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時代  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細節決定成敗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鋼鐵時代 | 十年殘夢   作者:十年殘夢  書名:鋼鐵時代  更新時間:2017-01-09
 
人體工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在日常之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也就是中國依靠著計算機和日常生活之中的積累數據,這才最終獲得了突破,從最開始的不太突出,到后面,效果非常出色,這些積累,隨隨便便就使用到了這些改裝車上面,當然效果顯著了。

日本第一次接觸,感覺到非常的神奇,不但舒適度達到了水準以上,就連各種細微的地方,也讓人滿意,比如說,方向盤和潛望鏡,美軍的坦克,更多的照顧美軍自身的情況,日本在繳獲之后,沒有能力對他進行調整,一些個子較矮的日本兵,在操縱坦克的時候,不得不站著操作,這樣的還為數不少。

東亞民族,在人種上面,就沒有歐洲的白人高大,再加上生活條件的不同,沒有足夠的蛋白質的攝入量,平均身高要矮一點,日本就更是這樣,在這個時代,1.5米就是比較標準身材,超過1.6米就是高個子了,而美國卻已經平均接近1.65米,15公分的高度,坐下的話,很難的看到,只能夠站著好一點,還必須要貓著腰,這樣對于駕駛員和火力手的消耗非常的大。

短時間的戰斗,這沒有問題,長時間的奔襲的話,這可要了命了,有些東西,不是能夠堅持就可以堅持的,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可以做大半天天,可是如果站著,即便可以,這種疲勞程度,是截然不同的的,短時間可以用意志力來堅持,長時間的話,那是拿性命和戰斗開玩笑,之前日本是沒有的選擇,他們沒辦法對美軍坦克做任何的修改,還好中國可以。

戰斗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為什么說在海戰之中,雙方同等規模的戰艦相互戰斗,也要看狀態,訓練有素的和有經驗的,就可以發揮的比新手高的多,一部分是經驗等無法捉摸的東西,可是另外一部分何嘗不是平常心這樣的心態,在舒適環境之下,讓所有的戰斗人員保持者愉悅的狀態,這有利于發揮出他們作用。

日本方面的坦克兵,對于此大加贊賞,可是中國卻很不屑,這才是哪里跟哪,對于這些坦克的改裝,不過是加強了一下減震,最多是坦克之中人的舒適度減少了,坦克本身的晃動還是沒有減弱。至于人體工學,這就更加不值一提,日本方面沒辦法對座椅,潛望鏡高度,甚至是整個坦克之中的布局都可以輕松調整的程度,這些細微和簡單的改動,就可以讓整體的性能提升一個檔次,當然了,是基于美國的坦克的基礎上面。

至于中國方面,早就已經上升到了另外的一個高度,已經從性能這一個方面,增加到了舒適度了,比如考慮到晃動的性能,在大部分的野戰的情況下,都可以保證自身的平衡,不再晃動。這不但可以減少坦克的機械磨損,并且保證坦克在遠程奔襲之后保證戰斗力。坦克遠程奔襲,晃悠七八天,跟在比較舒適的前提下,行駛七八天,乘員的狀態絕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武器再怎么強大,還是要人來操縱,如果一只裝甲隊伍,所有駕駛員都陷入到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又能夠發揮出多少作戰能力。

這一點,還是美國在二戰之后才意識到的這一點,在二戰之前,無論是美國,英國,德國還是蘇聯,他們在設計武器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武器本身的性能,人要服從于武器,適應武器,而不是武器適應人,甚至在一些國家,不適合武器,或者意志力不夠強。

武器的惡劣程度還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最多就是難以忍受一點,一些意志強大的,還是可以堅持,可是一些光膀子駕駛坦克,渾身汗流浹背,或者是穿著棉襖駕駛飛機的,這些勉強可以控制著這些坦克和飛機,可是這些人在這樣的狀態下,能夠保證完成坦克或者飛機的基本的功效已經是不錯了,別說進行復雜的戰術機動,或者執行作戰任務。

二戰之后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大國,這樣人體工學和舒適度,最開始的時候,被蘇聯宣揚為老爺兵,一種腐化的象征,可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歐洲國家開始參考這樣的方法,并且認識到了這個好處之后,人體工學在世界上推行了起來。

