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萼  46、遙祭悼宗澤

類別: 歷史軍事 | 天萼 | 靜好居   作者:靜好居  書名:天萼  更新時間:2013-04-17
 
遠祖居住西伯利亞的女真人,有耐寒怕熱的天性,兇猛善戰,猶如一群西伯利亞狼。

宋域中原地區,冬春間河流基本會冰凍,便成了女真放馬中原的好時機。

自天會帝后,金軍就象候鳥,每到八九月就開始南下“打食”。來年三月,最遲五月,便會帶著他們的戰利品,回窩北方避暑修整頤養。然后,入秋再來。中原各州縣,便形成今年失陷,明年再失陷的惡性循環狀態。

1127年秋冬至1128年春季,這些“候鳥”就不僅僅是為了“打食”,還擔負著金廷“滅趙構”的任務。因為女真滅遼建立金國后,已經由奴隸社會晚期,向更先進的封建社會過度轉化。

北朝金廷最高統治者,勃極烈們,不僅是一群軍事家,還是一群政治家,尤其他們的“勃極烈制度”,乃集體領導“議會制”,更勝于封建王朝的“一言堂”。他們企圖滅了宋朝,從而一統中國。

北朝金,強軍力外加強政治。南朝宋,弱軍力外加新朝伊始欠穩定,怎么禁得起強軍壓境。建炎面臨之困,不亞于靖康之危。不同的是,趙桓被死死圍困京都,趙構可以四處奔逃。

從元年冬轉二年春,各地各軍敗報,象雪片一樣飛來的同時,彈劾李綱的奏本也紛飛如雪片。一些將領,一些官員,不能怪皇帝,只能把所有罪責,都倒給李綱,這位開朝的宰相,后來的最高軍事當權者,知樞密院事,兼御營使。

建炎帝無奈,因為他要依靠這些將領去打仗。在李綱提舉嵩山崇福宮后,又外放李綱鄂州(武昌),不久再責授單州(山東單縣)團練副使,直至萬安軍(海南萬寧)安置。

不僅李綱,朝廷大員大換血、大洗牌。

以張愨為中書侍郎,以顏岐為尚書左丞兼權門下侍郎,御史中丞許景衡為右丞,工部尚書顏岐同知樞密院事,刑部尚書郭三益同知樞密院事,御營統制官苗傅為使司都統制,以御營副使兼左軍統制韓世忠領兵屯河陽(焦作孟州)等等。

駐蹕揚州后,吳央除了當值,基本不到御書房去。即便傳,也找借口不去。朝堂之上,她的原則是,凡事基本不過問。下朝以后,皇帝他要侍奉太后,要應對后宮,還要給他皇子一點精力與時間。她,自然是回避為上。

這次大換人之前,趙構干脆到吳央住所,長談一次。

“吳央,你是說過,數年之內不宜更換朝廷大員。可是,目前局勢你也清楚,不外放李綱,勢必引起更大的內亂。我們只有安內,方可盡力抵御外侵。”

吳央頹然道:“別的不說,紅玉懷孕了,就不能讓良臣留下,讓苗傅去河陽么?”

“你知道的,苗傅是梁揚祖帶來的,劉光世也推薦過。再說,他手下的人馬大多是華北人,英勇善戰,扈駕正合適。而良臣,大將也。戰事吃緊,只有派他了。”

扈從,戰爭中保衛首長的隨從。扈駕,隨從帝王的車駕。華北人,多指河北、山西人。

此次長談后,吳央算是明確了一件事,歷史就是歷史,該來的會來,該發生會發生。她個人,無以改變歷史。她無法明說,只能屆時使盡渾身解數,一如對付楚州寶應縣的孫琦兵亂,努力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吧。

觀世音菩薩,為她展示的一幅幅“新主劫難圖”,都沒有標明地點、人頭。她只能夠結合菩薩輸入她腦海的歷史片段,再結合相似畫面,防范一二、隨機應變。再說,菩薩強調過,順其自然,不可強求,以防造成不可預測的嚴重不良后果。

