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丁的脾氣不太好,但是業務能力還是沒有問題的,至少是收拾阿拉伯人是沒有大問題的。
只不過這一點是納賽爾不知道的,他認為只要有了美國的支持,擊敗以色列問題并不是特別大。
所以一方面納賽爾不斷地做軍事準備,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在同以色列的停火線上做試探。比如195o年1月17日,納賽爾就對埃及軍民宣布:“新的階段來臨了。”
所謂的新階段就是埃及軍隊在當月2o號對坎塔拉一線的以色列陣地動大規模炮擊。這場炮擊是相當突然的,也算是打了以色列人一個措手不及,一天之內被擊斃了十幾人,另有百余人受傷。
可能對別的國家來說,這樣的傷亡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但是對以色列國防軍來說這就算重大損失了,為什么呢?因為以色列人力資源是有限的,在和平時期他們的軍隊規模并不是特別大,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色列國防軍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預備役比常備軍更能打仗的國家之一。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以色列國家小,人口也少,不可能將所有寶貴的人力資源全部都投入國防,所以只能維持一只精干的常備軍。更重要的是,對猶太人來說,當兵只是義務(男女都一樣),而不是事業,對教育程度較好也比較擅長經商的猶太人來說,軍隊的吸引力其實并不大,大部分都是服完兵役之后很快就選擇退役,然后去忙自己的事業了。
而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參加過實戰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他們的戰斗力自然是比那些剛剛入伍的生瓜蛋子強。而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尤其是預備役制度是相當的完備,預備役并不是放馬南山,而是經常性的組織訓練和演習,而且請注意以色列的預備役可不是花架子似的訓練和演習,而是跟隨現役部隊一起訓練和演習。如此一來戰斗力自然是保持得相當的好,甚至就此以色列國防部也不滿意,還隔三差五將預備役官兵召回現役重新服役一段時間,你說說這戰斗力能差得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龍,這位悍將在1973年十月戰爭之前已經退役了,但是戰爭爆后,他馬上恢復現役,并率領和指揮一個同樣是剛剛恢復現役的預備役師參加戰斗,表現還相當不錯。
繼續回到正題,埃及軍隊在2o號進行了一輪炮火急襲嘗到了甜頭之后,并沒有乘熱打鐵,因為此時納賽爾的準備還不是特別的充足,所以他選擇了暫停,然后圍繞著聯合國的框架同以色列打嘴炮。擺出一副占了小便宜就收手的小人嘴臉。
當然,這絕對是納賽爾的偽裝,他才不是占了便宜就收手的小毛賊,他要的徹底的解決以色列,眼下的做法不過是他的偽裝而已。也就是所謂的詐術,他希望借此欺騙和麻痹以色列人,多爭取一點時間。
而以色列似乎是上當了,雙方圍繞著聯合國的框架不斷地就誰是誰非的問題打嘴炮,吵得那叫一個熱鬧啊!
可能有同志要說納賽爾的手段也不算高明,這擺明了就是緩兵之計嘛,很容易看穿。嘿嘿,你要這么看也太小看納賽爾了。這位手段還是很高明的,在連續打了個把月的嘴炮之后,埃及軍隊突然又一次動了大規模炮擊行動,持續了長達九個小時,又一次造成了以色列軍隊一定的傷亡。
不得不說這又是一次精彩欺騙戰術,一般人都認為,埃及人連續兩次炮擊都是只為了撈一點小便宜,或者說是為了在談判桌上占上風。如果埃及人真的準備動大規模戰役,那么就斷然不會不斷地撩撥以色列人讓猶太人提高警惕。
其實納賽爾也是打了兩層盤算,因為有了美國援助,埃及初步建立了一只強大的炮兵,而且彈藥充分,完全可以不斷地動炮擊作戰,積少成多“零敲牛皮糖”,用累計的零星傷亡積少成多,迫使以色列放棄繼續對峙向后撤退。
這是第一層目的,如果這一層目的達到了,納賽爾自然將在阿拉伯世界積累聲望,有了聲望自然就會擁有更多號召力,自然納賽爾可以號召更多的阿拉伯國家追隨他的腳步。如果能夠形成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的圍攻態勢,那么消滅以色列將會容易狠多了。
如果真的形成了這種態勢,那么納賽爾的第二層目的也達到了,這就初步說明了他已經將阿拉伯國家整合起來了,離下一步打造大一統的阿拉伯帝國又近了一步。
那么以色列又是怎么應對的呢?或者說,以色列人究竟是個什么態度呢?
