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明  第一八三章 楚選官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殘明 | 半渡   作者:半渡  書名:殘明  更新時間:2024-06-10
 
汪克凡和郭維經同時上疏,代表著他和隆武帝達成了妥協,雙方“離婚”再“復婚”,重新做回盟友。

楚軍已經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郵驛系統,但是從南京到桂林有三千里的距離,文書往來大概也需要十來天的時間,汪克凡把奏折送出去后,就沒再理會這件事,郭維經卻把消息散了出去。

前些日子楊廷麟倒臺的時候,態度最強硬的文官也沒有信心斗下去了,聽說終于和汪克凡化敵為友,文官集團軍心大定,轉過頭來開始接收江南各個府州縣。汪克凡擔任北伐提督后,底下的各個州府仍然需要文官來管理,武勛集團掌握著高層,文官集團掌握著中基層,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有些地方已經有大明官員在主持政務,經過詢問才得知,這些官員大都來自湖廣和江西,也有一部分江南本地人氏,都是從汪克凡那里選派而來,也有蓋著吏部大印的委任狀。

開什么玩笑?我才是朝廷任命的知府好不好,汪克凡又派來一個知府,我去干什么?

消息反饋到郭維經這里,郭維經連忙找到汪克凡詢問究竟,心里頗有些不滿,朝廷這次已經派來了不少楚勛派系的地方官。你再多拿多占,吃相也太難看了吧。

汪克凡答道:“年初我領命東征。陛下親口吩咐過,南直隸和浙江的大小官員由我隨意任免。內閣和吏部都知道此事,怎么,六修先生偏偏不知道嗎?”。

這簡直是耍賴嘛!郭維經沒有想到,汪克凡堂堂的梁國公,竟然會擺出這么一副嘴臉,微微發怒道:“這,這,這此一時彼一時,怎能一概而論?”

當初發起東征的時候。只打算占一把便宜就走人,朝廷里上上下下都沒想到真能收復江南,所以才給了汪克凡一堆空白委任狀,用來策反滿清官員,籠絡當地的抗清義師,沒想到現在卻被汪克凡鉆了空子。

“六修先生不要耿耿于懷了,我挑選的這些人都是干員能吏,日后必能造福百姓,可惜人數還是太少了些。朝廷里可以再任命一批屬官,大家齊心合力,治理地方。”汪克凡面帶親切的微笑,非常誠懇地說道:“上情下達最為要緊。我若出任北伐提督,各個州府的地方政務不可不察,還請六修先生體諒。”

文官們抱成團。把我這個北伐提督架空了怎么辦?重要的位置都要安插我自己的人。

郭維經臉色鐵青,猶豫了一會才說道:“既然如此。還請云臺下不為例,等到交還東征提督的印信時。將那些空白敕書也一并交還吏部。”

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正是有求于汪克凡的時候,只能做出讓步,承認既成事實。

“還請六修先生見諒,這件事我不能答應,如果北伐前敵糧餉吃緊,后方官吏卻一味推諉搪塞,我肯定會將其免職,另選能干可靠的官員……”事關原則問題,汪克凡毫不讓步。

北伐提督節制江南三省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相應的權力作保證,比如人事上的任免權……南直隸和浙江不設總督一類的封疆大吏,最高的文官應該就是巡撫,但是具體設幾個巡撫還沒有確定,將來免不了還有一番爭斗,汪克凡控制了人事上的任免權,巡撫的權力相應就會變小。

從此以后,隆武朝廷的地方官分成了兩種,一種是隆武帝任命的京官,另一種是汪克凡任命的“楚選官”。

改革軍制是個麻煩事,只能逐步向前推進,首先改變的是編制。

經過準備和動員,在南京一帶休整的恭義營、長沙營和蒲圻營首先做出改變,新設師、旅兩級編制,兵力最多的恭義營拆分成兩個師,蒲圻營設為一個師,兵力最少的長沙營暫設為旅。

