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收復了戈梅利,站在后來者的角度看,這場戰役有重要的意義。從戈梅利的戰斗開始,紅軍全盤扭轉了前期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的失誤所產生的被動,由防守轉入進攻。確切的說,是由防御轉入攻堅。
隨著德軍在東線貫徹元首的最高指示,用堡壘和要塞戰術對抗紅軍的優勢兵團開始,德軍在東線已然陷入了被動挨打的態勢。當然,一開始這種態勢還不明顯,希特勒還隔三差五的試圖反擊一下,但是隨著紅軍的優勢越來越大,德軍反擊的頻率和力度是越來越低,也越來越不能給紅軍制造麻煩。
也就是說從戈梅利的戰斗開始,德軍的失敗已然是注定了,當他們生產和補充的武器裝備和人員跟不上前線的消耗時,只有死路一條。
而紅軍軍.委也發現了這種趨勢,所以除了命令前線的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一干猛人往死里削德國人之外,再一次加強了對德國腹地的戰略轟炸。軍.委發現用戰略轟炸足以抵消德軍25以上的生產能力,而想要將這25的敵人消滅在一線無疑代價高得多。
所以從1943年5月開始,軍.委調整空軍武器的生產比例,遠程航空兵從在此之前的僅占空軍20的份額,提高到了30,而且再一次要求圖波列夫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新的載彈量更大航程更遠的遠程轟炸機。
而隨著紅軍加強戰略轟炸,一場圍繞遠程轟炸機的攻防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為了抵御紅軍的戰略轟炸,德軍不斷的增強截擊機和防空火力。力求打下更多地重型轟炸機。而紅空軍則圍繞護航和減少損失大作文章。后來被證明非常管用的護航體制和制導武器就是在那個背景下不斷完善的。
當然。除了硬殺傷手段之外,德國人還不斷地試圖用軟殺傷的手段瓦解和削弱紅軍的戰略轟炸威脅。而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主要故事——電子戰!
同志們對電子戰應該是不陌生的,實際上紅軍之前為了轟炸普洛耶什蒂就使用過電子戰手段,而歷史上最成功的≤≦style_txt;電子戰卻不屬于蘇聯,而是蘇聯的死地美帝的杰作。同志們可能更熟悉沙漠風暴行動中的電子戰,但是我們首要要從越南講起。
歷史上的1965年7月24日,隨著蘇聯將大批的s75m(也就是薩姆2)地空導彈交付給北越,美國空軍在轟炸北越的行動中損失直線上升。到了1965年年底。美國空軍駐泰國基地的5個中隊的90架戰機損失了近三分之一。
超高的戰損率讓美國人坐不住了,立刻針對s75m系統進行了研究,經過幾個月的偵察,搞清楚了s75m的技術性能和戰術運用之后,美軍在剛剛研發的qrc160型電子干擾吊艙的基礎上緊急改進出了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
按道理說,美國空軍的飛行員應該很歡迎這種新式裝備才對,因為經過測試,這種吊艙確實能極大的降低s75m的威脅。但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美國飛行員卻拒絕在自己的飛機上安裝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理由是:“我們沒時間學這種新玩意兒。我們得把鋼鐵丟到目的上去!”
是的,美國空軍飛行員以任務繁忙和電子干擾吊艙占據寶貴的炸彈掛架為借口拒絕了這種新裝備。飛行員們從根本上懷疑這種干擾吊艙的實際作用。他們不了解電子戰的重要性,怕裝上吊艙之后影響機動和少裝幾顆炸彈。這直接造成配發給一線的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被鎖進了倉庫發霉,幾乎沒有任何一個飛行員愿意帶著它升空作戰。
不過美國飛行員很快就受到了教訓,在1966年七八月間,隨著越南的防空導彈數量越來越多,第355戰術戰斗機聯隊的戰損率達到了頂峰。在這災難性的兩個月里,該聯隊一共損失了27架f105,占其飛機總數的一半。
嚴酷的戰斗環境讓一線飛行員改變了想法,他們終于愿意按照條例安裝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升空作戰。那么效果如何呢?好得驚人。10月8日,美軍攻擊越南原溪的儲油區。在這次具有極高危險性的作戰行動中,越南的地空導彈部隊從不攻擊掛有吊艙并實施干擾的飛機,而是集中火力攻擊沒有干擾能力的編隊。
經此一役,美國飛行員頓悟了,那是搶著要給自己的飛機裝上干擾吊艙,沒有干擾吊艙甚至拒絕升空執行任務。有一個數據也能說明電子干擾吊艙的成功,在使用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之前的六個月,美軍被擊落了72架f105,而在使用吊艙之后的六個月,哪怕是北越的防空導彈數量直線上升,美軍依然只損失了23架f105。
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除了說明電子戰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闡明一個觀點,先進的戰術思想和先進的武器同樣重要,光有后者,前者跟不上也是白搭。
要知道,美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進行了卓越的電子戰,并編制出了一批相應的戰法。在對德日的戰略轟炸中,美國空軍可以說經歷了全面的、高強度的電子戰。但就是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在越戰中美國空軍的飛行員對電子戰的重要性認識依然很薄弱,其觀念之陳舊令人咋舌。
《美國電子戰史》的作者阿爾弗雷德.普萊斯在總結道:“不管電子戰在任何關鍵時刻的作用有多么巨大,不出十年,就會出現一大批相信靠飛機性能和駕駛技術就能保證飛機生存的新一代傻鳥飛行員。”他又道:“經過一定時間。陸海空三軍的組成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有經驗的老一代人已經退休或轉到其他工作崗位。沒有機會再使用他在戰斗中獲得的知識。而代替他們的人,除非參加戰斗,否則就根本不會擁有這些經驗!一切又都要從零開始!”
