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萼  117、問罪莫須有

類別: 歷史軍事 | 天萼 | 靜好居   作者:靜好居  書名:天萼  更新時間:2015-09-17
 
。明升暗降,自己被剝奪兵權了。

悲憤的岳飛,哪里會知道,何止于此?一張無情的鐵網,正在他頭上鋪開。

五月,秦檜遣張俊、岳飛于楚州巡視邊防。

接著,皇上命樞密行府置司鎮江,令遍行巡歷措置,以楊沂中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上命造克敵弓。接著,上加秦檜特進,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又是,軍政一把抓的任命。

秋七月,秦檜上《徽宗實錄》,進修撰以下各一官。命張俊再往鎮江措置軍務,留岳飛于行宮。

八月初九,立祚德廟于臨安,詔罷岳飛。祚,賜福、祈福。祚德,取意“天祚明德”吧。

十月十三日,接岳云、張憲之后,岳飛下大理寺獄。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周三畏,鞫之(鞫,居聲,審問)。

就是說,岳飛,四月被收兵權,五六月行使朝廷大員職務巡視邊防,七月被留在朝廷,八月被罷官,十月被下大獄。

如果看“紹興紀實”,就是這么簡單幾個字,幾句話。

那么,五至九月,這五個月時間,到底發生什么事情了呢?

四月,為了安撫張俊,順利收兵權,宰相秦檜代表趙構承諾,只要張俊配合收兵權,事成之后,韓、岳的兵馬全部由張俊一人統領,成為最高軍事統帥。

看著秦檜那張蒼老的臉龐,張俊唯唯諾諾地點頭。對于這樣的承諾,他苦笑不已。心里清楚,還想著統兵?能保命就不錯了。

作為一名武將,張俊沒有岳飛的軍事才華,但卻具備一定政治洞察力。其陰詐,可謂僅次于秦檜,早就分析出朝廷收兵權的真正原因。

韓、張、岳三大將,被收兵權時,張俊第一個表態,惟命是從,高調說,“作為將帥,理當服從朝廷軍令。”

岳飛第二個表態,說是自己早就想歸隱山林,這樣最好。

韓世忠無奈,孤掌難鳴,也就無語地點點頭。

就這樣,收兵權順利通過。然而,被收兵權后,張俊自然知道死活,更加唯唯諾諾。韓世忠,就表現的極其怪異。他特地做了一條怪異的“一字巾”,每逢到衙門去,戴著一字巾招搖過市。

從表面看,韓世忠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自己不爽也要惡心別人,以發泄心中的怨氣。而出了樞密院的衙門之后,卻極為謹慎,總是有自己的金盔銀鎧的親兵數十,環繞周圍,以防有人對他圖謀不軌。

倒是岳飛,讓人放心,成了樞密副使,自然就是朝廷大員了。岳飛從此換上了文官服飾,擺出一副悠閑的樣子。與人言談,不再談及收復中原之志,唯其對隱居于山林、不問世事感興趣。

于是,趙構對這樣的岳飛,心中很滿意。想著,岳飛的軍事才華,就算眼下不能讓岳飛人盡其才,若是將來時局有變,或者留給子孫,都是收復中原,掃滅金國的利器

而韓世忠,不僅招搖,還對秦檜特別的不恭敬。于是,老在皇帝面前,夸張地搬弄韓的不是。說是臨安街頭,人們但見耀武揚威的韓世忠一行,都退避三舍。說的多了,終于令趙構很不高興。秦檜便見風使舵,建議讓張俊與岳飛,去收拾韓世忠,也借此再考察一下張、岳二人對朝廷的忠心,一舉數得。趙構不語,對秦檜揮揮手,意思是,你看著辦吧。

對于韓世忠,秦檜也是極端痛恨。紹興八年天眷和議之時,韓世忠竟敢藐視朝廷和宰相,派殺手追殺金國使者張通古,妄圖破壞協議。幸虧韓世忠軍中的胡紡,提前報告秦檜,才免去了這場外交事件。

