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三年夏季,對于很多蒙古貴族來說,簡直比寒冷的冬季還要可怕。∴∴,明軍的大規模掃蕩,開始席卷整個蒙古。
短促的秋季逐漸來臨了,蒙古的氣溫很快就會降低下去。
蒙古高壓氣候,讓這里的無霜期很短,只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其他時間夜晚溫度比較低,晝夜溫差較大,冬季則比較漫長。
朱由校算是體驗到這里的晝夜溫差了,漠北這地方算是西伯利亞寒流形成的區域,心想難怪后世內蒙蒙古族人口六百多萬,外蒙人口才三百萬不到。
確實有點鳥不拉屎的感覺,就是一個寒苦之地。
如果蒙古這樣的地方沒有一定的文明介入,將會變得很落后。如果大明的資本和生產力介入漠北,寒冷并不是太大的問題。
大明可以開采煤炭,可以修建冬季的供暖設施。如此一來,人和牲畜的保暖都有保障。
而這個問題,后世的蒙古國都沒有解決。經常還是有蒙古人的牛羊在冬季被大量凍死,因為那些牧民沒有錢修建保暖設施比較齊全的圈舍。
蒙古草原真正精華的地方,還是漠南草原。
大明的鐵路在這個夏季,已經修到了蒙古人的王城。并且開始向東西方向修建鐵路,秋季過后明軍就會修成一個如同十字形的鐵路干線。
蒙古東部草原地區已經基本上被掃蕩掉了,被大明納入了通知區域,很多蒙古人被安置在了那里。
而南部則是戈壁荒漠地帶。那里不需要明軍掃蕩。而在西部和北部。則是蒙古的山地區域。那里森林、湖泊、河流較多,實際上漢人在這樣的地形更有優勢。
那些蒙古人在西部和北部山地之中可以躲藏的地方倒是更多,給明軍的掃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不過明軍也不著急,他們只要把鐵路修過去,然后修好城鎮,以城鎮為中心進行日常掃蕩就行了。
蒙古人只要無法進行日常生產,自然就要完蛋。
整個夏季在明軍的騷擾之下,蒙古很多部落都沒有好好的進行生產。同時也沒有什么搶劫的收獲,這個秋季過后,冬季將變得十分艱難。
整個蒙古已經沒有什么指揮了,林丹汗狼狽的逃往中亞之后,就變成了一盤散沙。有的投降了明軍,有的還在負隅頑抗。
對于那些普通蒙古牧民來說,投降大明自然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的。但對于那些蒙古貴族來說,簡直就是要他們的命。
蒙古這個國家已經被消滅了,蒙古草原上不會再有蒙古國。大明對蒙古的統治,將在隨后逐步建立。
隨著秋季的到來。朱由校見親征差不多了,也是時候回京師去了。
至于蒙古這邊。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什么變數了。
于是在天啟十三年農歷八月,楚陽在禁軍的保護下,坐上了返回京師的火車。當朱由校返回京城的時候,整個火車站到處都是夾道相迎的大明百姓。
皇帝又打了勝仗凱旋歸來,自然是值得慶祝的。
群臣都出城迎接,一番喧囂過后,朱由校回到了紫禁城,在蒙古草原待了將近半年,回到紫禁城的感覺十分不錯。
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蒙古滅亡,讓內閣商討在蒙古的建省章程。
你天啟十三年秋季,大明內閣經過商議之后,正式拿出了一個方案,成立漠南省、漠北兩省。
漠南省基本上也就是后世的內蒙古地界,漠北則是后世蒙古國區域。
翌日,大明宣布蒙古滅亡,并成立漠南、漠北二省。
消息震動整個大明,很多人都沒有意料到,這次皇帝親征蒙古竟然將蒙古給滅了,還把草原給占了。
朱由校在民間的威望頓時又有了巨大的提高,當初那些抹黑朱由校的階級,如今抹黑朱由校的理由也變得越來越蹩腳。
但是窮兵黷武這個抹黑論調卻在江南更加流行起來,很多人對如今大明歷次對外戰爭一知半解,把皇帝的戰績一說,打了這么多的勝仗,不是窮兵黷武是什么
只不過這個抹黑理由,效果不是很大。
顯然即便是窮兵黷武,老百姓起碼沒有活不下去,皇帝把基本生存權保障得還是比較好的。
實際上這次對蒙開戰,軍費開支并不是很大。
因為蒙古人在明軍面前已經被碾壓了,并沒有對明軍造成多少人員傷亡,而且戰爭進程也比較早的就結束了,進入了占領階段。
所以軍費上的支出實際上并不大,主要還是修建鐵路和筑城方面的開支。這幾方面的開支比較大一些,掃蕩蒙古也弄到了大量的牛羊和馬匹,還有不少金銀珠寶之類的戰利品。
實際上的損耗很小,人員沒有損耗幾個,物資也沒有太大的非正常損耗。這場戰爭更像是上百萬人到草原上修工程的。
工程修完,戰爭也就結束了。
所以這次戰爭的軍費得到了控制,就是鐵路修建速度比較快,所以軍費開支看起來比較大。