后世的中國,因為錯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在后世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更多的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故而在哪個時代,中國的飛機也沒有考慮這個方面,一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經濟和科技等諸多方面,逐步的追上了世界先進的水平的前提下,才開始考慮這一點。

不過,競技車隊,是最早重視這一點的,跟軍隊之中,要保證武器的基本性能,最尖端的那一部分駕駛員,也不可能獲得專屬的戰機,只能夠在普通的戰機上面操作,原因很簡單,戰機的造價較高,一架專屬戰機,可能只提升510的性能,卻會提升幾倍的價格。

競技車隊不一樣,別說是510,哪怕是速度提升一秒鐘,也可以得到第一,畢竟,這個比賽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在車隊之中,每一輛摩托車,都是專屬制造的,不但考慮到動力性能上面,還要考慮到車手各種指標,比如說身高,體重,操作習慣,哪怕每一個操作,能夠減少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秒的減少,最終帶來的性能的提升,也是巨大的,正是這么一次次的減少,最終匯聚起來的,才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

有時候,十秒鐘的優勢,對于競速的車隊而言,已經是極大的提升了,在動力達到了一個瓶頸,只要是到達這個檔次車隊,誰也沒有辦法很大程度的提升的前提下,從細節方面調整是最佳的選擇,人體工學,哪怕在20世紀末的車隊,都是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一定程度上面,是僅次于動力的第二項,更別說21世紀,在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各個車隊之中的技術指標,差別都不算很大的前提下,這些細節的問題,恐怕就成為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一秒鐘的差別,一個是冠軍,飽受矚目,另外一個二三四名,最多是有些榮譽,跟第一的曝光率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楊元釗的穿越,在最初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這個,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第一批的裝甲車,不過是在汽車的周圍焊接上鋼板,這樣構成的車輛,即便在初代的裝甲力量之中,也算是極為簡陋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跟后世中國一樣的是,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也是有無的問題,只有解決了有無之后,才能夠考慮更高的,最初只是弄出來這些戰斗武器的,不管性能如何,弄出來就可以了,可是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開始注重了細節了。

這一點,最開始,只是人體工學方面,更多的是增加人控制武器可可靠性和速度,然后就是逐步的摸索出來,在嚴酷和多變的戰場環境之中,如何的保證作戰人員的戰斗力,誰知道,這樣簡單的改變,卻讓戰斗人員在復雜的環境下的,作戰能力提升。

誰都知道,中隊曾經考慮過的艱苦的環境還有意志力,可是有更加舒適的,誰會考慮艱苦,這樣會對意志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卻有利于整體戰斗力的提升,畢竟不是每一個驚人都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力,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能夠要求普通人都想精銳那樣,這樣有些不近人情,后世上百年的經驗告訴楊元釗,戰斗力并不是最高端的武器的帶來的,除非是核武器和遠程洲際導彈,否則常規戰爭的前提下,永遠是使用最多的武器,當步槍,手槍,防彈衣,鋼盔這些單兵武器,實力有較大規模的提升的餓時候,才能夠讓整體的性能提升。

當然了,日本的坦克,應用了減震之后,通過一部分的扭力減震,把坦克的舒適性就提升了,沒有辦法降低坦克本身的震動。中國的坦克,即便是履帶,也會考慮到使用的范圍的,對于履帶進行一定的調整,足以讓他在特定的環境之中,震動和破擦會降低到最低,甚至連公路開行的時候,還有專門針對公路,降低摩擦和降低對公路磨損的備件,雖然這樣有些繁瑣,可是各方面的性能,比起之前,絕對是上升了幾個臺階。

一款從美國的坦克改裝的坦克,不可能完全達到中國的坦克標準,可是就算如此,日本的駕駛員,也在親自的嘗試之中,感覺到了坦克的強大的,不說舒適性,發動機的聲音也減少了很多,同樣是中國的產品,可是美國的傳動裝置沒辦法發揮出發動機最大的功效,甚至在發動的時候,還會有一定的聲音,這些的小問題,在中國這里,得到了很完美的解決的。除此舒適度之外,可靠性上面,也是遠超過美國的坦克,足以支撐整個櫻花計劃。(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