既然得到皇上首肯,那干脆殺他得了。就算你皇上沒有下旨殺人,你也啞巴吃黃蓮。就這樣,秦檜心里,除掉韓世忠的惡毒之念膽邊生。

要殺人,得先網羅罪名。原韓世忠軍中的胡紡,自從當了叛徒后,已經成為淮東總領。在秦檜的布置下,開始在原韓家軍中散布謠言,說韓世忠親信耿著等人,從臨安府回楚州后,散布流言蜚語,說張俊和岳飛來楚州,是為了吞并韓家軍。

秦檜,當即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bi供,由此牽連韓世忠。然后,將岳飛和張俊叫到政事堂,名義上是要他們前往淮東軍營“措置戰守”,實際上暗示張俊和岳飛殺掉韓世忠。

當秦檜告知岳飛,此行的真正目的之時,岳飛當即怒發沖冠,咆哮道:“韓世忠回歸朝廷,那楚州的軍隊就是朝廷的軍隊。[77nt.千千小說]秦相公要岳飛帶兵自衛,是什么意思?難道我岳飛是靠出賣同僚謀取富貴的人嗎?”

咆嘯歸咆嘯,宰相的命令還是要執行的。

五月,岳飛、張俊,前往楚州巡視邊防。出發前,岳飛連夜寫信,告知韓世忠。到達楚州巡防后,岳飛方知耿著案,乃冤案。于是,慶幸自己事先通知了韓世忠。

韓世忠接到岳飛的信后,立即單身一人來到皇宮求見趙構。

一見皇上,他跪伏在地,脫下衣服,亮出胸前背后的累累傷疤,又舉起雙手,亮出兩只手上僅殘存的四個手指。然后,伏地大哭。哭完,哀哀述說道:他自己,不僅年屆53歲,而且,十指剩四指,五指失于交戰中,尤其一指失于中毒,至今余毒未消,所以想歸隱。

于是,吳央,吳大人為此建議說“要想卸甲歸田,你得想辦法,讓朝廷對你失望。”

因而,別的辦法想不出來,就想個“招搖”的辦法,招搖衙門,討人嫌;招搖街市,討人怨。何曾想,朝廷竟然安排人制造“耿著冤案”,意欲殺他……

面對哀哀哭訴的韓世忠,趙構心潮難平。數十年的驚濤駭浪,他早已心如鐵石,對誰都心存戒心,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韓世忠。韓、梁夫婦,曾經大恩于自己,都有過挽救朝廷之功,救主之恩,他銘記在心。他以為秦檜說的“收拾”,只是去警戒一下韓世忠,不要做的太過份,怎么就弄成這樣?

沒有想到,這個秦檜……由此,趙構對秦檜,開始產生了戒心。

沒有想到,他的招搖種種,竟然是吳央的主意。看來,是他大意了,連這個都看不出來。看著,一身戰傷,雙手殘缺的戰場幾十年驍將,如此哀哀哭訴,再是鐵石心腸,也心軟了。趙構起身,親手扶起這個錚錚鐵骨的老將軍,動情道:“既然你清心淡泊,朕保你終生富貴。待時機成熟,會準你歸隱。”

韓世忠,唯唯諾諾地點頭,連連叩謝皇恩

話說,張俊與岳飛一起去淮東的時候,不由得對岳飛另眼相看。佩服岳飛,居然能在波詭云譎的局勢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因此,一路對岳飛非常客氣。

當張俊,按照朝廷的既定政策,要摧毀韓家軍的軍事力量,尤其想要瓜分韓家軍中實力最強勁、裝備最精良的背嵬軍之時,沒有想到岳飛竟然阻止他道:“不能這樣做,要知道目前國中領兵的將帥,也只有我們這三、四個人。若圖恢復,靠的就是我們。萬一將來皇上再令韓世忠主管軍隊,我們有什么臉再見他?”

