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軍工電子工業生產的一系列機械設備、參考樣機以及技術資料相繼到位后,各項后續工作也相繼展開,從廠房的改造到機械設備的安裝調試;從對參考樣機的研究到各項技術資料的整理;從生產工藝的創新再到人員的培訓教育,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相互促進和重合度很高。
中原電子雷達所作為指定的軍工電子試點單位,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工作,包括鐘曉沫在內的各級中原電子雷達所的領導都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復雜的情況,重點抓什么,優先解決什么,該如何促進協調發展。
當這些實際性的難題擺在鐘曉沫等研究所領導面前時,他們的腦袋里無不是一團亂麻,其實這也并不意外,畢竟研究所的領導們基本上都是搞技術出身,論起技術水平那可謂是各個出類拔萃。
但他們無不缺乏豐富的管理知識和經驗,正因為如此當見到如此眾多的先進設備和技術資料時,他們都如同得了夢寐以求的寶貝一樣高興的得不得了,不過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系統工作時,鐘曉沫等人比遇到極其難解的參數方程還要頭疼不已。
這就如同一位斯文人面前放著美味而又碩大的一塊肉,用筷子夾不起來,用刀子又怕耽擱時間,直接用手則有辱斯文,如此一來,便落得面前雖有饕餮美食,卻無處下嘴的尷尬境地,好在盧嘉棟提早就預見到這一點,因為盧嘉棟很清楚這個時代除了相關技術薄弱外,整體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而這也是他將辦公地點從繁華的北京辦到寂寞枯燥的中原電子雷達所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作為后世穿越而來的軍工專家,像反艦彈道導彈、國產航母等復雜得多得多的項目,盧嘉棟都有深度參與,因此對于目前炮兵偵察校射雷達該如何高效的推進和開展下去可謂是駕輕就熟,正因為如此,盧嘉棟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整和促進措施:
在總的方向上。采取以炮兵雷達研制為重點,各項分系統分頭并進的發展方式,為此盧嘉棟將整個研制團隊分成理論演算、計算機改進、系統整合等若干個分項目小組,并根據總體要求制定各分項目的具體要求和研制方向。以便加快雷達的研制進度。
在用人方面,盧嘉棟大膽啟用新人,比如在計算機領域有著過人才能的宋曉旭就被盧嘉棟委以研究和仿制美制an\uyk—16軍用小型計算機的重任,不止是宋曉旭,中原雷達所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被盧嘉棟一一啟用。或是擔任分項目的領頭人,或是作為技術核心在雷達研制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有本事的人在應有的位置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產品生產制造方面,盧嘉棟積極推進無塵廠房的改造工作,為了加快進度盧嘉棟通過劉浩田的從中協調以及上級部門的支持,專門調來一個鐵道兵工程團參與廠房的改造工作,與此同時,針對這么一批新機器、新設備大力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以便達到廠房建設與生產能力的同步進行!
但是對盧嘉棟采取這樣措施的質疑也是時有發生的,每每遇到這種情況。作為中原電子雷達所所長的鐘曉沫就堅定的站在盧嘉棟一邊,除此之外像劉浩田、譚斌、錢磊等軍工方面的主要領導都對盧嘉棟給與強有力的支持,所以即便有些許的質疑但也鬧不起太大的風浪,因此這套措施在推行過程中還是比較順利的。
就這樣,經過盧嘉棟和中原電子雷達所全體科研人員的一致努力,整個炮兵雷達研制及其他配套項目得以高效而快速的向前推進,并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便完成了無塵廠房的改造工程,在這個基礎上整個炮兵雷達研制團隊爆炸式的產生出眾多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方面的成果。
比如在計算機方面,由于有了an\uyk—16軍用小型計算機及其詳盡的技術資料作支撐,宋曉旭很快便摸透了其中的原理。并依托已經形成初步制造能力的新式軍工電子生產車間,很快便將改進型djp—140小型計算機研制出來,不但體積縮小了一半以上,重量也大大減輕。無故障時間更是提高到兩千小時以上,整體性能基本達到甚至超過an\uyk—16軍用小型計算機的性能。
當然軍用小型計算機只是眾多突破性成果中的一個,諸如新式asic電路、整機自動檢測系統、大功率發射機、高精度接收機以及工藝上的集成電路一次性成型、等離子處理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那就是各項成果猶如百花齊放,絢爛多姿。繽紛異彩!
正是在這些朵朵怒放絢爛的美麗花朵的滋養下,作為炮兵雷達這個最大的根基才會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壯大,使得整個雷達的高機動性、高精度性、反應時間快、維護保養方便等都有了質的飛躍,很快一部新式炮兵雷達的樣機便制造出來。
對于這部應用了眾多高新技術的炮兵雷達,眾多參與研制的人員都抱有極大的信心,要知道這部雷達所應用的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再加上眾多科研人員的辛勤奉獻,即便有所瑕疵,可在基本性能上絕對可以用卓爾不凡這四個字來形容。
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部匯聚無數人希望的雷達,在第一次試機時就出現信號處理能力差、圖像顯示模糊、抗干擾能力薄弱等缺點,這樣的表現無異于一盆冬日里的冷水從頭到腳澆到眾人的身上,讓所有人瞬間為之清醒,雷達這種高技術武器裝備并不是解決了硬件問題,其它所有的難點就迎刃而解了的,想要達到理想的性能,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新式炮兵雷達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們在相關的信號處理的計算方面出現了問題!”
