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時代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德國的短板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鋼鐵時代 | 十年殘夢   作者:十年殘夢  書名:鋼鐵時代  更新時間:2016-08-05
 
歷史不會重演,特別是楊元釗這個穿越者主導的情況下,中國在協約國跟同盟國兩大集團之中,選擇了屬于弱者同盟國,本身就做好了準備,他不是為了全面支持德國稱霸,而是為了,讓歐洲戰爭打的更久,打的更加慘烈。中國的出現,讓德國的勞力危機得到了緩解,從德國國內的工業,到農業,然后到被占領土的農業,連法國的部分沒有戰爭的領土,都由中國的機械化設備在施工,機器比人來說,不知道快了多少,在一個壯年勞力,最多能夠耕種十幾畝,可是使用了機械裝備之后,一個人可以掌管的土地,成10倍,甚至百倍的提升,所帶來危害不過是,中國使用了機械化的方法進行種植的情況下的,各方面只能夠算是普通,不算特別的出眾,不可能跟單獨的精耕細作相比。

從一定程度上面,這些種植的方法的,還是保證了足夠的產量,北緯40度左右到60度地區,冬小麥是適合的,在去年的如東之前種植下來,到今年的6月份之后,準備收割的,使用了中國多方面衡量的強大種子,龐大的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種植的密度不小,現在距離收獲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可是就目前掌握數據來說,大規模的豐收,已經可以期望了。

這可是天大的好處,民以食為天,一天不吃飯餓得慌,在沒有足夠的糧食的時候,什么士氣,什么戰斗力,都是虛無。歐洲就是以小麥為主,對于吃面包的德國人來說,這代表著解徹底的解決糧食問題,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單位畝產還追不上德國平均的水準,卻也是相差無幾,以往德國的總領土也不到70萬平方公里,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怎么的生產,哪怕只有一季,也足以讓糧食產量增加相當的比例,德國的糧食第一次達到了自給自足,從85左右的自給率,提升到了125,,快提升了一半左右,甚至在冬小麥收割了之后,再種植一季的秋糧,還可以讓這個比例再一次的提升相當的幅度。

糧食的自給率,不但可以的保證德國全部吃飽,還可以進行一部分的儲備,畢竟,戰爭時候,有多點東西,就代表著增加一部分的底氣,誰也不會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把準備做好,一旦遇到災害的時候,就會更有余地的,這一點對于德國更加的關鍵,直接避免了因為糧食而崩潰的最大后果的。

新占領土,主要是糧食上,給予德國巨大的補充,在工業上面也不錯,比不上德國地區的發達,也是一個不小的提升,白俄羅斯地區,波蘭地區,本來就是屬于俄羅斯工業比較發達的地方,特別是波蘭,這一片肥沃的土地,加上波蘭在科技上面的基礎的,提供了為數不少的工廠,在中國的人力之下,德國稍稍整合,就讓這一步反而工廠達到了峰值的8成以上工業產值,不算是最好的,可是架不住數量龐大,德國在工業總量上面,相對于1915年,又提升了2成,在世界上各主要國家,加入到了戰爭之中,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弱的程度下,德國還能夠得到增長,德國更加的有底氣了起來。

除了糧食和工業生產之外,德國最大的好處還在巴庫,這個世界級的油田,本身就被大大的低估了,在20世紀之前,世界的才有技術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俄羅斯更是落后于世界的主流,雖然說活兒了法國大量的貸款,可是法國在采油機械這一塊,他就是世界二流的,各方面的產量都不大。

在石油資源越來越重要的前提下,俄羅斯手頭上也有些錢,也想過改造,可是牽扯太大,且改造需要時間,也就不了了之了,在德國攻占了巴庫的情況下,一方面,保證原有的油田,正常的生產,另外一方面,對于現有油田進行深化開發,集中勘探開發了大量的油田。

采油的關鍵,其實就是看鉆探的深度,而鉆探則是需要材料,在技術標準之下,更好的情況下,同等材質之下,可以鉆探更深的地方,可材料的限制,永遠都有一個極限,中國的材料學發展世界第一,各方面的質量都相當的出色,可以鉆探2000米,甚至更深深度的油井,這些方面,集中到一起,讓巴庫的石油產量節節攀升。