張俊無語,不知道說什么好。

他一直以為,朝廷能派岳飛來,是因為岳飛已經跟朝廷達成共識。豈料,他岳飛居然什么內幕都不知道。張俊覺得,很有必要跟這個,只知道打仗的武夫劃清界限。

于是,到了楚州之后,張俊疑神疑鬼,不敢住在城內,害怕岳飛勾結韓家軍,把自己做掉,甚至閱兵的時候,還要韓家軍的士兵,脫掉鎧甲,卸下兵器,才敢靠近。

有一天,張俊看見楚州城墻,破的很厲害,就對岳飛說要修修城池,免得不好防守。

不料,岳飛對此一言不發。張俊以為岳飛是對自己有意見,一定要岳飛發表意見。

無奈之下,岳飛只好實話實說道:“我們蒙受國家厚恩,當努力恢復中原。如今卻在這里,談論區區一座楚州城的修復問題,想的都是防守退保的計劃。我等又有何面目,激勵將士?”

張俊聞罷,陽光燦爛的臉,頓時充滿陰霾。岳飛的這一番話,激起了張俊的嚴重不滿。心想,這擺明了是指著和尚罵禿驢,什么意思?就你懂得報效國家,把我張俊當什么人呢?

生氣歸生氣,張俊也不能拿岳飛怎么樣。但為了泄憤,還是偷偷地,把陪同岳飛的兩個士兵干掉了。與此同時,惡念膽邊生,決心聯合秦檜,干掉岳飛。

因為他張俊清楚,只要他岳飛存活一天,他張俊,永遠都不可能成為軍門主角。

時間,進入七月。岳、張視師淮東回到朝廷后不久,就開始流傳著一句話。

岳飛說:“楚不可守,城安用修?”意思是,楚州根本守不住,修城有個屁用?

這個謠言的發端者,當然就是張俊。這條由張俊杜撰的理由,成了岳飛劫難的開端。

緊接著,張俊成了秦府的常客。之后,秦檜手下的,一群臺諫官們,在秦老大的授意下,誹謗彈劾岳飛,發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精神。其中,以右諫議大夫,萬俟卨(萬俟,復姓。萬俟卨讀音:莫其泄),最有代表性。

萬俟卨的奏折一上,秦檜等立即幫腔。要知道,朝中大臣,不少都已經成為秦檜的黨羽。眾人這么一攪和,原本無中生有的誣告,也就成了事實。更加惡毒的是,萬俟卨竟然把彈劾岳飛的奏折,派人遞給岳飛看。

拿自己的攻擊性奏章,給政敵看,籍此打擊對手,已經不是新鮮事

。南宋立國之初,投降派顏歧,就做過這樣的事情。當年的顏歧,就是想用這一手,阻止李綱入相,但是效果適得其反。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的岳飛,看著萬俟卨的奏折,心里一片迷茫。自己不過是為國進言,怎么就得罪了,朝廷中的卑鄙小人了呢?

