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  第79章 小玩意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帝國的朝陽 | 無語的命運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書名:帝國的朝陽  更新時間:2015-09-11
 
窗外飄著雪,雪花落在玻璃窗上,也許是因為溫度的關系很快便融化了,那玻璃窗映著室內的彤紅,相比于外間的寒冷,廠房內的溫度卻因為窯爐、錫爐的關系,高達二三十度,雖是寒冬可廠房中的工匠卻依然穿著單衣。︽頂點小說,

在廠房中,拿著攤平鍬圍著攤平臺,將剛剛從攤平爐上取下玻璃迅速攤平,而在工人的忙碌中,一塊塊平板玻璃從攤平臺中取了下來,這座工廠是公司投資的玻璃廠,一座年產只有1000噸,采用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吹筒攤片法生產供建筑用的平板玻璃。

而之所以投資創辦玻璃廠,原因非常簡單,在1891年的東亞,無論是清國亦或是日本,所用的玻璃皆從英美德等國進口,而每年的需求高達數千噸,而在特區成立后,平板玻璃亦需要通過洋行進口。

面對平板玻璃蘊藏著的巨大市場,唐浩然自然不會錯過,更何況平板玻璃廠的投資不大,利潤可觀,于是早在去年,便將其作為“特區工業化”的個組成部分。因其投資小且設備簡單,玻璃廠便成為特區最早投產的工廠之一,而在去年十一月投產后,又于年底增設了玻璃器皿車間,生產各種玻璃制品以及玻璃器皿,現在不過投資三個月,便成為公司最早收回投資成本的企業,且其產品不僅可以滿足特區以及朝鮮的需要,而且又憑著朝鮮為中國內關的便利出口各通商港無需既無需繳納關稅,亦因其非土貨無須交納厘金而以銷售沿海通商港,不但如此。更是于年初第一次出口日本。這是朝鮮第一次往日本出口現代工業品。

不過對于唐浩然來說。第一次來玻璃廠的他卻對平板玻璃的生產充滿了好奇,尤其是看著工人們用攤平鍬于攤平臺攤開火紅的玻璃,將其制成平板玻璃時,那雙眼睛更是睜大著。

“這生產方式也太落后了!”,

在大學時他曾看過玻璃生產工藝方面的資料,自己對平板玻璃生產有所了解,而這種半手工、半機械的吹筒攤片法無疑是最為原始的生產方式。不過這感嘆也只是于心底發出,并未說出來。

“大人。工廠的七名工程技術人員都是從德國聘請的,機器設備、耐火材料以及建造主廠房的鋼屋架,皆從德國購進。這種鋼屋架的弦桿都是由兩根小槽鋼合成。廠房設計圖紙亦由德國工程師提供,幾乎是把德國同類企業照原樣搬來了仁川!”

作為玻璃廠的經理,畢業于上海教會學堂的馮玉林雖說從未上過大學,但憑著對工科的愛好以及于洋行中數年的工作經驗,使得他在管理工廠之余,亦向德國技師學習玻璃的生產技術。

“廠內設有料爐、烘爐、攤片爐等。各爐所用之火力,均由煤氣廠發出,其煤氣管開于廠之中央。乃穴地而成者,四面通連各爐。供給火力,其不需火之處有活閘以閉之。有發動機以給動力,用以壓榨原料使成細粉……”

工廠的煤氣來自煤氣廠,而煤氣廠則是煉焦廠的一部分,至于煉焦廠則又是鋼鐵廠的組成部分,往往每一個工業項目都是一個復雜的配套工程,而在規劃仁川的工業建設時,唐浩然不此一次碰到這樣的問題,在一片空白中建立現代工業體系,總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若是不解決工業配套問題,恐怕就是這座玻璃廠就需要另建的煤氣發生爐。

也正是在這個認識到建立工業配套重要性的過程中,唐浩然充分的認識到產業規劃的重要性,合理的產業規劃不僅可以加快工業的發展,推行重點項目的建設,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節省投資,也正因如此,在最近一段一時間,他一直研究著后世的計劃經濟,通過制定科學的經濟計劃,推動特區的工業建設。

“……其工藝過程是:以鐵吹筒探人池爐內,蔽取少量玻瑞液,取出后拈轉吹筒,使玻璃液成球形。復置半球形鐵植內繼續轉動。鐵借內應有少許冷水,使玻瑞液溫度降低,.且使球形均正。同時,以水冷卻吹筒被灼熱的一端,以便于把持。再將吹筒探入爐內,二次能取玻瑞液,如前法操作,如是多次,至玻瑞所成之球直徑達二十公分左右時,即置于汽形鐵摘內,以水冷卻吹筒的下端,而從上端吹氣,并時時轉動,使球形逐漸漲大,成為空泡,薄均勻。如少冷卻,即入烘爐再次加熱,使玻瑞泡熔化變軟,再從熔爐取出垂于一深地槽內,從吹筒上端吹氣,于是玻璃泡漲大變薄,且因重力而向地梢內墜長,成為筒狀。此時玻璃厚薄尚不均勻,尤其底部較厚,但玻筒已冷卻凝固,不能再吹,則再入烘爐加熱,待熔化變軟后取出,在深地槽內擺動旋轉,同時吹氣,務使玻筒均勻而薄,如又冷卻,則再入烘爐。如是者凡數次,最后成一長約二米多的厚薄均勻的玻瑞筒。”

