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四十二章 川中形勢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逆流伐清 | 樣樣稀松   作者:樣樣稀松  書名:逆流伐清  更新時間:2014-06-17
 
城墻上的雜草已經所剩無幾,旗幟在隨風飄揚。曾經堵住的城門也經過了簡單修補,都有明軍士兵把守,雖然行人寥寥無幾,但已經比一個月前的死氣沉沉有了很大的改觀。

城外的荒地已經開墾出了不少,但城南的新田就象是荒地海洋中的孤島,這里一塊,那里一塊,而且田地旁并沒有屋舍,多是一個草棚子在地頭立著。而更遠的地方,則是一個個的哨樓,隱隱地形成了圍護。

城南、城西的新田都是移民剛剛開墾出來的,他們并沒有在城外形成村落,一個原因是城內的房子太多,不必多花力氣去建造,都一門心思地開墾荒地,享受著優惠政策;另一個原因則是安全問題,成都周圍渺無人煙,野獸橫行,雖然有明軍在哨樓值守保護,但在城里會更安全,多走些路也值得。

今年是剛開始,一家一戶,或者一個人,肯定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開墾出官府認可,并享有優惠政策的田地來。但在他們心里,在已經開墾出來的田地外的那一圈荒地,也是他們的領地,不希望被其他的人占據。

所以,移民們都選擇離著別人稍遠的地方墾荒,然后逐漸擴展,以便能把更多的、集中的土地納入名下。

而城北的則是聯成片的新地,整齊地向外的推進,這自然是軍屯開墾出來的。與以往的軍戶不同,士兵還是士兵,墾荒也不是白墾,按開墾的畝數算,是計入軍功的。這樣便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士兵的積極性,軍功滿了便可以提前退役。自己便能在這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中挑選,便能歸在自己名下。

昌國公高文貴帶著親兵回到了原來的四川巡撫衙門,城內的將領和官員都在這里辦公,后院則住著知府楊名知和高文貴的家眷。人實在是太少了,住在一起還熱鬧些,兩家的夫人相處得也很好。

還沒等進門,高文貴便看見一輛騾車也停在了衙門前,那是知府楊名知的座駕,趕車的便是他的跟班。

“國公回來了。”楊名知下了騾車便向高文貴打著招呼,笑著問道:“那傷人的老虎可打著沒有?虎皮椅可是威風得很啊!”

鞋上沾滿泥土。衣服下擺也濺上了泥點,臉色更比剛來時黑了不少,高文貴卻并沒有瞧不起楊名知。雖然自己身為國公,但若論發展前途,楊名知在日后很可能高于自己。現在苦點。累點,正是為將來而努力。四川百廢待興。卻是他們顯示才干的好地方。而且,岷殿下喜歡踏實肯干的官員,絕不吝惜擢升獎賞,已經升為河湄兩省總督的宗守義便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那畜生被火槍打傷,想必是逃遠了,今天卻是一無所獲。”高文貴搖著頭。等著楊名知,然后和他一同進了衙門,又隨口問道:“楊大人今日倒是回來得早啊!”

“來了信使,說有一批新移民將要到來。我便忙著趕回先作安排。”楊名知略微放慢了腳步,讓高文貴能領先半步,以示尊敬之態。

由嘉定至成都的路線已經打通,但暫時全是依靠岷江水運,走府南河而至成都,倒也頗為快捷。至于陸路交通,則尚需人員、錢糧稍為充足后再行打通。

“若是人手不夠,我可抽調士兵相助。”高文貴點了點頭,一批移民一批物資,然后還得持續不斷地供應,直到移民能夠自給自足,這半年卻是最艱難的時期,千百里之外滇省政府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若是需要,自然要向國公求助。”楊名知停下腳步,拱了拱手,向左側的一排房屋走去。

左文右武,雖然成都府的官僚機構簡單得可憐,但架子還是要撐起來。而在目前的成都,軍民的差別很小。軍人既站崗、巡邏、訓練,也開墾耕種;百姓呢,主要是墾荒拓殖,但也要定期接受軍訓,并被組織成鄉勇,負責維護治安。

昌國公高文貴回到后宅沒歇片刻,楊名知便派人來請。來到官衙,楊名知笑著將書信遞過來,看來是個好消息。

“這——”高文貴看過書信,愣怔了一下,便咧開大嘴笑了起來,然后神色一肅,拱手一躬,鄭重說道:“殿下一言九鼎,我代將士遙謝感恩。”

楊名知也趕緊拱手躬身,說了一句“殿下英明”,起身之后笑道:“如此軍心可穩,士氣可鼓,經略四川,大事可成矣。”