這場戰爭從商業角度上來看,并沒有虧本。國有資本財團從蒙古獲得了大量的草場,畢竟這年頭蒙古人數量不多,也就只有一百多萬。還有大量的草場可以規劃為國有草場進行經營。
同時蒙古銅礦資源比較豐富,大明正好銅礦緊缺,蒙古的煤炭之類的礦產也比較豐富。
大明的鐵路修到蒙古漠北,可以在漠北大規模發展礦業和畜牧業,同時在蒙古西部和北部河流、湖泊眾多的山地丘陵地區,大明可以在那里直接發展農業,而蒙古人則集中安置到東部草原。
漠南的草場就更加優良了。此次對蒙古戰爭的勝利。使得大明全面占據了漠南草原。畜牧業發展潛力很大。
合理開發的話,能夠為大明產出大量的草原經濟產品。
戰爭并沒有結束,但已經進入了收尾時期。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軍隊和國有資本財團聯手完成的。
占領、戰后秩序建設、資源開發。
軍隊、行政、資本聯合運作。
最高統帥部也制定了一個新的國防方案,北部蒙古的威脅消除之后,大明在北部已經沒有什么威脅了。
大明可以沿著唐努烏梁海、貝加爾湖、構建一個國防防線,在這個防線上要面對的也就是一些生活在森林里的蒙
古部落,以及中亞的蒙古人。至于毛熊這年頭還沒推過來,沒什么威脅。
所以這道防線。也不需要多少兵力就可以構建好。
國防開支方面可以說是大大降低,大量的生產兵團可以安心的生產。為了占領蒙古草原,生產兵團自然是要大量派駐過去經營國有牧場和農場的。
漠北東部草原被劃定為安置蒙古人的地方,所有漠北蒙古部落的牧民都將被安置到那里。而西部和北部這些地方,則將變成漢人的活動區域。那里有湖泊河流,還有森林,很適合漢人活動和開發。
向漠北移民,也成為了朝廷下一步要進行的活動。
這一年因為戰爭的原因,大明從蒙古草原上獲得原材料減少了很多,不過明統區的原材料供應卻是比較穩定的。而且生產規模。并不比林丹汗統治下的蒙古要少。
預計這場戰爭結束后兩到三年,漠北的生產就將恢復過來。然后進入增長階段。而澳洲和桃源國的羊毛供應量則在上升,毛紡原材料的供應總體是沒有下降多少的。
草原上負隅頑抗的蒙古人隨著冬季的到來,也將迅速走向消亡。普通的蒙古牧民對于大明的安置政策是非常擁護的。大明給他們分配屬于自己的草場,同時還分配給他們生產的牲畜,另外還貸款給他們建設蒙古包和圈舍,各種政策非常好。稅收方面也只是十稅一的水平,比那些蒙古貴族的盤剝要輕得多。
另外在宗教方面的政策,也讓蒙古牧民能夠接受。他們本身就是信仰黃教,而黃教為了自身利益,選擇了與明王朝密切合作。于是黃教和尚反倒開始在草原上到處宣揚明王朝的政策的種種好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漠北局勢開始迅速走向穩定。
國有資本財團對漠北的開發也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修建鐵路和城鎮,朝廷官方負責移民和構建行政體系,軍隊負責維持局勢穩定,同時也派出生產兵團對資源進行開發。
在冬季來臨之前,大明運輸了一大批物質到了漠北草原,這些物資足夠保障軍隊和那些接受安置政策的蒙古牧民度過一個冬季。
反正在大明治下,成片餓死人是不太可能了,特別是在鐵路已經修好的情況下。
另外在一場戰爭過后,蒙古人口減少了很多,資源也就變得豐富起來了。所以蒙古走向安定也成為了必然,畢竟沒有資源不足所產生的矛盾,大家日子都能過得不錯,那么也就沒有動亂的源頭。
同時大明大力推廣黃教,蒙古多余的人口將去當和尚,不會無限的增長過下去,日后的人口矛盾也不會出現。
在一個秋季之中,大明基本上完成了入冬前的各種準備,資本也開始向蒙古草原注入。
此時國有資本需要消化的地盤變得更大了,不過資本也變得更強大了。
天啟十三年通過對蒙古發動戰爭,同時加大官方建設撥款,以及國有資本財團投資規模增加的方式,新政各省的就業環境保持良好,老百姓并沒有因為銀行不放貸款出來而生活拮據,反倒比很多做生意的人賺的錢還要多,因為不少做生意的民間商人,這一年根本沒賺到什么錢,有的甚至還蝕本了。
鐵路的建設在這樣的環境下規模更加龐大,新政各省修建鐵路的工人在年底已經增長到了三百多萬人。
加上草原上還有上百萬人在修建鐵路,這樣的鐵路修建規模變得有些恐怖。全年下來建成的鐵路達到了將近一萬公里。
鐵路在年底成功修建到了西域和東北黑龍江地區。
這年頭的鐵路修建成本并沒有后世那么高,畢竟火車速度沒那么快。各種配套設施成本較低。
至于鐵路本身的建設成本比較高。但是在大量資本的注入。以及大量工人的修建下,修建速度還是很快的。
歷史上美國在從1850~1910年的60年間,一共修筑鐵路37萬余公里,平均年筑路6000余公里。1887年筑路達20619公里,創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1916年,美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共408745公里。
