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月份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樓價高企,是否已經現成泡沫”。受內地政治風波的影響,香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驟然興起新一輪的移民潮。大量準備移民海外的香港人,急于拋售持有的物業,造成香港樓價暴跌,幾個月內腰斬了三分之一。
但從今年年初開始,“政治風波”的陰影開始褪去,大家的心態已經從值錢的恐慌恢復到平靜,有剛性購房需求的市民趁著樓價處于低頂而紛紛出手,于是香港的樓市迅速回暖。特別是在不久前,東方集團宣布將在內地展開新一輪的大規模投資之后,整個市場的信心為之一振。
東方集團作為香港最大的本土財團,李軒作為蟬聯多年的世界首富,都用實際行動表示繼續看好內地未來的前景,無疑讓許多惶惶不安的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天塌下來有高個的先頂著,李軒這個超級富豪無疑是許多人眼中的風向標!
已經消失了近一年時間的炒樓花,再一次重出江湖。有小道消息稱長實集團將提前推出匯景花園樓盤,于是一夜間長實集團的總部華人行前排起了兩三千人的買房長龍。
八十年代中期,李嘉城與香港地鐵公司合作,一舉拿下多個地鐵站上蓋項目。而建于港鐵二號線藍田站平臺上的匯景花園,是長實公司開發的最后一個地鐵沿線上的大型私人屋邨項目。
雖然長實公司緊急出來辟謠,匯景花園計劃在1992年8月才會落成,今年年內不會開盤,但排隊人群依舊不愿離去。由于匯景花園的規模有限,住宅單位總數不到1000個。而按照香港開發商的售樓管理,首次開盤推出的戶型單位最多只有總住宅數的七八成。
也就是說排在隊伍后半段的人根本沒機會挑選房子,于是現場出現了啼笑皆非的投機交易。一名炒家干脆與排在隊伍前端的人商量,愿意出5萬港幣買下他的排隊號,結果一群人都沒反應。
最后這個價格被一路抬高到8萬港幣時,才有一個排在隊伍第五十來名位置的人站出來,當場拿錢賣掉了自己的位置!這是在長實公司已經現場辟謠說,今天沒有售樓計劃的情況下依舊發生的一幕,可見香港的炒樓風氣有多么身盛行。
“樓花”一詞最早是由有“紅色資本家”之稱的霍營東在五十年代發明的,說白了就是一種預售房。當時剛剛靠著在朝鮮戰爭中向內地偷運緊俏物資而賺到了第一桶金的霍營東,有心進軍房地產業。
但房地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霍氏的實力略顯不足。于是霍營東就想出了“賣樓花”的辦法,在樓盤剛剛開始動工時就以一定的折扣價格對外發售。這樣一來霍氏可以提前回籠資金,用買房者的錢來建樓,大大降低了開發成本和開發風險。
而對購房者來說提前購買房屋期權,比買現房可以獲得更大的折扣。即使不自住,等到樓盤建成后以開盤價轉賣給其他買房者,也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差價,這就是炒樓花的由來。
當然,炒樓花需要建立在房價上漲,樓市供不應求的前提下。像去年香港樓價出現暴跌,短短幾個月內就腰斬了三分之一,讓炒樓花的人虧到吐血,紛紛選擇中途違約。
買樓花根據交錢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次清,這樣獲得的折扣力度最大。而另一種是根據樓盤的施工進度分期交錢,比如完成25交第一筆錢,完成50交第二筆錢等。
這種方式的折扣力度沒有第一種大,但對購房者來說,風險相對會小一些。一旦樓盤出現爛尾,或者樓價出現暴跌的情況,購房還有停止交錢、斷尾求生來減少損失的機會。
去年的樓價腰斬狂潮中,許多買了樓花剛剛開始交錢的投機客,就紛紛選擇了違約。以至于多家實力孱弱的小開發商一時間陷入資金周轉困難,有幾家最終沒撐過去,破產倒閉了!
而在樓市火旺的時候,炒樓花幾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詞。1986年,香港地產業自走出前途危機之后迎來第一波升浪,當時港島柴灣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448個單位發售。開盤前8天,已有大批買家,包括代人排隊者、炒家和公司經紀大排長龍、日夜輪候。
有一家人爺孫三代六人齊齊上陣去排隊,最后拿到五張購樓申請表。這家人在售樓大廳里,隨即就以每張4萬港幣的價格賣給了高價收購的炒家,也就是說一家人畫了一個星期就凈賺了20萬港幣。
而實際上,這家人相比于炒家只賺到了一個零頭,因為杏花邨的房價在開盤后不到一個月,就算是最小的戶型價格也至少上揚了30萬。也就是說之前的炒家花20萬收購的5張申請表,只需交錢買房一個月,就能收獲至少130的凈利潤。
正是因為炒樓一轉手就可以賺幾十萬甚至過百萬,讓香港社會從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鋪定輸贏、贏了就發達的賭徒心態。辛苦工作賺錢的人,活得遠沒有那些不務正業的投機者來得好,這種巨大的挫敗感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在以前,香港雖然也有部分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投機樓市給香港社會帶來的隱患。但香港各大地產商強大的影響力,讓這些異議之聲根本翻不起浪花。地產公司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各大報紙、雜志最大的金主。
幾乎每個樓盤發售之前,地產公司都會購買整版、整版的版面用來刊登售樓。所以為了不得罪這些金主,報紙、雜志的主編們,自然不愿意刊發不利于樓市的文章和觀點。
因為對地產公司來說,香港樓市被炒得越火,他們賺得就越多。許多公司甚至還在暗地里與炒樓者配合,捂盤惜售,進一步加劇購房者的恐慌,然后再順勢提高售價,攫取更多的利潤。
而這一次則不同,李軒旗下的電視臺和報紙,勇敢的打響了第一槍。東方集團本身并不涉足房產業,而它的實力也足夠與香港的那些大型地產公司相抗衡。
正當其他人準備欣賞一場“財神李大戰地產佬”的龍爭虎斗大戲時,有著“地產超人”之稱的李嘉城,卻突然接受《信報》的獨家專訪,并在采訪中贊同了“香港樓市供需失衡、造成樓價非理性上漲”的觀點。
整個香港傳媒界頓時一片嘩然,要知道“李超人”的強硬可是出了名的。以前曾有一家香港報紙刊登調侃李嘉城的花邊報道,結果李嘉誠知道后立刻指示長實集團,以撤回合同、永久封殺相威脅。最后這家報社只好向李嘉城低頭,開除了那邊撰寫花邊報道的記者。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前車之鑒,香港的報刊雜志上,幾乎找不到關于李嘉城和長實集團的負面報道。而相比之下,李軒對媒體就寬容許多。只要不是惡意污蔑中傷,或者是曝光他孩子照片等提前禁止過的行為,李軒對其他圍繞他的花邊新聞都是一笑置之。當然,真要是有記者敢突破底線把他惹怒,李軒也絕對會讓他后悔沒有提前轉行!