傍晚時分,在位于中原電子雷達所的理論實驗室里,盧嘉棟、宋曉旭等人圍坐在一側的小會議桌前,正仔細聆聽著身為炮兵雷達總設計師鐘曉沫對炮兵雷達失敗原因的分析,此時。他手里拿著厚厚的一疊理論演算稿,不大卻有神的眼睛中布滿了細細的血絲,說話的聲音有些沙啞:
“說來說去,還是我們應用的具體計算理論出現了偏差。傳統的計算方法雖然節省了時間但在信號處理,數據壓縮、圖像顯示抗干擾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以前我們應用的設備較為落后,應用這種計算方法是倒是沒什么,可是現在我們融入了大量先進的設備和高新技術。這種傳統計算方法的局限性便異常突出,所以我們必須在計算方法這個最基本的基礎進行改進!”
“鐘所長,尋找新的計算方法說起來容易!可是真要做起來恐怕比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還要困難得多得多!”鐘曉沫這番話剛說完,坐在他不遠處的一位負責炮兵雷達整體系統整合的老研究員便皺著眉頭開口說道:
“更何況,即便是咱們有一些模糊的思路和方向,但這種計算的演算、論證以及與雷達的適用程度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少則一年,多則數載,甚至是數十載,咱們到底有沒有這么多時間和經歷在這方面進行投入!”
這位老研究員的話說得沒錯。一項新的計算方法無異于在數學領域的一次偉大的創新和發明,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數學創新可謂是不勝枚舉,但每一次無不經歷漫長的過程,有時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猜想,如哥特巴赫猜想,耗費人類數百年的光陰也沒有演算出其中蘊含的道理,可見這其中的難度之大已超乎常人的想象。
而新算法的研究更是如此,就如同在浩瀚的數字海洋中找尋一根繡花針一般,那是需要高超的理論基礎、豐富的研究經驗、堅韌的意志力以及突發的靈感、無人能及的運氣等等眾多可控與不可控的因素疊加在一次,才能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
在場的人無不是在電子雷達領域奮戰多年的老技術人員。常年跟數字和公式打交道的他們,很清楚其中的艱難程度,正因為如此,但這個老研究員說完這番話后。在座的幾個人無不贊同的點了點頭,其中一位跟鐘曉沫十分相熟的老技術員更是直言不諱的問著鐘曉沫:
“鐘所長,除了創立新的計算方法外,難道就沒有其它的辦法嗎?”
這位老技術員的問話可謂是將大家的心聲問了出來,于是在場眾人的目光齊刷刷的集中到鐘曉沫的身上,就連坐在他對面的盧嘉棟也不由得抬起頭。直直的望著這位炮兵雷達的總設計師。
而鐘曉沫面對在場眾人或期待、或疑惑、或不解的目光,很想按照大家的意愿講出來,可他畢竟是炮兵雷達的總設計師,科學的嚴謹和求實讓他無法違背自己的內心,因此即便是他心中很不忍,但依然無奈的搖了搖頭,布滿血絲的雙眼雖然流露出一絲不情愿,但還是實事求是的說道:
“我已經做了大量的論證,我們在雷達的各個方面都不存在問題,所欠缺的還是基本的計算方法,可以說,這個最基礎的問題不解決,咱們就算生產出更先進的配套設備,再怎么調整機制結構也是于事無補,因為解決不了最核心的問題!”
聽了鐘曉沫這這番話,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垂下頭,選擇了沉默,因為大家都知道鐘曉沫在技術上一向是個很嚴謹的人,對于這一點坐在他對面的盧嘉棟也非常清楚,自從中原電子雷達所所承擔的新型炮兵雷達開始研制以來,鐘曉沫便全身心的投入到炮兵雷達的研制當中去,
尤其是在炮兵雷達試機失敗之后,鐘曉沫更是親自上陣對雷達進行全面檢查,以便找尋失敗的原因,可要在如此復雜的武器裝備中找尋導致失敗的原因談何容易,要知道炮兵雷達所包含的學科很多,
單單一個不起眼的現實系統就包含了電子學、基礎物理學、經典數學、材料學等十余種門類和學科,整個雷達系統更是包羅萬象,其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一般的武器裝備,而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可能出在其中任何一個節點上,正因為如此,找尋其中的原因跟大海撈針差不多!
可即便如此,鐘曉沫還是扎下心思一個系統一個系統的查找,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的探尋,整部試裝雷達被他拆了又裝,裝了再拆,就這樣,反反復復不下十幾遍,論證和演算的草稿紙耗費的更是不計其數,整個人更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一般,開始瘋狂的旋轉,但炮兵雷達涉及學科繁多。
計算量更是大得讓人難以想象,為了加快查找進度,鐘曉沫專門向國防科工委提出申請,利用位于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中心那臺最新式的dis—2400大型計算機進行理論數據推演計算,雖然利用計算機鐘曉沫的計算任務減輕了不少,但并不意味著鐘曉沫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為就算大型計算機計算完成后,鐘曉沫還要拿著計算結果進行龐雜而繁瑣的數據比對,而就在這樣的比對中,他發現幾個實驗數值和理論數值有很大的偏差,經過細致的研究,鐘曉沫發現這可能跟雷達的基礎計算方法有關,正因為進行了眾多周密而細致的查詢和計算,鐘曉沫才會在這里說出這番結論。
所以當鐘曉沫說完這番話后,整個實驗室頓時鴉雀無聲,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鐘曉沫的結論有著扎實的論證基礎,也由此無人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個天大的難題,無奈之下只能沉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