對于詭譎的政治局勢,一無所知的岳飛,所能做的,唯有請辭。

憑借在戰場上特有的敏感,岳飛隱隱約約擔心,皇帝趙構,是不是對自己動了殺機?于是,在請辭樞密副使的奏章上,向趙構提出了“保全于終始”的請求。

秦檜,當然先看了奏章。擔心皇上,會保全岳飛。除掉韓世忠的計謀,已經失敗了。除掉岳飛,不能再失敗。否則,他秦檜以后說話,就會更不起作用。于是加碼、加緊布置起來。

已經對秦檜有戒心的趙構,心想不如順了他們的意思,批準岳飛請辭。岳飛歸隱了,你們總該放心了吧。因而,拿起岳飛的奏章,批復準奏。

于是,八月九日,于岳飛而言是一個絕望的日子。岳飛,被免去樞密副使之職,從此賦閑歸去。

秦檜借機,將岳飛幕僚,一并剪除。同行賦閑的,只有一人。其余的,全部另作安排,并且吩咐,朝中有旨,岳飛余眾,著立即赴任,不得稍留。

岳飛,一直都有歸隱山林的愿望,如今也算是求仁得仁。他哪里知道,在他罷官的同時,一樁陰謀,也在岳家軍內部,悄悄醞釀。

這是一樁,針對張憲和岳云,意在牽連岳飛的陰謀。這樁陰謀,乃秦、張二人,唱“二人轉”。大將張俊親自主持,秦檜在朝中緊密配合。

張俊費勁心思,終于在岳家軍中,找到了幾個叛徒。他們分別是:王貴、王俊、傅選等人。其中,王俊曾經被岳飛處罰過,一直心懷怨恨。他們,收集與羅列了一系列罪證,狀告張憲、岳云,陰謀造反。這些人中,為首的當然是王貴。王貴,本來就是張俊部將,后來投靠了岳飛,再回過張俊麾下。混了一段,感覺還是在岳飛那吃香,又回到岳飛帳下。眼下,不僅岳家軍解散,而且連樞密副使岳飛,也被歸隱了。自然墻頭草,倒向了正春風得意的老上司張俊。

張憲、岳云,按照新上司的指令,前往鎮江,向樞密使張俊稟告軍情。

哪知,他們一到鎮江,就被張俊拿下,立即秘密投入樞密院的秘密牢房。

張憲與岳云,雙雙下獄,而隱居于廬山的岳飛,對此自然一無所知。

這時,岳家軍內部,一個好心的將官蔣世雄,趁轉官之機,先疾馳廬山。告知岳飛,張俊和秦檜的陰謀,并懇求岳飛上奏章自辯,岳飛感慨說:“上蒼有眼,就不會陷忠臣于不義。否則,能往哪里逃呢?”

廬山。岳飛聽聞楊沂中前來見他,心里立即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楊正甫,他可是殿前司都統制啊!

宋代,將官們有一個相互結拜的傳統。岳飛與楊沂中是結拜兄弟,楊沂中排老十。岳飛一見到他,就驚聲問:“老十,你怎么會來這里?還帶著幾十號人來?”

時局,已經變得十分詭異,楊沂中不得不謹慎地說:“無事,看看哥哥。”

岳飛說:“我看汝今日來,意思不好。”

楊沂中,先把《堂牒》交給岳飛,大聲說,“朝廷宰相有令,請岳相公到朝廷走一趟。”然后壓聲道:“張憲、岳云,被告陰謀造反下獄。吳大人說此去兇多吉少,要你不要前往,另做打算。”接著,又大聲說“其實也沒什么,只是需要哥哥到朝廷去一趟。”

岳飛,接過《堂牒》(樞密院通知),心中格外的沉重。轉身,走入了內院。

楊沂中忐忑不安,等在那里。深怕如吳大人所料,岳飛不聽勸告。在焦灼不安的等待之中,一個侍女出來,端著一杯酒,請楊沂中飲用。

楊沂中驚駭之極,心想,糟了!岳飛不會是已經去后院自殺了吧。驚心之際,小心翼翼地詢問侍女,岳飛去后院的事情。聽侍女的回答別無異狀,這才放心的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恰好這時候,岳飛從后院出來,看到這情形,爽朗笑道:“老十,你肯放心喝我這杯酒,我就知道此去無恙。那好吧,我就隨你去吧。”

楊沂中,瞪大眼睛。岳飛言行,他很清楚。不僅是要保護他楊沂中,而且果然不聽吳大人勸告了。吳大人說過:岳飛看似歸隱怡然,其實萬念俱灰。一個以“還我河山”為終端愿望的將帥,失去兵權,失去岳家軍,生存的念頭幾何?心存一念,歸隱試試,而越是歸隱,越是心灰意冷。

“采菊東籬下”,只有真正歸隱田園的詩人,真正無意官場的文人,才會怡然自得。對于一名武將來說,尤其一名年富力強的武將來說,歸隱等于慢性致死的毒藥。

她曾經希望岳飛歸隱,那是指岳飛年邁的時候,而不是青壯的時候。

她不相信皇上會下令殺岳飛,她同樣清楚岳飛不會相信,皇上會要了他岳飛的性命。但厚道的岳飛,哪里知道政治的險惡,一心要除掉岳飛的人,什么先斬后奏的事情,做不出來?什么“欲加其罪,何患無辭!”的事情干不出來?