在馮玉林解釋過吹筒攤片法之后,一直默默觀察著玻璃片生產過程的唐浩然,此時已經在腦海中反復將后世看過的玻璃生產工藝與眼前的工藝貫通起來,這會便將新工藝直接說了出來。

“玉山,我有一個想法,就是采用有槽子磚的耐火體,被壓入粘滯的玻璃液中,當沉入到足夠深度時,玻璃液在靜壓力作用下,沿槽子磚下部孔壁上升,由于表面張力作用進而形成有點像蔥頭一般板根,在引上機,這引上機就是一臺牽引機,上面有石棉輥,然后在其牽引下,粘稠的玻璃體不斷上升,我想玻璃體同時內外兩側受冷卻作用,玻璃便能逐漸冷卻,形成一定寬度的玻璃原板,這樣的話,會不會比現在的這種工藝生產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此時唐浩然介紹是后世的有槽垂直引上工藝,春是是1908年比利時人艾米爾弗克發明,故而在后世被稱“弗克法”,是20世紀中早期普遍采用的一種平板玻璃制造工藝。其不足之處是邊子厚,切出量小,玻筋較深,有效作業時間短。在冷卻作用、槽子磚深度、熔化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引上速度快,板面薄;速度慢,則板面厚,不過這種工藝方法保證玻璃帶的寬度在成型中保持穩定。

相比于現在的吹筒攤片法其生產成本低,且生產速度快,不過因為只了解相應的文字資料,因而唐浩然只能在文字上對這種工藝加以表述。

雖說只是三言兩語的說出一個想法,但是跟在德國技師后面學習數月玻璃生產技術的馮玉林,先是皺眉思索著,并拿出記事本于紙上繪制著草圖,很快他便明白了大人的想法,連聲稱贊道。

“大人您這個法子應該可行,不過,估計得和機器局一起想想辦法,畢竟,在機械上我也是外行……”

在后世這法子可是用了幾十年,怎么會不可行,心知其在機器上是外行的唐浩然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

“你直接和機器局那邊聯系就行了,現在機器局增加了幾百臺設備,這研究和生產機器原本就是他的本職,”

說著唐浩然又把話峰一轉。

“好了,今個工廠就看到這吧,怎么樣,試驗室準備好了嗎?”

這次唐浩然之所以會來玻璃廠,倒不是向其提供新式的玻璃生產方法,這不過只是一時想起罷了,來工廠最重要的目的,卻是為了制造一個劃時代的發明。

“瓶有內壁和外壁,內壁如鏡子一般,鍍上一層水銀,而兩壁之間像燈泡一樣,抽成真空狀……”

在玻璃試驗室中,唐浩然拿著圖紙向廠中的德國技師解釋著自己的想法,那是一個雙層瓶的圖紙,——沒錯,就是保溫瓶。

在見慣了每一次喝茶都需要現燒之后,唐浩然總會想到后世的暖水瓶,其原理非常簡單——真空中無法進行熱傳導和對流,而鍍上的金屬反射層可以反射熱輻射。所以凡是倒入瓶里的液體都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它原有的溫度

而這樣的保溫瓶卻是在明年才由英國人杜瓦發明的,不過其直到十一年后,才由德國玻璃制造工人賴因霍爾德伯格將其投入市場,從而令杜瓦瓶走出家庭。

這小小的看似并不怎么起眼的保溫瓶,幾乎剛一投入市場,便受到市場的歡迎——隨時喝熱水第一次成為現實,不僅在歐美受到廣泛的歡迎,在中國亦受到歡迎——不僅可以隨時喝到熱水,且又節省了一筆柴火錢,精打細算的中國百姓迅速接受了這個洋玩意。

先前之所以沒有“發明”它,原因再簡單不過,玻璃廠還沒有相應的設備,但是就在上個星期,玻璃廠試制成了第一批燈泡之后,使得唐浩然意識到,現在是時候把這個蘊藏有大市場的小玩意推向市場了。

就在一個火紅的雙層“瓶膽”漸漸吹制成型的時候,蘇躍揚卻急急的從試驗室外走了進來,在唐浩然身邊輕聲說道。

“大人,新裕號回來了!”

(保溫瓶,這玩意看似不起眼,可憑著其實用一入中國便受喜喝熱茶的國人追捧,在近代中國在長達十數年間,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每年進口值不下千百萬兩,實為近代大宗貿易。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