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時代  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海洋種植業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鋼鐵時代 | 十年殘夢   作者:十年殘夢  書名:鋼鐵時代  更新時間:2017-02-10
 
海洋作為世界糧食最后的希望,不但擁有更大的可能,而且一旦海洋的環境改善,區域之間的各種生物,是一個全面性的促進,如果從遠景來說,投入任何的一分錢,都可以獲得十倍,甚至是百倍的收益。≮雜≒志≒蟲≮

邁向海洋的過程,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巧合,在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有一些海洋方面的專家,提出向海洋索取。

向海洋索取,當然不是捕撈,捕撈是最容易的,早在無數年前,甚至在奴隸社會,甚至是原始社會之中,就有海邊的人們,向海洋索取,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海洋是慷慨的,仿佛是魚群從來都沒有盡頭,只不過對于當時的科技條件來說,海洋捕魚是一個不歸路,海洋不同于山河湖泊,無風三尺浪說的就是海洋,稍稍有一點點的大風,對于普通的小船來說,就是噩夢的,人不是魚,水性只是相對而言,在大風大浪之中,沒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

伴隨著船的性能越來越好,近海的捕撈也越來越安全,特別是拖網式漁船的出現,直接讓海洋捕撈成為了常態,只不過這樣規模化的捕撈,超過了海洋自身的平衡,后世的中國,東海無魚不是一個夸張的說法,那是真實存在的,一方面是污染造成的影響,這方面有,卻會被海洋逐步的消化,真正影響的是拖網式漁船,無數拖網式漁船,如同蝗蟲一樣,在海洋之中捕撈,捕撈到了足夠多的魚類,豐富了整個中國的飲食結構,卻也激化了海洋生態,打個比方說白,東海的特產大黃魚,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是成群結隊的出現,可是在90年代之后,逐步的稀少,到了21世紀,幾乎沒有野生的。

正是這個原因,當海洋學家提出了對海洋進行研究,在大陸架種植海藻的提議的時候,楊元釗直接同意,甚至在有人詬病,說這個投入巨大,楊元釗也都承擔下來了,為的就是讓海洋變得富饒起來,不再重蹈曾經中國的覆轍。

目前在中國的四大內海,開發了三個內海,治理的不錯,累積投放了7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這幾乎占據了三大內海面積的60左右,可是最終有成效的只有35左右,這已經是海洋學家精心研究的結果,但是這么2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卻取得了出色的效果,這也是最近幾年,不但沒有人在詬病海洋投入巨大,因為海洋的產出已經讓他們看到希望了。

20多平方公里的海藻,成為了中國近海最大的漁場之一,這些區域魚獲的年增長速度達到了70以上,這還是可持續發展的每年的數據,連帶著整個中國近海的魚獲產量也增加了30,而且在高速增長之中,這對于平衡中國的飲食結構非常有幫助,并且創造了大量的利益和工作崗位。

這樣的結果,甚至連始作俑者的楊元釗都沒有想到,他只是從過去的網路上面,了解到了這些東西,當時還是在美國,美國在西海岸北大西洋區域,大量的投放的海藻,甚至專門用于聚集海藻的那種生物毯,可以有效的提升海藻的生常率和成活率。

可那也實質實驗性的投放,耗費的資金巨大,就算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投入,當然了,邁向海洋是在21世紀,那個時候,不但整個世界的人工成本上升到了可怕的境地,再加上污染和整個海洋的群落都受到破壞,所以投資是龐大到連美國都承受不了。

可是這不是100多年前之后,在工業還沒有徹底的改變整個地球的環境的時候,整個世界的海洋還沒有受到污染,整個海洋生態平衡還沒有被削弱,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面,進行的補充,就可以恢復海生物群落,進而產生難以想象的效果。

這個補充,讓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從緩慢的減弱變成了加強,伴隨著一個個海底森林的逐步成型,自然的生態平衡已經形成,除了少部分需要補種之外,只要的監控就可以了,當海底的藻林,達到了60密度以上的時候,每年會以5的速度增長,會向外擴張,這種擴張就如同森林自然而然的擴張。

