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有教無類
這段時間,陳銘其實一直都在等待鮮于家那邊給答復,雖然陳銘知道對方不可能答應這么夸張的要求,但陳銘還是決定以此狠狠刁難鮮于家一下,一個朝陽區對陳銘而言可要可不要,但是如果能借此打壓鮮于家,甚至于把鮮于家直接趕出京城,這才是陳銘想要看到的局面。
不過,陳銘也知道,眼下要做到這一步,還需要長時間的籌備和計劃,畢竟,各種兼并、重組與收購行動,固然可以把大量珍貴的產業資源全部收歸囊中,但是一個企業就算再龐大,當整體的協同運轉無法順利執行的時候,也只會給自己增加壓力而已。最后必然導致企業失去競爭力而失去市場。讓原本可以高效結合優勢的產業資源沒有成功對接,反而會因此加重整個陳氏集團的負擔。
現在陳氏集團已經在拖著兩個上千億投資的項目艱難爬行了,如果再拖第三個,傻子都能想到后面的結果是什么。
其實陳銘不打算要鮮于家大多東西,至少說,在他自身資金實力沒有強大之前,是不會去拿的,比較陳銘手里面打理的是私企不是國企,可比不得中糧、中石油這些巨擘,壟斷國家資源,不愁賺不到錢不說,還有強大的國家后.臺支撐著,堅若磐石。
陳銘知道自己現在還欠缺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很多理論方面的東西,他學的本來就是傳媒專業,那些企業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識體系,陳公子涉獵甚少,他雖然有自己一套獨到的解讀方式,但那都是他自己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要說真正上得了層次的知識理論體系,那還真是一點都沒有。
公司這邊這幾天很快進入正軌,有鞭毛這群人負責安保問題,陳銘也算是放心得下,再加上還有楊偉專門負責操練他們,這群日成長也很迅速,現在一片形式大好,鮮于家和皇甫家新一輪的報復行動也暫時還沒有苗頭和動靜,于是陳銘決定去一趟京師大學堂。
當然,京師大學堂是辛亥革命以前的名字了,現在這里叫做京師大學,稱得上是如今華夏學術研究方面最頂尖的學府,百家爭鳴,學術氛圍很濃。
陳銘來這里,自然是打算來聽一兩節講座了,一直太過于忙碌,以至于沒有時間去充電的陳公子,這段時間也是鐵了心要在京師大學學點東西,好在這所大學所有的教室都對旁聽生開放,以至于陳銘也不需要走其中的關系,就能在京師大學聽課。
當然,和陳銘一樣在這里上課的旁聽生還有很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只要走入校門,坐進課堂,皆為學子,這也是京師大學的辦學理念所在,在,當年名字還叫做“京師大學堂”的時候,這里就奉承“有教無類”的理念,來去自由,九九歸一,當年蔡元培提倡自由、開放的精神,至今這里還傳承著。
和陳銘一樣,在京師大學周圍,還有很大的一群“蹭課族”,他們多不繳費,當然也就沒有學籍、文憑和獎學金,不過倒也來去自由,在天朝連高等教育都要明碼標價的今天,還有地方在提供這樣的免費午餐,總還是讓人感到一絲脈脈溫情的。
陳銘在校園的“三角地”瞧了瞧,這里匯聚著大量講座信息,正巧今天下午有emba的課程講座,于是陳銘很愉悅地開著他那輛途觀過去了。
emba群體頗具商業價值,旁聽也能積累人脈,這次的講座,匯聚了大量旁聽的學生,大部分是免費旁聽準備沖刺研究生的學生黨,當然,也有不少開著豪車來這里“旁聽”的土豪,他們的目的大多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來這里純粹是為了搭人脈,釣金龜,還有找妹子。
這種大型講座,整個階梯教室里面一般會坐滿了人,而大門也為所有人敞開,無論什么時候,什么人,都可以隨意走進來聽課,其中有一半是京師大學的正式學生,還有一半那就是蹭課黨了。
陳銘剛才上來的時候,的確瞧見樓下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豪車,除了最基本的寶馬奔馳之外,還有瑪莎拉蒂、蘭博基尼、法拉利,云云。
陳銘這輛途觀很不起眼地停在一個角落里面,他抱著一本筆記本,很歡樂地找了個比較考前的位置,就坐了下來,聽這個老教授講課。
不得不說,別人的理論和方法,都是陳銘從來沒有經歷過也沒有去揣摩過的,用很簡練的語句,卻可以詮釋出很深刻的意義來,只有聽這些人傳授,才能讓自己的眼光看得更寬更遠。
這位老教授,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大師,眼光洗禮,言辭精辟洗練,每一句話都讓陳銘有些被直擊心坎的感觸,一節課下來,陳銘頓時有些肅然起敬。
這些高深的經濟理論和復雜的數學模型,陳銘還是覺得自己需要掌握一點的,這些東西雖然有時候會被某些經濟學家批得一無是處,但是理論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絕對能反映現實的,都是通過現實的實踐來不斷完善理論體系的,但是至少,這些理論的東西,還是可以或多或少解釋一下當前經濟規律的。這些東西,陳銘在金陵的南央大學是無論如何都學不到的。
陳銘一個傳媒專業的學生,光是學點影視方面的東西,可能還涉及到一些文化產業管理的知識,但是無論如何,其實都和他現在從事的這個事業八竿子打不著,可能唯一用得上的就是偶爾出去偷拍一下別人的了。當初用來對付季家季乘化的時候,陳銘的偷拍技術還發揮了一些功效。
兩節課上完之后,教授揚了揚手,示意這群學生可以自由活動十五分鐘,然后繼續上后面的兩節課。
于是階梯教室里面開始變得嘈雜起來,而這個時候,陳銘才發現,他身旁不遠處正坐著一哥們兒,挺眼熟的一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