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夜里,可能很多匠戶都興奮難眠,為豁除了賤籍,成為普通民戶而落淚激動。這不僅僅是現在自身的待遇問題,更是子孫后代的福址,從此可以改業,可以參與科舉,捐納,甚至做官。最差也是同屬“士、農、工、商”四民之列,可與“大百姓”正常通婚,可擁有土地……
古代中國人分良賤,雖然沒有印度種姓制度那樣嚴格分明,賤民的人數也沒有那么龐大,但是也相當嚴重。這當然是專制等級社會中必然要存在的事,只有把人分成各種等級,專制統治者才可高高在上,享受金字塔頂端的風光。
中國的賤籍通常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最主要的特點便是沒有政治權利,法律地位很低,婚姻是階級內婚制,身份是世襲的,規特定的戶籍管理。在明朝,這種賤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陜西“樂籍”、北京“樂戶”、安徽的“伴當”、“世仆”、福建、兩廣的“疍民”等。
而明代沿襲自元代的匠戶制度,也是屬于一種特殊的賤籍。特別是軍匠,身份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且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而且還有規定,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便往往以粗制濫造或浪費原料,乃至隱冒、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
后來,明朝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以銀代役法。改征匠班銀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并不曾真正解除手工工匠所受的封建勞役的束縛,因為匠班銀就是基于匠戶所具有的封建勞役義務的身份關系交納的,并且這一勞役剝削方式的改變,也僅限于輪班工匠,住坐工匠仍照舊供役。工匠為服役,常常要借錢物絹帛,甚至典賣子女,甚為悲慘。
雖然南明末世,這種匠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但朱永興從法律上加以豁除,真正承認匠戶屬于四民之列,依舊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依然能令匠戶歡欣鼓舞,如獲新生。
或許在別人看來,改善匠戶們的待遇水平,可以使他們煥發勞動熱情,對于提高軍工產品的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但從朱永興的角度看來,現存的匠戶制度不僅使工匠們勞動熱情喪失,偽劣產品增多,更嚴重的是阻礙了科技水平的發展,遏止了工匠們創新發明的欲望。
再者,工匠們大多不識字,沒有文化,而僅僅依靠家傳,這樣的流傳方式只能使技術逐漸沒落。工匠們的成績和創新又往往得不到上司的賞識,所以,寧可爛在自己手里也不愿作為上司升官發財的工具。
給予工匠與良民平等的地位,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勵他們教授徒弟,并按照熟練等級和工作質量發工錢,還有獎勵發明創造的規定。朱永興就是希望工匠們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振奮工作熱情,把明軍的軍工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其實這只是個開始,在朱永興的計劃中,要豁除的賤籍并不只是匠戶,還包括了惰民、丐戶、蜑戶等,甚至數量最大的賤籍奴婢,朱永興也要視時機加以豁除。這種事情,與其讓滿清去邀買人心,倒不如由自己來做。從心里來講,朱永興的思想觀念中根本就對這種野蠻的歧視制度極為厭惡和抵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廢除了“良賤制度”,也暫時無法消除人們的“良賤之分”,自己也要去做,也要先從法律上推翻和否定這種阻礙社會進步發展的陳規陋習。
不說那些匠戶如何喜悅,如何核計是在工房做工,還是領地去種,哪個更合算。朱永興此時也是沒有入眠,和幾名將領探討完安南攻略后,他并沒有馬上讓人散去,而是命人添茶倒水,要與大家一起聽評書。
“殿下,天色已晚,不如……”眾將都有些迷惑不解,馬寶強笑著推托道。
“呵呵,你當吾是沒事兒消遣嗎?”朱永興擺了擺手,很執拗地說道:“且來聽聽,你們便知是怎么回事了。”
眾將無奈,只好坐著酩茶等候。
“草民叩見殿下。”不一會兒,一個說書人走進營帳,跪倒叩頭,他身上的衣服雖舊倒也干凈,顯然并不是第一次見到朱永興,并不是特別緊張。
“起來吧!”朱永興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吾交待的清楚,只是沒想到你這么快便編好了新書,好好說,說好了吾一定言而有信,在宣教司給你留個官職。”
說書人穩了穩心神,拿起響木,輕輕一拍,朗朗說道:“詩曰:腰間寶刀七星紋,臂上彎弓百戰勛,血戰磨盤萬夫勇,始知青山有忠魂。今日且說那大明晉王李定國設計磨盤山,要一舉全殲吳三桂這老漢奸所率之清軍…………”
“好辦法,殿下思慮周詳,下官不及。”宣教司司長劉佐宸是個極聰明的家伙,聽了一會兒便知道了朱永興的真實意圖,“兵士識文斷字者甚少,光有文字宣傳收效不大,要是把宣傳材料都變成評書,既能讓士兵們聽懂,又不會讓他們厭煩,真乃絕妙好辦法。”
“雅俗共賞,寓教于樂。”朱永興得意的笑了起來,“這說書的確也有才,這么短的時間,便能將吾交待的編得這么順溜,很難得。在軍營中,給士兵們講講評書,既讓他們接受了教育,又能作為一種娛樂,嘿嘿,聽你的話,看來是行得通的嘍。”
“行得通,行得通。”劉佐宸連連點頭,“殿下巧思,令人贊嘆。下官覺得可以多招些說書先生,多編寫段子,騰沖大勝就很好。”
“騰沖大勝啊?”朱永興沉吟了一下,隨手一指,說道:“那就把汝陽王鐵騎追逃敵,慶陽王、翼國公智擒線國安的事跡先編出來。其他的,為了暫時不讓清軍得悉機密,還是暫且不要公之于眾的好。再找幾個普通士兵或百姓的感人事跡,不僅要有英勇殉國的,還要有光榮負傷、勇戰不退的。”
馬寶年歲長,聽到朱永興此語只是拈須微笑;馬自德和劉震則喜笑顏開,眉眼直動;其他將領則或露羨慕之色,或若有所思。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代人也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榜樣,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使抽象的價值體系變得具體生動,看得見、摸得著,使人可信、可親、可學;一個模范,就是豎起一面旗幟、一個標桿,就是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一種導向、一個楷模。
對于這樣的輿論宣會以和教育的方式,朱永興當然不會陌生,小時候他對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事跡可是耳熟能詳。現在信手拈來,把這種宣傳和鼓動方式建立起來,并要在以后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