不得不說納賽爾的把戲根本就欺騙不了跟歐洲列強打了兩千年交道的猶太奸商,這群猶太奸商什么樣的手段沒見過,什么樣無恥的老狐貍沒交過手,跟那些真正的達人相比,納賽爾的把戲真的是不夠看的。
這么說吧,從納賽爾上臺的那一天開始,摩薩德就在重點關注他的動向,仔細分析這位埃及新領導人的政治態度。經過一年的觀察,摩薩德初步得出了結論:此人野心勃勃,必然是以色列的大敵。
基于這個結論,摩薩德還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研究,初步判明了納賽爾的真實想法,認為這位企圖打造一個泛阿拉伯聯盟,準備徹底的消滅以色列。用摩薩德的說法是,這個人針對中東問題的任何許諾和保證一個字都不能相信。
也就是說,以色列人壓根就看穿了納賽爾的小把戲,認為其真正目的是動全面戰爭滅亡以色列,眼下的種種行為不過是煙霧彈和緩兵之計而已。
那么就奇怪了,以色列人為什么要陪著納賽爾打嘴炮呢?原因也很簡單,前面說了以色列國防兵役政策比較特殊,僅靠常備軍恐怕是沒有太大的勝算,所以以色列需要時間去征召預備役,而讓預備役恢復到戰時狀態也需要時間。納賽爾要搞緩兵之計?以色列人求之不得!
而且以色列預見到了這場戰爭的規模可能不會小,所以最好是準備得更充分一些為妙,乘著納賽爾搞緩兵之計,他們正好做一做更充分的準備,比如緊急從蘇聯再購買或者獲取一部分軍事援助,以防這場戰爭的規模突然變大或者拖延更久。
以色列想要軍火,蘇聯想要外匯,而且以色列是蘇聯中東政策的基石,雙方自然是一拍即合。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蘇聯就對以色列緊急出口了一批二手封存的T34和T35,以及一批米格15戰斗機和大量的拉系列戰斗機。
當然,以色列為了麻痹納賽爾也是陪著演戲,以前類似的沖突也不是沒有,基本上都是你開一炮我就還你一顆炸彈,如果以色列光挨打不還手,恐怕會引起納賽爾的警惕。所以在埃及第二輪炮擊之后的第三天,沙龍率領精銳的1o1部隊搭乘直升機襲擊了埃及境內的目標,摧毀了一座橋梁和一座變電站。
這讓納賽爾有些沒面子,不過這位也沒有慌了手腳,因為他也一直在等待猶太人的報復,如果猶太人不動手他反而要覺得不正常,而現在猶太人動手了正好說明他們已經中計了。當然,納賽爾對于損失還是不滿意的,他明明已經命令部隊加強警惕,但竟然還讓猶太人抓住了破綻,這實在是說不過去。
所以,納賽爾緊急再下了一道總統令,命令廣泛成立民兵,用于在重要的民用和軍用設施巡邏。另外他也緊急催促相關人員加強戰備工作,盡快的做好戰爭的準備。
在納賽爾做準備的同時,以色列再也規劃作戰方案,不過以色列人的問題稍微麻煩一點,因為對納賽爾來說他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進攻,不進攻是沒辦法消滅以色列的,基本上納賽爾是不用擔心猶太人打到蘇伊士運河這邊來,因為這條運河的幕后大老板是美國,借給猶太人兩個膽子也不敢跟美國炸刺不是。所以埃及的主要使命就是進攻!
