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年,多爾戈魯基大公在爭奪基輔王位的一次戰爭后戰斗獲勝后,他在弗拉基米爾公國邊境上的一個名叫莫斯科地點慶祝自己的勝利,這也是史書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
俄羅斯人便把這一年作為莫斯科的誕生的日子。而后的1156年,多爾戈魯大公在莫斯科鞏固了防御措施,由此莫斯科便初具城市雛形。
14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斗爭,并於15世紀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而莫斯科則成為俄國的首都。
十五世紀時莫斯科人口的數量、領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倫敦,布拉格和歐洲一些大的城市。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
沙皇哈伊爾.羅曼諾夫和俄國高層對大批難民進入莫斯科,倒是比較欣喜。歷史上就曾有過俄國民間起義軍,解放被波蘭侵略者占領的莫斯科。
1610年,波蘭大軍又一次發動進攻。在克盧希諾戰役中,7000名波蘭精銳騎兵擊潰4萬俄軍,后者軍心大亂。在莫斯科城中大貴族、各地貴族代表的壓力下,沙皇舒伊斯基于當年7月下詔宣布退位,莫斯科開城投降。
此時北方的瑞典也趁火打劫,攻占掠奪俄北方的諾夫哥羅德等幾座城市。俄羅斯面臨著將徹底喪失獨立和主權的危險。
在中央政權幾乎不復存在的情況下,俄羅斯人民勇敢地站起來,擔負起拯救國家命運的使命。莫斯科民眾在1611年發動起義。他們搶奪軍械庫把自己武裝起來,然后沖向克里姆林宮。克里姆林宮內駐扎的波蘭軍隊與起義軍展開激戰,但最終起義軍被擊敗。
1612年,在富裕的伏爾加河沿岸城市下諾夫哥羅德出現一支民間籌款組建起來的起義隊伍。首領是該城富商庫茲馬·米寧和軍方將領德米特里·波扎爾斯基。
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的起義軍徹底打敗波蘭軍隊,讓俄羅斯免于分裂,保證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驅逐外敵后,俄羅斯得以復國。并于1613年選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任沙皇。
沙皇哈伊爾.羅曼諾夫和俄國的大貴族、大商人,以及各地的縉紳會議首腦。在俄國進行了大規模動員,號召各地居民踴躍捐錢,組織一支軍隊。抗擊韃靼人侵略者,保衛莫斯科。
各地的居民聽說了韃靼人再次入侵俄國的消息,都踴躍的捐款捐物。從各地涌入莫斯科的難民,也踴躍的參加這支軍隊。
僅僅幾天的時間,在沙皇莫斯科哈伊爾.羅曼諾夫和俄國貴族高層的組織下。就組建了一支五萬人的民兵武裝力量。而且還雇傭了大批哥薩克人,建立了一支數千人的騎兵武裝。
涌入莫斯科的大批難民,還自發的組織起來,幫助莫斯科的守軍鞏固城防工事。所有的青壯也自發的組建了一個個民軍武裝,拿著簡陋的武器,幫助俄軍包圍莫斯科。
于此同時,俄國各地的城鎮也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捐款捐物,組織當地百姓和附近的難民成立了民兵武裝力量,并大力加固城防,保衛各自的城市。
去年韃靼人在烏拉爾山以西和卡拉河以東等地區肆虐的消息。已經在俄國各地傳遍了。殘暴的韃靼人見人就殺,見到女人就搶,而且還搶光所有的糧食和物資,最后一把火燒光所有的房子。
更加令人氣憤的是,韃靼人臨走的時候,還將他們殘殺的尸骸和糞便,倒進各地的水井和河水里,污染當地的水源,造成了當地的疫病。
所以目前莫斯科周圍的廣大地區的鄉村,已經幾乎空無一人。各地的百姓都扶老攜幼涌進了莫斯科和周圍的城鎮。
俄國人將糧食等物資統統拉走。拉不走的也都埋起來藏好,還燒毀了自己的屋子,連水井都掩埋了起來。在莫斯科周圍方圓數百里,實行了堅壁清野。
莫斯科東南部的柳別爾齊鎮。這里的居民和附近用過來的難民,此時也正在緊張的忙碌著。雖然鎮子不大,加上附近的一些難民才有近千人。
可也組建了一支二百多人的民兵隊伍,裝備數十只各式火槍和兩門輕型前裝火炮。在鎮上幾個老軍人的帶領下,大家正在日以繼夜的修建鎮子的城防。
鎮子的外圍挖了一圈溝壕,木質的圍墻也得到了加高加固。還搭建了幾座箭樓。他們在附近的林子里砍伐樹木,在鎮子外面制作了大批簡易的拒馬。
兩個手拿木叉和長矛的俄國民兵,正站在箭樓里警戒。
突然,一個中年的民兵眉頭一皺,轉身跑到箭塔邊上,向遠處張望了起來。
“伊萬大叔,你怎么了?”
伊萬回頭對身后和他說話的半大孩子,大喊道:“敲鐘……快……敲鐘……韃靼人來了……”
那個半大孩子明顯的楞了一下,但是臉色隨即緊張了起來,慢慢的變成了驚怖恐懼,似乎呆住了。
伊萬瞪了他一眼,沖過來一把推開他,拿起一把鐵錘,朝著箭樓上的破鐘,掄圓了胳膊猛的砸了起來。
“咣……咣……”
鎮子內外正在忙碌的人們,聽到了箭樓的鐘聲響了,全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朝鐘聲響起的箭樓望去。他們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兩名五十多歲的老者,從鎮子里跑出來,沖著呆立在鎮子外面的人大喊道:“大家趕快進鎮子,韃靼人來了……”
聽到兩名老者的話,鎮子外的俄國人臉色頓時大變,爭先恐后的跑進了鎮子。
鎮子里的人在兩名老者的指揮下,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沖上了木質圍墻,緊張的看著遠處。
這時,圍墻上的俄國人感覺腳下有些微微的震動,隱約還能聽到一陣陣沉悶的聲音。
圍墻上的兩名老者面色凝重的對視一眼,其中一人苦笑道:“他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