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軍閥  第九百八十六章 T18之震撼(二)

類別: 種田熱血合理 | 辛亥大軍閥 | 雨天下雨   作者:雨天下雨  書名:辛亥大軍閥  更新時間:2014-03-21
 
如果說其他國家憑借重型坦克還能夠勉強對抗t15的話,但是面對性能更加先進的t18坦克,那基本是無法對抗的。

“根據前線反饋的情況顯示,中國人的t18坦克比我們先前所預料到的更為強大,他們的防護性能甚至已經是超過了我們的虎式坦克,而且他們的火力明顯也是比他們的t15更為強悍,甚至超過了我們的88毫米長身管坦克炮。在作戰過程中,我軍的多門七十五毫米的反坦克炮在中等距離上依舊無法有效擊穿他們的正面裝甲,因此我們推測他們的正面裝甲防護至少等效于三百毫米以上。”一個德軍軍官正在對著一群德軍將領們如此說著。

“你的意思是說連我們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都無法對抗t18坦克嗎?”一個德軍將領如此問道。

“很不辛,事實的確是如此!”

“既然如此,那我們的虎式坦克呢?”另外一個人問道。

“如果我們的虎式坦克在中距離上和t18進行對抗的話,我們虎式坦克上的主炮應該能夠有效威脅他們的正面裝甲,但是同樣的t18坦克的主炮一樣能夠給我們的虎式坦克帶來打擊!”他這里只說了火力和防護,而且還是中距離的,至于機動性等性能,更是說都沒有說。

以為兩者實在不具備比較性,人家中國人的t18爬山下水,機動性連中國陸軍自身的t15坦克都比不上,而虎式坦克作為一款標準的重型坦克,就不要說什么機動性能了。

雖然德軍認為在火力以及防護性能上,虎式坦克應該能夠和t18坦克相對抗,但是他們同樣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在德軍序列里,虎式坦克是重型坦克,而t18坦克在中國陸軍序列里可是主力的中型坦克,兩者的造價以及所需的公時都是完全完全不對等的,中國的的t15\18坦克,對應的是蘇軍中的t34系列以及德軍中的四號系列。至于重型坦克,在中國陸軍里那是t17重型坦克的,這玩意實際上就是二戰中針對蘇軍is系列研發的一款重型坦克、噸位和防護以及火力都是很嚇人的那種,一百二十五毫米口徑的坦克炮、高達六十多噸的重量。不過中國陸軍向來對重型坦克都沒什么太大的好感,到目前為止也不過生產了一千輛不到而已,而且在1943年的時候就已經停產了。

但是在蘇軍里頭,為了對抗中國人的t15坦克,他們是大量生產了is系列坦克,而德軍為了對抗t3485以及is系列坦克,又是生產了虎式坦克。

諸多之間的技術差距導致了他們的坦克定位是有著極大不同的,其他國家把中國的t15\18坦克當成了重型坦克來對待就是其中最為明顯的代表了。

當年t15坦克就足以給西方國家造成震動了,這一次中國陸軍的t18坦克正式登場,更是讓西方國家驚掉了下巴。

之前雖然他們也得到過一些t18坦克的資料,但是在中國陸軍一直所說的都是t18坦克是t15坦克的改進型號,和t15坦克的關系是t9和t12的關系,中國陸軍一直也是說t15\18系列,導致外界認為t18坦克應該和t15坦克差不多,但是沒有想到差別竟然如此大。

如果說這年頭連德軍的虎式坦克都無法有效抵抗中國的t18坦克的話,那么其他國家的就更加難以對抗中國的t18坦克了。

得到消息之后的蘇俄加大了t44坦克的服役進程,而美國那邊也是加大了對新式坦克的研發服役過程。

這個世界的坦克發展進程再一次被中國拉動著前進了一大步!

實際上,他們還不知道,t18坦克的技術創新不但體現在車體以及主炮之上,更加體現在炮彈上。

在t18坦克上,采用了新型的穿甲彈,而這種穿甲彈就是脫殼穿甲彈,其穿甲的核心是小口徑鎢合金,而外部的則是軟金屬,在炮彈出膛后這層外部的軟金屬就會脫落,只留下一根鎢合金繼續前進,以獲得更高的初速,而更高的初速就代表著更強悍的穿甲能力。這種脫殼穿甲彈配合上中國特有的鎢合金彈頭,穿甲能力足以橫掃現役所以坦克的正面裝甲。次口徑穿甲彈在世界范圍里也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了,德國、美國、英國等都先后研發出來并服役類似彈種。

不過他們的次口徑穿甲彈暫時都是屬于外殼不可脫落的穿甲彈,德國人那邊雖然也研發出來了次口徑脫殼穿甲彈,但是他們暫時還沒有大規模投入應用,而且他們也得不到大量的鎢礦用來生產穿甲彈的彈頭。

不管是德國還是美國又或者是英國蘇俄,他們的次口徑穿甲彈配給量都是非常少的,一輛坦克里只有兩三枚備用而已,平常時候都是使用傳統的被帽穿甲彈。而中國呢,由于不用擔心鎢礦,所以這鎢合金制造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