歷史上一個小小的德國,境內就有十萬多公里的鐵路。
在汽車沒有出現的年代。鐵路是陸地上運輸主力,到處都是鐵路是非常正常現象,幾十萬公路的鐵路規模,也不是什么太驚人的現象。
以大明如今的版圖,起碼需要五六十萬公里的鐵路才夠用。
修建一萬公里的鐵路,只是剛剛開始,接下來還將修建更多的鐵路。鋼鐵冶煉規模在大量修建鐵路的刺激之下,產量在年底也增長到了280萬噸。
國有資本財團還在增加鋼鐵產能,接下來大明還需要建設更多的鐵路,同時造船業也開始建造蒸汽輪船。都是需要用到大量鋼鐵的。而在建筑方面,鋼筋混凝土建筑技術已經初步成熟。進入了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階段,同樣會使得鋼鐵需求量出現增長。
鋼鐵可以說是在這個年代衡量一個工業化國家實力的硬性指標,大明的鋼鐵產量增長,這意味著國力在持續上升,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抵抗能力的增強。
人是萬物之靈,秉天地精氣而生,改造自然是其天性。發展工業的污染什么的,在一定的階段也難以避免。
“去年開始建設的產能到明年就可以全部投產,預計到了明年,大明的鋼鐵產量可以提升到400萬噸,足以暫時支撐鋼鐵需求。明年還需要投建一批鋼鐵產能,以應對后續增長的需求。”楊國瑞就接下來大明發展所需要的鋼鐵需求問題,對朱由校建議道:“預計再投建200萬噸的鋼鐵產能,就能應對未來十年左右的鋼鐵需求了。”
“200萬噸足夠支撐十年不夠,遠遠不夠。”朱由校聽到楊國瑞的預計,還是感覺到了這個時代的人的目光局限性,并不了解工業發展的趨勢和速度。
“陛下,再增加200萬噸產能,可就是年產600萬噸鋼鐵了。”楊國瑞吃驚的說道,600萬噸鋼鐵在過去來說,簡直就是天量了。
過去大明的民營鋼鐵產能也才100萬噸左右,自從被國有鋼鐵所取代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鋼鐵需求一直在持續增長,但也就是今年鐵路修建規模大幅度增長之后,才出現了巨大的鋼鐵需求。
“當然不夠,首先鐵路修建規模還會繼續上升。而且機械制造、輪船制造規模都會持續擴大,特別是船只制造。而且民用鋼鐵需求也會大量增長,
,還有海外鋼鐵需求,隨著海外市場的持續開拓,都會不斷上升。”朱由校說道,“所以未來十年內,大明的鋼鐵需求最少都會增長到千萬噸以上,所以下一個五年工業發展計劃,鋼鐵產能起碼要提升到一千萬噸。先把產能提升上去,如果產能過剩了,就把舊有的煉鋼爐淘汰掉。”
楊國瑞都不知道該說什么了,上千萬噸鋼鐵,想想都恐怖。
但是仔細想想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鐵路和輪船的出現,經濟肯定會迎來一場持續性的爆炸式增長。
而且淘汰舊有產能的方案也是比較靠譜的,很多舊有的產能,煉鋼爐都太小了。如今大明國有鋼鐵廠的煉鋼爐已經發展到了日產500噸的水平,而且還在嘗試建設更大的煉鋼爐。
過去的煉鋼爐,一天產鋼50噸的爐子還在生產,生產成本比較高,完全可以淘汰了,換成生產效率更高的新爐子。
而且造船業的鋼鐵需求確實是在迅猛增長的,如今大明在制造輪船方面,基本上是能造多快就造多快,同時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研究造船技術,船只噸位開始越造越大。天啟十三年第一艘兩千噸級的蒸汽輪船成功下水。
在國家力量的組織下,還有朱由校提供的基礎理論支撐,技術進步速度很快,輪船噸位正在朝著萬噸級大步邁進。
只不過一些技術進步,以及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也不可能實現太過快速的跨越。
但是在資本的注入和技術研發的機制之下,技術進步是必然的。
所謂的科學精神,實際上都是扯淡的。技術進步,無非就是技術為資本提供了壟斷市場的機會,技術門檻越高壟斷程度越高。資本的進一步發展,又帶動了技術的提高。就如同滾雪球一般,可以不斷的滾下去。
但是資本家在舊有技術就能賺到錢的時候,是沒有使用新技術的動力的。所以才有所謂技術儲備一詞,后世很多先進的科技并沒有普及民用。
國家資本在這種尿性上會好一些,特別是此時朱由校意圖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商業殖民,技術進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