在1916年3月左右,巴庫的石油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俄羅斯最高2倍左右,之后,中國的技術水準,開始瘋狂迸發力量,從原來的幾百萬噸的產量,激增到了數千萬噸,僅僅是1916年第一個季度的,就達到了880萬噸,第二季度預計會增加到了1700萬噸,接下來的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都會有巨大的提升,預計全年的產量會在9000萬噸以上,甚至上升到一億噸,這個即便在后世,也是一個恐怖產量的地步。

石油的價格,在這個時代,相當的低廉,一噸也不過是三四十美元,可架不住多啊,當一年的遠景產量可能會達到1億噸的時候,代表著僅僅依靠采油,德國的收入就有可能達到30億40億美元,這筆錢即便在后世,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更別說在這個時代,就黃金兌換來說,這個時代的美元比后世的美元,最少貴30倍以上,接近千億美元,一場現代化的戰爭都可以打,更別說一戰時期,較低烈度的戰爭。

石油,從誕生到這個世界上面,就被號稱是黑色的黃金的,特別是工業革命進入到了內燃機體系,機動車開始出現之后,更是世界上第一大消耗品,是世界上最不愁賣的東西,中國和德國,已經開始普及了機動車,無論是貨車還是小型汽車,都有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鐵路網和公路網的普及,德國發現,自己國土面積之中的開始逐步的變小了,很多原來很難到達的物流和運輸,可以輕松的解決,特別是新占領土,在中國的施工隊的不停建設下,一條條的公路在眼神,一個個的新建城市在成型,德國借助著戰爭的關系,對于民眾進行重新布局,按照這個來分的話,最多5年的時間,這一部分的領土,將成為德國最堅定的部分。

這可不是20世紀之前的戰爭,哪怕是普法戰爭時期占據的法國洛林,到現在,還有反抗的聲音,一戰之中,德國跟中國合伙,德國把人口給清理掉了,以一定的程度折價之后,送到了中國,為德國源源不斷的提供勞力收益,而清空的村莊城市,進行合理的布局,或者重啟工業,或者變成農業,把一部分密集的德國人口遷移到這里來,雖然政府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也算是預支了戰爭紅利,可是德國社會穩定了,無論有心人怎么煽動,都不會出現動蕩。

戰爭引發的不穩定,就是因為的戰爭影響到了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他們甚至連站前的生活條件一半都沒有辦法達到,可是在目前德國的情況下,以民眾的平均水平來說,德國的生活條件是在降低了,可是遠景來說,卻不一樣,普通民眾的耕地增加了一倍,還有未來戰爭遠景,紅利等諸多方面,哪怕有人扇動,也沒有陰謀者的土壤。

德國領土擴張,從某種意義上面說,人口成為了制約穩定的最大因素的,德國已經盡可能的擴張人口了,甚至從中國弄過來的土人,也愿意接受的,可是這樣的提升,是有一定的限定的,不可能讓外來人口占據超過三分之一,這對于德國而言,是噩夢的,天知道未來發展下去,是會成為德國,還是其他的國家。

可是德語系,本身就是歐洲世界的一個大系,同樣講德語的國家很多,其實比利時國土之中,也有不少的民族都是德語系的,他們跟德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不過,德國占據了比利時,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國家,成為了監下囚徒的,失去了獨立和國土的穩定,這讓比利時民眾,對于德國有著很大的怨念,

這個怨念讓德國執行的,讓德語系加入到德國本土的計劃破產,雖然說陸陸續續也有幾萬人,加入到了德國,可是跟德語系幾十萬,上百萬的比起來,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在浪費了很多東西,最終沒有任何收獲之后,德國終于放下了對比利時的想法,直接把這些人送到中國去,讓他們用更加辛勤的勞動,給德國創造利益。

跟德國沒有怨念的國家就可以了,德國最看重的,就是奧匈帝國,本身奧匈帝國跟德國就是一脈同源,在普魯士沒有統一德國,威廉還只是普魯士國王,而不是德國皇帝的時候,一定程度上面,普魯士王國和整個德意志是在奧匈帝國的監管和統治之下,也因此,靠近德國跟奧匈帝國的邊境,甚至是在奧匈帝國之內,有大量的講德語的,傾向于德國的民族,這部分的數量相當的龐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