量比較多。

在穿甲彈這一項上,中國擁有比其他國家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中國有著大把大把的鎢合金來浪費,這年頭鎢合金可是非常貴的,而中國幾乎控制了全球百分之95以上的鎢礦產量,并在在戰爭期間又是嚴格控制鎢礦的出口。這就導致了其他國家里的鎢礦嚴重不足,別說用來當做穿甲彈使用了,連工業應用都嚴重不足,而中國呢鎢礦不缺,這才可以奢侈的大量采用鎢合金作為穿甲彈使用,這種行為在其他國家看來完全就是敗家子的行為。

中國陸軍應用次口徑穿甲彈實際上已經是1941年中俄戰爭時期了,那個時候采用的是外部的軟殼不可脫落的次口徑穿甲彈,過了了兩年后就是研發了性能更為優越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如果說再進一步的話,那就是現代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了。

當次口徑脫殼穿甲彈、105l50線膛坦克炮,sv700柴油發動機這些子系統整合起來成為t18坦克的時候,就使得了t18完全已經是脫離了二戰時期各國上技術所能夠達到的臨界點,某種程度上來說,t18坦克的性能放在原時空的話,已經是屬于正兒八經的戰后坦克,而且還是五十年代的那種。

戰爭的刺激讓各國都是加速了各種技術上的研發,不但中國如此,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如此,飛機、坦克、軍艦的發展都比原時空的提前了許多。

這些是歸功于你追我趕的局面,你研發出來的比我好的東西,那么我肯定也是會加大研發力度研發出來比你更好的東西,這一來一往就是迅速加快了技術的進步。

可以說,這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短短五六年時間里所獲得的各種科學成就是以往百年來都無法獲得的。

在這一場戰爭中,出現了噴氣式飛機,出現了雷達,出現了導彈、出現了紅外制導、出現了顯示器等太多先進的東西,可以說在二戰之后,就是把整個人類社會都帶進了現代社會的狀態里,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過程至少得延后二十年甚至更久。

還是說坦克,t18坦克的防護能力大大加強后,但實際上還是無法擋住t18坦克自身主炮的攻擊,原因不是t18坦克的防護太差,而是105l50線膛炮配上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后,穿甲能力實在是太恐怖,就連t18自身也是無法抵擋住。

不過這些事情中國的裝甲部隊自己知道,但是德國人不知道的,他們還是按照自身的技術條件去猜測t18坦克的各項性能,并認為在遠距離上虎式坦克能夠有效的防護t18坦克的打擊,而虎式坦克上的長88坦克炮在中距離上也應該能夠有效擊穿t18坦克的正面。也就是說他們估計的是,虎式坦克能夠和t18做到相互擊毀!

至于事實怎么樣,還得打過了再說!畢竟這一切都是他們的猜測而已。

而他們很快也是得到了去正式他們的猜想正不正確的機會,四月十三號晚間,第二裝甲師的甲戰斗群在七十多輛坦克以及一百多輛步兵戰車的沖擊下,當晚突破了克桑西的德軍防線,德軍被迫在當晚凌晨三點多主動退卻,然后一路向西而逃,最后進入了塞薩洛尼基。在這里,已經有著意大利的兩個師、德軍的一個步兵師布防,而且還有一個德軍步兵師師正在增援而來的路上,于此同時這里還有極為重要的一個德軍裝甲師也是晝夜趕路抵達支援,轄有包括有三十多輛的虎式坦克,三十多輛的豹式坦克,另外還有幾十輛的4號h型坦克以及相當

量的自行反坦克炮,這些裝甲車輛已經是德軍在希臘地區能夠集中起來最多的裝甲力量了。

在多年的對蘇作戰中,德國人損失了大量的坦克,而且現在德軍還面臨著東線蘇軍的反攻,裝甲兵力就更加緊張了,這個裝甲師還是臨時從南斯拉夫調遣而來的,原本是用于增援意大利戰線的。

這里就得說說德國人的坦克發展了,實際二戰中,德國人的坦克發展一直都算不上順利,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雖然強悍,但是工藝復雜,產量實在太少,而產量多的四號系列坦克在性能上已經日益落后,后來改進的4h型雖然能夠對抗t3476以及盟軍的m4坦克,但是面對t3485等還是無能為力,至于面對中國的t15以及t18就更不用說了。

這里頭除了德國的坦克設計理念有所差距外,更主要的還是他們的戰略資源受到了極大限制,他們又不是說想把虎式坦克造的那么重,而是沒辦法,他們無法獲得大量的稀有金屬,只能通過表面硬化來加強裝甲的防護性能,而相對的這種裝甲重量也就更大。

現在嘛,德國也是希望虎式坦克能夠抵擋住中國t18坦克的進攻步伐,在塞薩洛尼基德軍的諸多兵力包括虎式坦克在內,已經是做好了準備隨時應對中國部隊的進攻!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