二月,金軍再犯東京汴梁。這次,宗澤、岳飛早就深挖壕溝,布防妥當。金人自稱,東京有宗澤在,乃“硬骨頭”。沒戰幾個回合,自忖不好惹,撤兵改圍西京(洛陽)。

后來,匪首王善、丁進、楊進,各率數萬兵馬來降宗澤。皇帝命:“合兵,閭勍(晴聲),屯兵西京(洛陽)。”汴京各路兵馬合軍后,外加陸續新募的各路鄉兵,言之有兵60萬。

三月,完顏.粘罕,因韓世忠在河陽一帶力戰,自感不可久留。放火焚燒西京后,撤軍北去。韓世忠到汴京,因感到與丁進等格格不入,奏請獲準回行在。

之前,宗澤在京師,凡有,多為潛善、伯彥所阻止之。京師十七縣,境臨黃七十里。宗澤措置均之諸縣,每縣管四里有零,各令開濠一丈,深八尺,于南岸埋鹿角,連珠列寨。而樞密院下文約束,只令依仿陜西,以三七分為率,三分出戰,七分出助軍錢。理由是,宗澤措置京城守御之具,補葺甚多,費用不少,而三省、樞密院指揮諸場庫務。如修城、造器械、見雇工作役,更不令支錢。宗澤因而,常懷憤懣之氣。

五月前,金人陸續回師北上。自稱擁兵60萬的宗澤,一邊奏請要過河進軍,迎回二圣駕;一邊接連上奏十數章,乞求御駕還闕。

黃潛善、汪伯彥對此,公然在朝堂之上,屢次笑話宗澤“顛狂”。

忠誠梗直的張愨,勃然大怒:“如宗澤顛狂之士多得數人,則天下定矣!”

吳央聞之,激動不已。破例,當堂為張愨擊節贊賞。

建炎帝似有所悟,當場命宗澤為門下侍郎、御營副使、依舊留守京都,同意宗澤總領大眾,自滑州而北,期集于中山。宗澤聞命,為之欣躍,積極籌備。

然而,黃潛善、汪伯彥,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分頭蠱惑皇帝,言之“宗澤為何總是熱衷于迎回二圣駕?若二圣果真回,陛下當若何?望陛下圣斷!”

外人看來,果然奏效,宗澤集結金銀、兵械,纖悉畢具,準備北伐。已經發兵數日,卻收到要他先按兵勿動,固守京師的圣旨。

宗澤無奈回師汴京,大為憤懣,郁郁寡歡。

對此,吳央卻認為,皇帝是對的。黃、汪只是說辭不對,卻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說是有兵60萬,真正能戰者幾何?宗澤、鵬舉原來兵馬,合而不過萬余。至于草莽十余萬,能否以命相搏,還是問號。其他皆為新募鄉勇,如何能夠北伐,直至打到東北五國城去,迎回二圣?簡直癡人說夢。恐怕連燕京,也到不了,就潰不成軍了。如若有北伐的戰斗力,還會年年被金人大舉進犯,迫使皇帝與行在,一路潰移么?

宗澤此舉,無非白白折損將士,消耗軍費而已。就算打到燕京,入秋再被bi回,徒勞!但宗澤老將軍,四朝老臣了。想救回二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二圣如果歸來,趙構依然是皇帝,毋庸置疑。因為靖康帝趙桓,已經亡國,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太上皇趙佶,早已在趙構稱帝前,下詔要趙構承接大統的。趙構,只不過利用黃、汪之說,阻止宗澤徒勞罷了。

五月,皇上命,參酌元祐年間科舉條制,立詩賦、經義分試法,準備科舉。

吳央為此找她的君上談一次。認為,近年內,恐怕只能鄉試秀才、舉人什么的。至于殿試及第,恐怕難以執行。科舉,要招各地舉子前來行在,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她擔心,八九月,金人又該南下了。屆時,行在,在哪都不知道呢。倒是可以,隨時隨地發現人才,直接欽點一些進士。

于是,停止頒詔,但還是附近招人考了一次,錄了一些進士。

全國性科考是暫停了,而朝廷命官的更換、補充,卻象走馬燈一樣,你來我往他去。因為,各地時有叛亂發生,官員不是逃離,就是被殺。

八月,一些老臣,先后死去。

先是老臣許景衡,被罷免尚書右承,貶提舉杭州洞霄官。可憐59歲的他,尚未到任,就死在途中。

許景衡,字少伊,人稱橫塘先生,瑞安白門人。不僅是一代奉公廉潔、憂國憂民的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個學識淵博、精通古今的學者和詩人,是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著作有《橫塘集》、《橫山閣》、《池上》。就因為,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得罪不少人,就落得擢拔不久又被貶,抑郁加年邁,不堪車馬勞頓,一命嗚呼。

許尚書去世不久,同知樞密院事(副將相),郭三益去世。

郭三益,浙江常州人。1088年的進士,比宗澤還早四年及第。建炎帝后,由荊湖南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擢升樞密院,也算一代名將。

曾經,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吳央少不得,一一為之擺香案,化些紙錢。

不幾日,報宗澤病世。臨死前,厲聲高吟杜甫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嘆罷,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而亡。

三呼過河——成了宗澤絕響!