楊沂中,想到這里,加重口氣而壓聲道:“大人的話,你要三思啊!”

岳飛撓撓頭,壓聲道“想的簡單,我不去,你怎么交差?難不成,你讓大人再失去你?”然后又大聲道“走吧!大丈夫在世,行的端,走的正,我怕什么?”

楊沂中,心里暗暗叫苦。好在,他是殿前司都統,萬一那個……還有最后一招。于是,點點頭,一起上路。

!”岳飛是樞密副使,當然清楚自己被關進什么場所。

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周三畏,負責審理岳飛案件。當何鑄污蔑岳飛的時候,岳飛異常激動,他不斷的用手指天劃地,然后慢慢的脫下衣服,露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何鑄看到這四個大字,眼神突然變了。他意識到自己是在誣陷忠良,自己是在用遺臭萬年的罵名,來換取秦檜許下的所謂輝煌騰達。何鑄當即停止了審訊,并找秦檜為岳飛說情。

秦檜沒有多說廢話,只是冷冷的吐出:“此乃上意也!”

可見,秦檜膽子有多大。自己網羅了岳云、張憲謀反的所謂人證、物證,對皇帝說,只是需要岳飛前來對質而已。皇上這才揮揮手,表示默認。這就變成:“此乃上意”了。

何鑄也不死心,繼續勸說:“我跟岳飛一點都不熟,也無意為他說情。我只是覺得,強敵未滅,無緣無故殺一大將,恐怕失盡天下士卒之心,不利國家長治久安。”

秦檜無奈,竟然指鹿為馬地對趙構說:“岳飛狂背,大罵何鑄。何鑄撂挑子,不管了。臣想換萬俟卨主審。案子,總要有個水落石出才好,也是為了給岳飛一個公正的交代。”

趙構,又一次揮揮手,表示“你看著辦”。心想,我沒有下旨殺岳飛,量你秦檜也不敢胡作非為。借此,磨礪一下岳飛的戾氣,也好。

秦檜,找了個借口,讓何鑄出使金國。主審官,變成了卑鄙小人萬俟卨。

萬俟卨一來,形勢直轉而下,將岳飛正式下獄大理寺……

不久,岳飛被下獄,迅速傳遍四方,也傳到了,已經閉門謝客的韓世忠耳中。

韓世忠十分清楚,若不是岳飛,不顧安危給自己報信,恐怕今天,關在大牢里的就是自己了。于情于理,自己都應該為岳飛說句話。雖然已經不問朝事,但自己夫婦與岳飛,都是生死之交,豈能坐視不問?

于是,韓世忠到了宰相秦檜的政事堂,詢問岳飛案情,兩人大吵了起來。

韓世忠義憤填膺,怒問:“岳飛,何罪之有?”

理屈詞窮的秦檜,最后含糊其辭的說了句:“莫須有!”

韓世忠憤然道:“莫須有?這三字,何以服天下?”

韓世忠雖然憤怒,但也誤以為這是皇上的意思。所以,韓世忠認為,此事無可挽回,只好黯然地離開。

因為,其實秦檜就是再一次暗示,這是“上意”。上要問罪,何須罪有無?秦檜,不敢明說。韓世忠,有資格直接覲見天子。擔心韓世忠鬧到趙構那去,壞他秦檜大事。他秦檜算計到這一步,容易嗎?于是急中生智,回答出一句“莫須有”。

誰都不知道,這句“莫須有”。

秦檜原意為“難道沒有嗎?或許可能不須要有!”

秦檜新創這三個字的詞語,以秦檜誣害岳飛之詞而聞名。從此,漢語中,多了一個新詞、新說——莫須有!

莫須有,后來演變為借代“誣陷的冤罪”,再逐漸演變為“無需有”之意。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