完成。

這一批人就正好送到德國,其中甚至還夾雜了部分工科學生,他們會用半年和一年的時間,在德國這里完成語言關,并且初步的接觸實習,然后進入到大學之中。

戰爭當頭的情況之下,任何跟戰爭無關的項目都會停下來,不少的德國大學都面臨著中青年教師被抽調,學生被抽調的情況的,這時候中國用大量留學生沖抵這一塊,并且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和真金白銀,用于換取中青年的教師離開的軍隊,負責教導他們。

德國是缺乏兵員,可是合適的中青年教師又多少,不會超過5萬人,中國用增加20萬的印尼土人,還有每年付出大量的留學經費和軍火配額,換取了這一點。

德國當然是欣然同意了,不必付出一定的代價,就可以增加20萬印尼土人,雖然印尼土人戰斗力不如正規的德軍,可也沒有到4倍的程度,這些大學教師,本就不是軍隊之中最精銳的那種,長期做學問,這些東西在大學之中有用,在戰場之上,依靠的是勇力,是身體素質,是作戰技能,這對于大學教師來說,還真的是為難。

讓大學教師在最合適的位置,要知道即便到現在,德國大學只不過入學人數減少,并不是沒有,再加上中國留學生的這些收費,足以讓德國在資金和軍火上面更上一層樓,至于為中國培養的學生,在德國看來,中國可能只是另辟蹊徑的,中國在頂尖力量上面,已經超過德國了,在科學研究的不少體系之中,也走在了德國的前面,如果不是戰爭到來,他們甚至要向中國來學習,沒有什么讓中國人偷學。

認知上面的不平衡,沒錯,一體機和楊元釗的存在,中國少走了很多的彎路,在不少的體系之中,直接的走到了世界巔峰的位子,可是在基礎學科之中,高等教育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員之中,遠不是德國的對手,從戰爭開始之前,中國就有體系的增加了留學生的數額,并且不停的吸收世界各地的教師,興建屬于中國的高等教育,可是這都是杯水車薪的,從1908年到現在,中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員數量,增加了100倍都不止,可是因為基數太小,高等教育在中國適齡青年之中,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絕大多數都是走技工道路,成為工人,并且接受夜校教育。

楊元釗也知道,這樣等于是拔苗助長,他能夠提升的也達到了某種的極限,再持續下去,就需要龐大基數的科研人員,而且是持續不斷的提升才可以。

可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跟協約國宣戰之后,特別是美國人的排華,基本上在英法美之中的留學生,幾乎都回來了,這時間德國這里卻成為了一個突破,戰爭減少的高等教育人員,可以都增加到留學生身上,甚至一定程度下面,擴大的也可以接受,所以從1913年開始,中國留德的留學生人數顯著增加,從1913年之前的2萬左右,增加到了1915年33萬,到1916年,更是增加到了57萬,這還是中國沒有辦法完成基礎的德語教育的緣故。

為了解決語言教育,中國也想了很多的辦法,最終只有從環境入手,從1913年開始,讓準留學生簡單的學習德語之后,從事一些管理型和接觸性的工作,在中國原來翻譯和留學生的幫助下,快速的融入到環境之中,也因此1913年之后,留學生的人數顯著增加,預計到1916年會增加到93萬,極限會達到114萬左右,加上本國的教育資源,高等教育的總人數會達到320萬左右,雖然比起發達國家,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可是也算可以接受,只要持續下去,510年之間,依托著這些高等教育的人員,會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足以支撐中國科技的增長。

工人的問題很容易解決,甚至如果德國需要,中國會更加更多的人員,人口龐大就是這么的好處,到時印尼土人,有些問題,印尼土人很多,可適合的,可以放在德國的不多,楊元釗一直都狠警惕未來的民族和解,跟列強們建立的殖民地不一樣,東南亞地區是中國按照本國的發展來建立的,各種的大型工廠,城市,甚至是造船廠等諸多的設置,在某種程度上,工業的發達程度,比后世的東南亞還要強大的多,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如果被民族解放了,那就出大問題了。

經過了認真的研究,特別是德國做出了一定的承諾,中國稍稍放寬一點要求的話的,多上幾百萬人選,這部分人,德國都把他們送到最危險,也是最艱難的地方去,死亡率會非常的高,這正是中國所期待看到的,在稍稍猶豫了之后,就把這批人弄過去了,這一次中國方面給了德國2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比起前面的,微微的有些差距,畢竟的哪怕是中國的資源也有限,沒有經過完善的訓練,不可能發了槍,稍稍的整合一下就可以送到戰場,可是基本素質等方面,還是受到了訓練的,這也是在土人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個的素質都差不多的,非常讓德國滿意。

有了這200萬的軍隊,按照10:1的抽調比例,這代表著德國方面,在人口總量上增加了2000萬,這對于已經有所疲態的德國來說,效果非常好。幾百萬的工人,加上200萬的軍人,對于德國來說,最近一兩年的人口缺口,基本上是足夠了,起碼來說,德國不必擔心人口問題,只要把這部分的軍隊訓練完成,訓練成德國陸軍的話,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之中,德國基本上不必考慮兵力不足的問題,這對于德國來說,非常關鍵。

中國方面的支持,讓德國方面微微的有些放心,不管如何,中國方面也算是對德國幫助非常大的,德國的大部分軍火,生活必需品,加上這些人里,中國支援的軍隊和勞動力,最少讓德國省出來了1000萬的勞動力,這部分,未必都會當兵,可是當兵的占據大多數,在戰爭之中,除了美國之外,參戰的主要國家,連不負擔主要責任的奧匈和土耳其都因為戰爭的到來,有了一定程度減弱,不過是程度不一而已,德國能夠成為中間的例外,是非常特別的,也是德國能夠支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這其中法國減少的最多,法國因為德國的突然襲擊,少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少了一半多一點的土地,工業和農業降低了67和58,如果不是殖民地和法國強大的根基作為支撐,恐怕法國早就完蛋了,英國在其次,雖然國土沒有遭到大規模的襲擊,可是英國人力損失巨大,在歐洲戰場越演越烈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咬緊牙關,增加力量,保證了足夠的人員,也因此工農業都有了巨大的降低,其中工業降低的多,農業降低的少,畢竟對于軍人來說,從工人轉化,比從農民轉化大的多,這也是工業化比較強大的城市,戰斗力強大,轉換率和動員率更高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美國和俄羅斯,受到的影響是最小的,美國不用說了,國土龐大,人口眾多,哪怕是抽調了幾百萬人,影響也基本上可以接受,不過這一點在1916年的時候出現了變化,華爾街,沿岸眾多的港口,還有巴拿馬運河,三位一體的損失,讓美國在賬面上,最少損失了30以上,實際上的損失更大,而且還在持續。反倒是俄羅斯,根本就沒有多少工業,受影響的也只是農業而已,當然國土和人口的損失,也影響不小的。

德國沒有多少增長,只是持平,可是在世界各國都退后的前提下,特別的明顯,最少,德國國內,雖然看起來人少了很多,可是各項物資比較的充足,還是配給制,沒有多少娛樂,但是吃穿住用之類的,一點都不缺,民眾們也相對比較平和,這在戰爭之中,非常少見。

德國是整個世界參戰國之中,少有幾個持平的,可是中國卻是,參戰國之中的,唯一一個大幅度增長的,這個消息一直都是秘密的,甚至在中國國內,都沒有多少人知道,沒有大肆的宣揚經濟衰退之類的,對于經濟的大幅度增長,也沒有宣傳出來,總之中國的發展,云里霧里的隱藏在無數的數據和報表之中,只有高層核心的那部分人知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