之前尚留遺表,竟然猶奏請皇上還京,推薦以杜充為東京留守。算上遺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連上了24篇《乞回鑾疏》,構成了有名的“乞回鑾二十四疏”。

宗澤逝世后,鵬舉與宗澤之子宗穎,扶棺南下,已經抵達江寧(南京)。準備扶柩至鎮江,與宗澤夫人陳氏合葬于鎮江京峴山上。宗澤在被幽禁鎮江時,夫人去世。

陛下急傳吳央,報此噩耗,吳央頓時潸然淚下。戚然而大聲說“宗澤去,汴京今冬危矣!”

“我已按宗澤推薦,命北京(大名)留守杜充,留守汴京,你放心吧。”

“君上,正是杜充,才堪憂。正如其在大名時,提刑郭永所言:杜充,人有志而無才,好名而無實,驕蹇自用而得聲譽,以此當大任,鮮克有終矣。”然后飲泣道:將軍一生清明,怎么臨了犯糊涂啊!

記得將軍正式率軍勤王,首戰告捷之戰。就是開德府澶州一戰,也是靖康之難中,將軍與金軍角逐之規模最大、最激烈的第十三戰。連金軍大將,完顏阿魯補,都曾經說:“宗老漢委實用兵有方,未可小覷。”(老漢、漢子,在宋代,不常用,帶貶義)

怎么臨終不察,真的推薦杜充這個王八蛋!我淮甸子民,要雪上加霜矣!

“現在不談這個,詔命已經發出。你,打算怎么辦?你別說要去江寧吊祭,我不準。”

“為什么?這里去江寧不遠。”

“是不遠,可我擔心等你到了江寧,他們已經順水而下鎮江了。難不成你繼續追到鎮江去?”

“鎮江不是更近么?”

“是更近。那我怎么辦?我不放心你一人去,而我怎么去?我們有約,生死相依。已經入秋,搞不好金賊已經發兵了。”

“那我,連老將軍最后一面也見不到?他生前那么關愛我……嗚嗚……”她痛苦地蹲在地上,抱頭而失聲痛哭。

竟然第一次見她哭出聲來,趙構也急得直踱步,走來走去。他不敢打擾她,要讓她發泄一番,不然積郁成疾怎么辦。

好久,好久,終于止住哭聲,轉為低低飲泣。他趕緊過去,把她抱起放在椅子上,為她擦去淚水。道“你為宗澤老將軍如此悲戚,他在天有靈,會知道的。你不如為老將軍寫篇祭文,我同你遙祭一番。然后,我會命人將此祭文當作宗澤簡歷,載入史冊。同時,我這就下旨,贈宗澤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忠簡。授其子宗穎,履正郎,擢拔汴京府判官。可好?”

“就不能贈他,金紫光祿大夫,什么的?”

“傻瓜,這么多將軍,以后怎么辦?后人會拿他攀比的。”

“哦,那就算了。反正人都去了,要這虛的何用。倒是你以后,一定要好好栽培宗穎。畢竟,我們曾經與宗澤是忘年至交。”

“有你提醒著,忘不了,不是嗎?”

然后,他十分悉心地,好好安撫她一番。

翌日,吳央寫就祭文,洋洋灑灑數千言,讓陛下過目。他瀏覽一遍,建議拿去一些有針對性的激烈措辭,畢竟要載冊,還是不影響各方為好。另外,盡量文字要少些。拿掉一些具體的細節內容。篇幅爭取控制在,500言左右。

言畢,又擔心吳央不高興,補充道“原文,十分不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留待以后有機會,前往宗澤墓前祭掃時,再化給他,也不枉你的一片悼念情誼。”

“君上言之有理,我這就去修訂。”

心里暗道:我知道不能那么寫,就是為了讓你看的。免得你忘了宗澤多么可貴,多么忠誠,多么君子,多么善戰……

祭文已就,吳央通知良臣,代表自己,也代表紅玉。她自己,則也代表鵬舉一起舉行遙祭。雖然鵬舉有機會陪老將軍送終、安葬,但祭文奠誦,須包括鵬舉。她于行在外,找個合適地點,三個人焚香、點燭,撒酒、燒冥錢。然后,由良臣代表,誦祭文——