在中基層編制中,長槍兵、弓箭兵、刀盾兵等冷兵器兵種仍然維持原有編制,四什為一隊,四隊為一哨,四哨為一營,分設長槍營、弓箭營、刀盾營,直屬于旅一級編制。冷兵器作戰有自己的特點,四四制編制更為合理,生搬硬套現代的三三制編制反而會引起混亂,唯一發生明顯改變的,就是營一級編制和原來的含義完全不同,一個營只有幾百人。

火槍兵和工兵直接改為三三制編制,什改為班,隊改為排,哨改為連,上面再設火槍營和工兵營,同樣直屬于旅一級編制。

這兩年來,火槍兵已經成為楚軍的主力兵種,原有的編制在實戰中產生了很多問題,汪克凡正好水到渠成的進行改革……以營連排,三三制為基礎的軍隊編制最適合熱武器戰爭,是另一個時空里歷經數百年的歷史選擇,世界上絕大多數軍隊都采取這種編制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其他稀奇古怪的編制早就被殘酷的戰爭自然淘汰掉了。

按照汪克凡的計劃,西騎營和江騎營兩個騎兵營原則上也要改為三三制,遇敵時以一部主戰,一部掩護側翼,一部擔任預備隊,可以更為合理的使用兵力……在寧鎮會戰中,清軍各部帶來了兩萬多匹戰馬,除去各種損失后,楚軍一共繳獲了四千多匹可以繼續使用的戰馬,西騎營和江騎營戰馬老化的問題得到解決,還能再擴充一部分騎兵。

受傷的戰馬經過仔細挑選,挑出了五百多匹年輕健康的母馬,再找一些品種優秀,沒有經過閹割的公馬。就可以送到后方配種養馬,為騎兵部隊提供長期的補充……在南方大規模養馬等于在燒錢。為了進入北方作戰,汪克凡不惜代價。

師、旅雖然是現代軍隊的編制單位。這兩個詞卻古已有之,一支軍隊被稱作“師”或者“旅”都是很常見的,班、排、連也不難理解,楚軍官兵接受的很快,至于這種編制的優點和特點,一時還沒有深刻體會。

戰斗單位劃分完畢,還要完善相應的通信指揮方式,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做出本質上的改變,仍然要通過旗鼓鑼號來指揮戰斗……仿照原有舊例。楚軍每個隊,每個連有一面認旗,上面不標主官姓名,只標x旅x營x連的部隊番號,再往上的營、旅、師都有自己的軍旗,以高度、大小、形狀、顏色做出明顯區分,便于士兵們識別。

“一連”!

一面四方形的紅色戰旗上,“一連”兩個黑色大字清晰奪目,走近細看。上面還有一行小字——“第一師第一旅第一營”,代表著這個連隊出自于原先的恭義營甲營甲翼甲哨,以數字設定番號也是一個明顯的變化,取消了恭義營、蒲圻營、長沙營這樣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命名方式。打破各部之間的壁壘……大家都是楚軍,你是第一師的火槍二營,我是第六師的火槍三營。唯一的主帥就是汪克凡。

汪克凡還借鑒后世的經驗,給各支部隊分別設定數字編號。比如8341部隊,這么做方便后勤配給和命令傳達。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

班排連等基層主官采用一正一副的設置,營一級設兩名副職,師旅視情況可以設置多名副職,分別稱為班長、排長……直到師長,掛總兵頭銜的旅長和師長也不能再稱大帥。營設參謀,師旅設參謀部,主官稱為參謀長,再加上其他直屬機關和單位,基本都仿照后世的設置,另外在各級部隊中設立士兵同志會的正式機構,士兵代表不參與軍事指揮和管理,主要負責官兵溝通,和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士兵代表的權力還很小,后來隨著楚軍的發展,隨著汪克凡對士兵同志會的不斷扶植,士兵代表漸漸成為非常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和部隊主官相抗衡……