這種擴張非常可觀,特別是當海藻群落到達一定程度,超過50萬,甚至是100萬的時候,每年5可是相當于每年鋪設5萬平方公里的海藻,這樣的效益提升的很龐大,海藻面積增加5,并不是魚獲增加5,魚獲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越是好的環境,吸引的魚類也就多,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就連魚類的總量也會提升許多,海藻所能夠承擔營養任務,是整個海洋,甚至是人類活動的基礎。

因為這些收獲,中國海藻種植,已經從中國內海逐步的向外擴張,在去年開始在南海種植,相對于三大內海,加起來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可是中國南海卻是350萬平方公里,雖然大陸架的面積,并不是全部,卻可以種植大量的海藻的,雖然大部分的海藻都是在大陸架生長,可是深海之中,未必沒有植物,南海的大部分比200米的大陸架深,卻沒有達到最深處,可以種植海藻地方更加龐大。

中國有不是只有四大內海,在占據了東南亞,澳大利亞之后,大陸架的面積廣大,特別是1917年,中國嘗試著在北海道附近,開始種植。

這是一個創舉,即便在后世,北海道也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是更多的是依靠洋流的交互形成的漁場,如果有足夠海藻種植,可以的讓魚類形成比較穩定的食物結構,增加魚類的聚集,增加漁場的魚群密度。

其他地方也在種植之中,東南亞星羅密布的海島,擁有的大陸架的數量就更多了,這里本身開發的就較少,在種植了大量的海藻之后,一定會提升一定的檔次,他們會成為大洋之中,魚類的聚集地之一,吸引從深海而來的魚類,甚至獨創一個生物群落。未來這個種植會擴張到大洋洲和太平洋的諸島,在海藻為基礎的動植物群落之中,會逐步的形成一個完勝的生物帶,增加海洋的生成的機會。

面向海洋的道路,并不容易走,這一點,中國也是清楚的,以中國目前超過世界上其他工業國幾倍的工業產值,每年從各國獲得了海量的資金和原材料,依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哪怕現在已經獲得了收益,每年僅僅是三大內海的漁獲增長,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的增長,可是這個增長如果能夠持續10年,10年的魚獲增長,可能只是整體投入的二分之一,這還是不再繼續投入緣故,如果繼續的投入進去,未來收成本的時間就會繼續的增加。

到了中國這個經濟體,怕的永遠不是利潤低,而是一個資金投入的方向,這也是這一個計劃得到貫徹和實施的根本原因,20年能夠收成本,看起來每年的收益只有5,可是這個絕對的收入非常的可怕,最關鍵的是,中國計算的只是的絕對的收益,只是計算魚獲本身和海藻收割的收益,并沒有計算因此而衍生出來,比如一些中國沒有意識到的海藻的價值,后世一些研究者從海藻之中提取出有益的成分和藥品,甚至還有海藻提取石油的研究。

這些都是遠景收益,甚至從海藻改善生態環境,獲得氧氣和其他的收益算上,這個收益絕對不低,就算不算衍生的,一個投資超過5萬億中華幣的項目,哪怕是5的收益,這個絕對數值也會超過2500億,這是任何一個大型國企或者集團,都很難創造的,更別說養殖業是百年行業,只要海藻平衡起來,未來不用投入,就可以持續不斷的獲取收益,幾十萬平方公里,甚至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5的擴張速度,僅此一項創造的連鎖效益,就讓整個盤子在增加,不說最終的收益,只是從一個5萬億的盤子,每年增加5,這就又是2500億,這樣也不錯。

只不過三大內海都投入了5萬億,南海起碼是三倍以上,日本附近,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澳大利亞附近,西南太平洋群島,這些大陸架的范圍遠在中國內海之上,全部投資下來,可能要是三大內海10倍,甚至是20倍以上。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錢多到一定程度,只是一個數字而已,關鍵是物資,人力,甚至是資源,這些不是隨隨便便能夠變出來了,哪怕是強如中國這樣,也只能夠一步步來,1917年在南海開始,并且在北海道試水,東南亞,澳大利亞,甚至是太平洋的大陸架,只能夠作為試點,重點投放比較有價值,剩下的只能夠徐徐圖之,保守估計要20年到30年時間,才能夠全部投入完畢,至于維護和更新,在需要百年以上的時間。

看無防盜章節的,請用搜索引擎搜索關鍵詞(),各種任你觀看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