門下侍郎、御營使、東京留守宗公諱澤。字汝霖,婺州人,終年六十有九。公自幼自強不息,常懷報國之心,元祐六年進士及第。公剛直豪爽,沉毅知兵,成效斐然。為官通明,為將善戰。見解獨到,撰文立說,持之以恒,歸集成冊。宣和七年,公親歷東都保衛戰,戰功顯著。淵圣嘉之,進寶和閣修撰,河南鄉勇總兵。靖康之年,公守磁州,與敵角逐十數戰,力挫敵鋒。康王使金至磁州,為百姓遮留不使北去。會淵圣以蠟書拜王為兵馬大元帥。且專誅賞,王進公待制,為副元帥。王即帝位,進公龍圖閣學士,拜東京留守。公既至京師,簡料戰士,信賞必罰,兵勢遂振。始招徠降寇,得兵十數萬人,又繕葺京師譙門樓堞,以至宮闕、官府,咸一新之,雄壯不減宣和間。建炎二年,公連章乞御駕還闕。上念公忠勇,拜公門下侍郎、御營副使,依舊京都留守。上調兵遣將,命公總大眾自滑而北,期集于中山。公聞命欣躍,赍金銀、兵械,纖悉畢具。然終因年邁體弱,力不從心。沉疴不愈而辭逝,中外悲嘆。嗚呼!如公之忠義,敗且不懼,沮而不屈,毅然有古忠臣烈士之風。詩曰:洪河滔滔,撼野摧山。砥柱中立,力當狂瀾。知無不為,獨殿中原。方事北討,將以身先。赤羽若日,朱旗絳天。將帥大才,英勇抗金。赤子之心,后人敬仰。

上念其功,贈宗澤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忠簡。

豪杰西去,永垂不朽。嗟夫宗澤,伏惟尚饗!

——后輩摯友,德基、良臣、紅玉、鵬舉、吳央,泣誦。

宗澤逝世,還沒有緩過勁來,老臣張愨干脆于朝堂之上,靜坐而溘然長逝。

這位與宗澤同年同科及第的老臣,似乎與宗澤約好似的。宗澤前腳走,他后腳就跟上。

吳央舉頭望月,寄語天堂:宗澤將軍,曾記否,你在磁州曾經向往,山清水秀處,著書立說,垂釣日落,煮酒品茶,海闊天空……言之“老夫一生都向往著,如是人生。遺憾,從青絲熬到白發,依然不達。”你現在,可以與你的同年張愨一起,在另外一個星球里,去過這樣的人生了……將軍,吳央想念你……

如是,滿目淚光的她,為張愨揮筆挽辭一幅敬奠曰:

//愨善理財,諤諤有節。建炎紹統,銳于中興。

乃得賢輔,食藥飲冰。責君堯舜,良哉股肱。

論兵巡社,為法精詳。茍用其言,不難丕承。

群邪翼之,如彼棲鷹。公奮不顧,忠勇日增。

瞻之維何,垂天之鵬。中書侍郎,張愨千古。//

——啊啊,死者已矣,活者且生。但為君故,倍增其功。

張愨逝世,皇上每每念之,謂愨“謀國盡忠,遇事敢諫,古之遺直也。”謚忠穆。

對吳央感嘆,“何人能夠比張愨啊!”

吳央說:“聽說,1115年,何栗考中狀元,有個四川眉山同鄉虞祺,一起參加殿試,考中進士。后來,虞祺任潼川路的轉運判官,地方上的慣例是多次重復征收賦稅,他都予以免除。言之朝廷沒有重復收稅的規定。看來是個好官。而且他有個剛滿18歲的兒子虞允文,身材魁偉,竟然身高六尺四寸,而且能文能武。”

“虞祺,我知道。你是說,將虞祺、虞允文招來朝廷為官?”趙構微笑地問她。

“哦,既然虞祺的品格,類似張愨,不妨先調戶部,比之前晉升一級安置看看。至于其子虞允文,君上可以見過以后,予以江寧府或者鎮江府,作適當安置。職務不要太高,先歷練。再說,這樣人才,肯定要一邊歷練,一邊讀書,將來要參加秋闈、春闈的。”

她溫和地接著說“君上,如果說,岳飛是我隆重推薦的第一人,那么虞允文,不下其次。當然,有待君上重視與培養。哪怕,為你的后繼之人培養。”

“哦?你也見過他?”他好奇地,瞪著本來就很大的眼睛問。

“這倒沒有,只是聽家父說過。反正,建議而已,采納與否,請你斟酌。”

“鵬舉,足已證明你的眼光。不用斟酌,我很快會下旨,調來虞祺父子。”

吳央一聽,立即鞠躬“我先代虞允文,感謝陛下垂顧!”

說完,趕緊泡茶,討他開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