一個李嘉城就足夠讓香港的傳媒界小心翼翼,要是香港所有的地產大佬聯合起來,足夠與“財神李”大戰三百回合。要知道拿香港的房價開炮,無疑是戳中了整個香港地產業的痛腳。因為房子永遠都是越漲越好賣,越跌越賣不出去!
但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李嘉城這個香港最大地產公司的老板竟然出人意料的反水了,這讓一場原本該火星撞地球的大戰根本沒掐起來。而隨后,新鴻基的郭德勝、恒基的李昭基、九龍倉的包俞剛等人也先后出聲,贊同了李嘉城的觀點。
這時候,即使再不敏感的人也已經發現不對勁了,這哪里是“財神李”和各大地產大佬們準備掐架,他們這是聯手給香港市民奉獻了一場雙簧表演!既然連地產公司的老板都承認香港房價過高了,那么香港各大報刊雜志的編輯和記者們,自然再也不許顧忌這個以前一直不敢碰的話題。
香港的房價為什么會漲得這么離譜,一方面是因為供小于求,另一方面是因為游資炒作。其實問題的原因非常好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建更多的房子,讓供求關系恢復到均衡狀態,這樣投機者也就沒有了炒作的空間。
但建房子首先要有地,而土地是需要從港府手中批的。于是,輿論的矛頭慢慢的都開始集中到港府的頭上。話說在以前,罵政府可不是香港報刊、雜志們敢經常干的事情。
要知道香港可是一個殖民地,港督在香港擁有的權利,遠比英國首相在唐寧街的權力要大。英國首相出臺每一個政策,都會被艦隊街放在顯微鏡下來分析批駁,許多時候還會遭到在野黨的曲解和抹黑、民眾的抗議、議會的質詢。而港督在香港則是一言堂,連立法局和行政局的議員們都是由他任命的。
不過這個情況在麗的電視被李軒收購更名為亞洲電視后,開始發生了改變。在李軒的要求和下,亞視開始增加時政新聞節目的播送比例,越來越多辛辣的觀點通過亞視的屏幕傳到每一個香港市民的眼前和耳中。
再民主和高效的政府,也不可能讓每一個民眾滿意。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之間其實是天然對立的。港府要推進香港的民主化進程,這正給了亞視為民立命的絕佳機會,要知道越民主的地方,對政府的批判就越毫無顧忌。
港英政府是什么?那是一個不受選票監督和威懾的殖民政府,要抓它的小辮子不要太容易。亞視剛開始還是選擇一些不太敏感的民生問題,慢慢的就開始逐漸深入。在一次又一次的論戰中,亞視的公信力逐漸開始深入人心,它代表香港市民發生的形象也逐漸被認同。
有亞視這個帶頭造反的榜樣,香港的其他媒體自然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膽。比如像這次關于香港房價的論戰,最先把矛頭直指港府,反而不是亞視集團其他的媒體。
有一家小報最先對港府高價賣地政策進行了質疑,并拿新加坡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香港長久以來的主流看法是港府高價賣地的收入,支撐著港府大部分的開支。如果沒有賣地收入,香港就必須大幅提高稅收來維持收支平衡。這樣一來會削弱香港作為的競爭力,不利于出口導向型的香港經濟的長久繁榮。
但是,通過稅收來調節財富二次分配,遠比港府現在做法要公平得多。土地出讓金的大部分成本都是轉嫁到了中低收入者手中,因為他們的購房需求才是市場的主流。
而控制土地拍賣,人為制造供需失衡,讓地產商、銀行等隨同港府一起,通過剪普通香港市民的羊毛,而大賺特賺。而且因為香港的低稅率政策,富豪需要繳納的稅務成本遠比美國和歐洲等地要低,這樣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的擴大。
實際上低稅率未必不能維持政府的收支平衡,新加坡就是全球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國土面積狹小的新加坡,地少人多的問題比香港還要嚴重。但政府通過“居者有其屋”計劃,建造了大量的廉價公屋提供給國民,使得新加坡的人均居住條件要遠好于香港!
“亞洲四小龍”中,韓國和臺灣的情況比較類似,而香港則和新加坡的條件比較類似。兩個各方面條件非常相似的地區放在一起比較,才更能給人以深刻的沖擊力!許多香港人第一次發現,新加坡人生活的遠比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