請注意,這還是代表了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帝,蘇聯又是個什么狀態?實話實說,除了李曉峰為首的一批高層重視電子技術的發展,大部分中低層,尤其是那些基層飛行員。根本就對電子戰沒有任何概念,甚至不認為這有作用和有必要!
其實電子戰并不高冷,也不是二戰中才出現,早在無線電出現不久,最早的“電子戰”就誕生了。不過這種最早的“電子戰”首先應用于商業競爭(果然還是金錢才是第一推動力)。
1901年9月,在美國舉行了公眾很感興趣的美國杯帆船競賽,當時誰能搶先報道比賽的情況,就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馬可尼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都與相關單位簽訂了合同,用無線電報道比賽情況。
為了搶占商機,美國無線電公司想出了歪招。該公司研發了一款比其他競爭對手功率大許多的發射機。每隔一段時間就發送一個長達十秒的“長劃”,這表示美國哥倫比亞號領先。而發射兩個這樣的“長劃”則表示英國帆船沙姆洛克號領先,發送三個“長劃”表示雙方并駕齊驅。
似乎有同志說,這跟電子戰沒關系哈!別急,開頭不是說了,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發了一款更大功率的發射機嗎?電子戰的秘密就跟這臺發射機有關系。要知道,無線電火花發射機發射的信號頻譜范圍很寬,很快就有人發現在發射電文時,信號在各個接收機中互相干擾。
功率大的發射機天然的就比功率小的發射機有優勢,所以美國無線電公司為了保持報道領先,在自己發送電文之后,故意繼續死死地按住發射機電源,持續的發射無線電波,這直接導致其他各家的無電線接收機全部歇菜。
而歷史上第一次在戰爭中應用電子戰,其實跟俄國息息相關。1904年的俄日戰爭中,日軍的春日和日進號裝甲巡洋艦準備炮擊旅順軍港中的俄軍軍艦。但是俄艦躲在港內,春日號和日進號觀測困難,只能派一艘小型驅逐艦靠近軍港觀測和引導炮擊。
而日軍驅逐艦第一次用無線電指示自己的巡洋艦時,就被俄軍無線電報務員截獲了,該報務員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信號的重要性,因而立刻打開無線電發射機對其進行干擾。日軍巡洋艦因為無法獲得目標指示,只能盲目射擊,結果自然是沒有啥戰果。
到了二戰中,隨著無線電設備極大的軍用價值,電子戰也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了。二戰中的電子戰首先在英德之間展開,1940年7月,倫敦大轟炸開始后,德國人很快就意識到了必須首先摧毀英國的本土鏈雷達網絡。
高大笨重顯目的本土鏈雷達很快就在德軍的閃電空襲中遭到嚴重損失,眼瞧著德軍就要得逞,英國將付出慘重的代價,英國人想出了一個高招。英國人讓雷達的發射機繼續工作,讓德軍誤以為空襲并沒有奏效,連續幾次之后,德國人也就放棄了繼續對本土鏈雷達進行大規模轟炸。
實際上呢?
