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名看最快更新
說到茶,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國人飲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母系社會晚期,也就是神農氏時代,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了,不過斗茶的歷史就沒有那么久遠了。
這種習俗始于唐代,當時稱為‘茗戰’,后來在宋代盛行一時,稱為斗茶。
因為在宋代時期,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斗茶的風氣。
斗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相差幾水”。
“之所以會有斗茶的產生,除了貢茶制度的影響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田老說完,賣了下關子,喝了口茶,還故意閉上眼睛,品了品,看得孔四直翻白眼。
在宋代以前,我國的茶道還是以煎茶道為主,而到了宋代,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等等!這還是茶么?不跟芝麻糊的做法一樣?”吳晨皺了皺眉頭,他是喝慣朝山功夫茶之人,講究個茶色清澈,像這樣搞,真跟南方黑芝麻糊一樣了。
“呵呵,少見多怪!現在有不少地方的(
在當年,凡是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斗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
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
勝負的決定標準,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者則稍遜。湯花是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色澤與湯色密切相關,因此湯花的色澤也以鮮白為上;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并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
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斗茶”的生活情趣,蘇軾在《七碗茶詩》中就說過:“……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徐少東也算是正式拜過師的人,基礎的東西自然不在話下,這些東西也有很多他是知道的,現在溫習一遍,并沒有特別的感覺。
吳晨跟孔四卻是聽得很仔細,不過心思各自不同,吳晨對于宋代這個讀書人的天下,無限神往,這才是悠然人生啊!孔四則在心里想著,那些家伙真是吃飽了撐的,難怪兩宋合起來三百多年,被人輪番欺負!
王佑榮也覺得那些人無聊,一會瞄著白荷的胸部,一會掃過她裸露的大腿,腦海里變幻著姿勢折騰她。
“呵呵,別酸了,田土豪!”黃老見田老還沉浸在詩文里,哈哈一笑,打斷了他的思緒,徑直走到案桌上,掀開一塊黃布,卻是一副畫卷。
“這是小老頭在前段時間,偶得的一幅《斗茶圖》,怎么樣,大家給過過眼吧。”他便攤開,邊說道,語氣頗為自得,看來自己也是挺看好此畫的。
斗茶圖并不少,因為斗茶是宋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時人跟元明都有一些畫家,留下了關于斗茶的畫作,就連清明上河圖中,也有斗茶的場景。
黃老拿出來的這幅《斗茶圖》,一眼看上去,就覺得充滿生活氣息,全幅共畫有五個人物,人物旁邊放著幾副盛有茶具的茶擔。左前一人腳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質優美,顯出滿臉得意的樣子。身后一人雙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壺,正將壺中茶湯注入懷中。
整個畫面結構緊湊,動感鮮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畫中的人物,看起來就知道不是什么高官顯貴,而是民間茶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斗茶之風的普及程度。
吳晨對字畫最是沒有研究,更不敢輕言,轉首見孔四一副大咧咧的樣子,也看不出到底是看懂了還是不懂,徐少東卻是一臉皺著眉眼低頭不語,臉有遲疑之色。
“怎么了?”吳晨輕輕碰了一下徐少東,要論真才實學,自己這個粉嫩新人,還有孔四這個二道販子,可都不是徐二的對手,人家正經是師出名門!
“奇怪,這張畫好像是趙孟頫的吧,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過。怎么這里又出了一張呢?不會是后人臨摹的吧?”
徐少東正在出神,回憶畫作的細節之處,被吳晨碰了一下,就對他解釋了一下,聲音不高,但是廳里很靜,大家卻都是聽到了。
吳晨聽得心里一緊!趙孟頫這種出現在中學歷史書的大師,他也是聽說過的,但這不是他震驚的原因。令他震驚的是,徐少東這么說,實際上就是在質疑此畫的真實性了!要知道如果原畫存在于不管那邊的故宮博物館,外頭再有一副一模一樣的,這結果,不言而喻!畢竟書畫不是瓷器玉器,還能有一式多份的。
“你的意思是……?”果然李老聽完,也是皺吧著眉頭,宋代一些大家,他也算熟知,如果說范仲淹、蘇軾等人,是以詩歌表現斗茶的實況,那么,歷代畫家則是以繪畫來為斗茶“寫真”。
最早表現斗茶的畫家,當數劉松年,而最著名的則是趙孟頫的《斗茶圖》,這幅作品所描繪的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斗茶場景。
這趙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