但是,埃及的想法是有錯誤的,以色列并不缺乏進攻的勇氣,確實他們暫時不能去碰蘇伊士運河,但是不碰蘇伊士運河并不代表不能進攻,西奈半島可是足夠大,足以打殲滅戰了。
所以在以色列內部,對于未來的戰爭策略其實有三種意見,第一就是進攻,乘著埃及人沒有做好準備動突然襲擊,用蘇聯式的大縱深戰術包餃子。而第二種意見就是誘敵深入,然后利用以色列國防軍的裝甲優勢從敵人肋部穿插過去包圍大口吃肉。而第三種意見就很簡單了,立足于防守,先嚴防死守頂住埃及的進攻,耗盡埃及軍隊的銳氣之后再一舉反擊。
這三種意見各有各的道理,主動進攻有主動進攻的好處,這樣能夠牢牢地將主動權握在手里。但是主動進攻也有問題,如果以色列主動進攻將會被國際社會視為挑釁,輿論將非常不利。尤其是美國英國對蘇伊士運河非常敏感,一旦讓他們產生誤解,后果嚴峻。
誘敵深入打圍殲戰,這個選擇也不錯,以色列國防軍的機械化程度本來就很高,很擅長機動作戰,而且埃及軍隊的后勤補給能力和作戰意志都相當成問題,拉長對方的補給線,然后一舉關門打狗,不難造就一場輝煌的勝利。
不過問題也有,這樣一戰下來基本上就能給埃及軍隊清零了,可以想象埃及人能成建制的逃回去恐怕不會多。有同志要說了,全殲敵人難道不是好事嗎?是好事也是壞事,現在的埃及在納賽爾的領導下雖然跳得歡,但實話實說對以色列的威脅有限。而一旦埃及軍隊慘敗,納賽爾的統治基礎必然會動搖,弄不好埃及又是一場政壇地震。而對于埃及的幕后老板美國來說,好不容易才搞定埃及,自然是希望埃及穩定,而一旦埃及政壇生動蕩,這筆賬美國人恐怕會全部算在以色列頭上,而以色列暫時還不想得罪美國。
退一步說,就算納賽爾沒有倒臺,以這位的野心恐怕是不甘于俯認輸的,他恐怕會更加積極主動的整頓軍備,然后一雪前恥。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過是一個開端,未來將是持續不斷地糾纏,根本就沒有盡頭。對猶太人來說,返回巴勒斯坦是回家,是希望安居樂業的,而不是來這里找刺激見天的打仗玩真人netbsp;
似乎想來想去還是防守反擊更靠得住,可以限定戰爭的規模,可以選擇性的消滅埃及軍隊,而且不用淪喪一寸土地?嘿嘿,別想得那么美好,防守意味著消耗,而以色列國力最經不得消耗。當年二戰中死守東普魯士已經讓猶太人認識到了防守的艱難,當年他們可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擋住了納粹的北方集群。雖說埃及軍隊連給納粹提鞋都不配,但是猶太人依然對防守抱有顧慮,不希望陷入這種被動之中。
一時間猶太人有些舉棋不定,不知道該作何選擇。而此時,國際形勢也在悄悄的生變化。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小沖突并沒能太吸引媒體的眼球,豬灣事件依然在持續酵,杜魯門那邊不說是壓力山大也是焦頭爛額,所以他不得不“催促”納賽爾快一點開展行動,為此他不惜又給了納賽爾一定的援助,條件只有一個——盡快動手!
按照納賽爾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再多準備準備,可現在美國人顯得比他還要著急,連帶著讓他也有些火燒屁股了。一番思考之后,納賽爾認為哪怕是準備工作沒有完全搞定,但也不離十了,而且準備得越久就越容易被猶太人看穿,還不如干脆利落的出手,來一個快刀斬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