實際上這就是個騙局,本土鏈雷達相當一部分僅有發射機是完好的,而接收機則在轟炸中被摧毀了,也就是說這些雷達光能發射電波而無法接收,自然無法發現任何目標。
當然,德國人也不是二百五,發現用硬殺傷的手段“不奏效”之后,他們開始尋求軟殺傷手段了。在1940年9月,他們在俯臨加來市的普庫爾山上建立了一個地面雷達干擾站,配置了幾部布雷勞斯干擾機。
這些干擾機的天線面向海峽對面,發射功率達到一千瓦,工作在本土鏈雷達的使用的22到50兆赫頻段上,用于干擾本土鏈雷達。當然,德國人的活計還是有點糙,因為他們對本土鏈雷達的性能并不了解。更不清楚英國人早在1938年就測試過如何干擾本土鏈雷達。而且早就加裝了反干擾裝置。所以德國人一開始的干擾行動并不太成功。
直到一年之后,通過大量的無電線偵察,基本摸清了本土鏈的性能之后,德國才制造出了好用的干擾機,成功的幫助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歐根親王穿越多佛海峽返回德國本土。
說了這么多歷史故事,現在讓我們正是回到正題,那就是紅軍和德軍之間的電子戰。在衛國戰爭爆發時,紅軍已經建立了基本能覆蓋西線國境的雷達站。這些雷達為1941年的空中作戰提供了極大的支援,如果沒有他們,紅軍的損失恐怕會更加慘重。
但是到了1942年,隨著德軍深入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些雷達站要么被轉移,要么被迫自我摧毀。這么說吧,在1942年上半年,紅軍的天空防線開了一個大窟窿,幸虧德國人并沒有多少戰略轟炸能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到了1942年下半年。隨著新的雷達站在俄羅斯一線建立,紅軍才基本堵上了西線的窟窿。只不過這個窟窿堵得并不嚴實。因為德國在同英國進行的電子戰中汲取了經驗,而這些相關經驗也被用來對付紅軍的防空預警雷達。
蘇聯幸運的是擁有一個穿越來的仙人,李曉峰在戰前就指示諾基亞公司加強雷達和無線電設備的研發。所以,在1942年下半年提供了新式的可機動的預警雷達p12。這種新式雷達彌補了老式雷達的缺陷,讓德軍的干擾并沒有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紅軍也不是一味的被動挨打,為了挫敗德國的防空系統,保護己方的攻擊機和轟炸機。紅軍也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為了對付德國的弗雷亞對空警戒雷達,諾基亞正產出了一種專門的干擾設備“巨浪”。這是一種機載脈沖轉發器,工作在弗雷亞所在的125兆赫頻率上。當“巨浪”接收到弗雷亞的電波時,立刻就會回復一個寬脈沖信號。而這個信號在雷達顯示器上顯示為縱深七公里、帶有幅度調制的有節律跳動波形。反正看上去就是一大波以密集編隊飛行的戰機。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戰術欺騙,裝備了巨浪系統的電子戰飛機能將德國的戰斗機引誘到錯誤的方向,從而降低真正的轟炸機群的損失。
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僅僅干擾警戒雷達還不夠。當轟炸機飛臨目標上空時,必然要面對德軍的地面防空網。德軍的高炮部隊配備的維爾茨堡炮瞄雷達可不在125兆赫頻率上,巨浪系統對其沒有用。這也就意味著,轟炸機依然會被敵人的雷達跟蹤并瞄準,德軍依然可以用其引導戰斗機和高射炮對轟炸機群進行攻擊。
一開始紅軍對維爾茨堡雷達辦法不多,直到kgb神通廣大的派出信號旗特種部隊從德國雷達站搶來了一臺維爾茨堡雷達之后,問題才被解決。
諾基亞又緊急研發了一款專門干擾維爾茨堡的干擾機——閃電。不光是研發了閃電,諾基亞還建議紅軍生產大量的干擾箔條,配合閃電一起使用將效果最佳。
一開始紅軍對此是很抗拒的,倒不是抗拒閃電系統,而是抗拒使用干擾箔條,原因是紅軍覺得現在還不是使用這種“大殺器”的時候。是的,你沒有看錯,紅軍確實將干擾箔條當成了大殺器,將其作為保密等級很高的秘密武器儲藏在倉庫里,只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才能投入使用。
原因自然是干擾箔條的效果太好了,紅軍很擔心一旦使用這種大殺器,很快就會被德國人仿制,德國人轉而就能用來對付蘇聯的雷達。說實話,這個想法讓李曉峰哭笑不得,因為他很清楚,干擾箔條對德國人來說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歷史上德國、英國和美國幾乎是同一時間研發了無源干擾箔條,而且大家伙在對待這種武器上出乎意料的保持一致——那就是藏起來,當成殺手锏,絕不輕易使用。
歷史上,到了1943年7月底,經過丘吉爾特批,盟軍才首先使用這種武器。當然,在這個時空不用等那么久了,在轟炸普洛耶什蒂時,在李曉峰的建議下,紅軍首先使用了干擾箔條,效果非常不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首先發明無源干擾箔條的德國,在普洛耶什蒂被炸成廢墟的時候,從最普通的士兵到高級將領沒有一個人知道這種晃晃悠悠飄落的金屬條是什么,甚至還下令:“不要觸碰那些東西,他們很可能有毒!”
可憐的漢斯,真是不知道說他們什么好了,不過當紅軍的戰略轟炸越來越猛烈,而且越來越多的使用干擾箔條之后,德國人開始想辦法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