高文貴覺得事情并沒有那么容易,但此時卻不宜說喪氣的話,連連點頭,笑道:“待我去派些穩重的將士前往迎接,莫要被那些粗莽的家伙給嚇到了。”

“正該如此。本官這便派人收拾房屋,便讓他們住在城北如何?介時軍屯中的田地——”楊名知征詢著高文貴的意見。

“楊大人放心,軍屯的田地便全讓出來,那幫想媳婦想得睡不著覺的家伙也樂得如此。”高文貴擺了擺手,帶著一陣笑聲轉身而去。

洪雅,天生城。

史載:蜀王劉文秀由建、黎出雅州,至洪雅魚丘坪,修王城帥府,宮闕壯麗,勞民傷財。統兵數萬,不敢節成都,而來魚丘坪做帥府,使蜀中有司、紳士盡來朝賀……

事分兩面,蜀王劉文秀在洪雅興建“宮殿”、營房,聯絡“蜀中有司、紳士”,目的是在四川殘存百姓中樹立永歷朝廷的威望,同時著手屯田發展生產。而且,他駐足洪雅也有當時的現實考慮。

首先,劉文秀入川后的駐節地不能離云南太遠,以免孫可望一旦反戈內向,救援不及;其次,他率領大軍入川必須選擇社會生產破壞較小,基本上能夠就地解決糧餉的地區;第三,只有在立足已定,并且沒有后顧之憂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向成都、重慶一帶推進。

可惜留給蜀王劉文秀的時間太短,孫可望叛亂,他奉詔出川入滇,接著又被李定國解除兵權,再沒有回到四川。

“……永歷十年,歲在丙申……余秉鉞專征,剪桐蜀土,為根本之地。期于水陸分道,力恢陜豫,略定中原……雖兵民異跡,家室偕情,欲攘外夷,先安內志。務使同仇敵愾者,無遼顧之憂,則一鼓而前,士氣百倍。爰相厥宅,暫拔茅連茹,以為根本之計者,謂治國先治家也。從此長驅北伐,直搗黃龍,奏膚功以繪麟閣,期與諸將士指顧計之……”

晉王李定國再次抬頭,望著墻上所掛的拓寫的《天生碑》記,為自己故去的兄弟蜀王劉文秀壯志未酬而身先死而遺憾,也更感以往之非,是以常注目于此,既為緬懷,亦為反醒警誡。

雖然心中也急于進取,但身處其境,李定國才知道朱永興所說的經營大于戰事,以及當初蜀王劉文秀頂著非議,駐足于此的原因了。最大的敵人不是收縮于重慶一帶的清軍,而是在隨處都是人煙稀少的川境內推進所需要的糧草物資。

如果要加快經營,首選卻不是雅州這稍嫌偏遠的地方,而是成都平原。那里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水系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只要初期的糧草物資供應得上,那里開墾的荒地在第一年就能打出糧食,按照一年兩熟計算,也就不再需要向政府伸手。

當然,這從雅州直跳到成都,完全靠水路聯通,還要提防清軍再度來犯,確實是有風險。但綜合整個川中形勢,這個風險是值得冒的,也有應對之策。

李國英兵敗雅州,又在嘉定府中伏身死,川中清軍的實力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多數都撤往重慶,歸于高明瞻指揮。成都清軍本就不多,見到高文貴所率的明軍前來,便棄城由德陽、綿陽撤到了江油。

川北一地,清兵盤踞最久,人民受害尤慘。且夔門未開,蜀喉尚梗,保寧昔稱僻壤,今惟此一線羊腸,竟作三巴孔道,既要供應重慶清軍,自然難以在凋弊的川北駐扎大量的軍隊。

四川巡按郝浴也曾經主張收取成都平原墾荒屯田,以蜀糧養蜀兵,可是墾荒屯田除了兵力保障地方安定,還需要先投入大量糧食、種子和耕牛、農具作屯田之本。沒有清政府的財政支持,墾荒屯田的想法終究成了畫餅充饑。

所以,能夠進攻成都的清軍不是川北那些象征性的少量駐軍,而是秦、蜀接壤的重地,廣元的清軍。無論運輸向保寧還是重慶的糧草,清軍都是在廣元裝船,然后順流而下運輸到前方。

若攻成都,清軍肯定會從廣元出發,沿著嘉陵江直奔劍閣,在劍閣棄船改行陸路,走蜀道從劍閣直奔江油,然后到綿竹,突入川西平原。就短期來看,清軍想反攻成都,在兵力和物資上是難以進行的。而雅州距離成都不遠,水路又暢通,無論是調拔物資,還是增派援軍,都比清軍更為快捷方便。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