恭義營是楚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人數超過六千人,被拆分為兩個師,第一師師長汪克斌,第二師師長史無傷。

史無傷是汪克凡的嫡系愛將,經過這些年的鍛煉和成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戰術風格,因為戰功赫赫,在官兵中威信很高,這次被提拔起來沒人感到意外。

汪克斌掛頭帶尾算起來,加入楚軍已經是第三個年頭,在各個單位里來回推磨掛職,汪克凡培養他的意圖非常明顯。楚軍自打成立之初,恭義營的主官一直由汪克凡本人兼任,這個位子明顯是留給汪克斌的,現在被提拔成第一師的師長也是理所當然。

蒲圻營被設為第三師,呂仁青本人都沒有想到,興奮之余甚至有些忐忑不安,專門找到汪克凡要求變更番號,把第三師的榮譽留給汪晟的崇陽營。

汪克凡把他訓了一頓。

“一支部隊的榮譽是靠赫赫戰功打出來的,蒲圻營被編為第三師,并不意味著天老大地老二,然后就數你呂仁青老三……有心思琢磨這些,還不如回去想一想你自己有什么缺點,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副師長和你搭檔,想好了再來告訴我。”

在這次調整編制中,汪克凡準備提拔一大批青年軍官,經驗豐富的闖營將領也要委以重任,打破楚軍各部任人唯親的慣例,用更多的新鮮血液提高部隊的活力……當然了,在這一點上汪克凡是屬手電筒的,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楚軍從整體上來說仍然是一支軍閥部隊,一個統帥,一個聲音,十萬大軍只效忠于他一個人,是他手里的一把刀。

“是!”

呂仁青按照最新的操典要求,沒有回答“末將遵命”一類的話,干凈利落地答了一聲“是”,行禮轉身出門。

汪克凡擺擺手,拿起筆接著寫信,這封信是寫給李過的,闖營現在正處在戰役之間的休整期,也可以開始進行改編了,他們的情況更為復雜,所以汪克凡更加謹慎,很多細節都要和李過、高一功等人反復商量。

李過自己還養著兩萬老兵,通過這次改編,這兩萬多名老兵也要吸收加入楚軍,闖營的兵力將超過五萬人,足夠設置十幾個師,必須打散和楚軍老八營混編,這其中想讓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汪克凡只是盡力把動蕩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盡可能不影響部隊的戰斗力。

在汪克凡的計劃中,曹志建的那個旅肯定要升格變成師,從闖營直接調兩個旅給他呢?還是再從老八營兜個圈子,汪克凡一時還沒有拿定主意。

這次改編下來,楚軍將有二十幾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再加上水師,汪克凡直接管理的單位太多了,從湖廣到江南這么長的戰線上,指揮通信也存在很大的難度,所以還要在上面設置軍一級編制。

軍一級編制獨當一面,汪克凡更加謹慎,至今只和李過、汪晟等少數幾個人進行過溝通,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李過和汪晟是擔任軍長的最佳人選,但是汪克凡需要三個軍長,最后一個軍長人選他一直沒想好……

騰騰騰一陣腳步聲傳來,在門外停下,親兵大聲稟報,鄭成功派人前來,求見汪軍門。

汪克凡傳令請見,時間不長,一名五十多歲的文士被帶了進來,正是鄭成功手下的幕僚王忠孝。

王忠孝是崇禎元年的進士,年紀一大把的老先生,汪克凡早已起身相應,扶住他不用大禮跪拜,這不僅是尊重王忠孝,更是給鄭成功的面子,兩人略作寒暄之后,分別落座談話。

“愧兩先生(王忠孝號愧兩)不辭辛苦而來,可有指教?”汪克凡開門見山,直接問起王忠孝的來意,作為鄭成功身邊最重要的幕僚之一,平常的事情用不著他來跑腿,肯定有大事發生了,才會讓他代表鄭成功直接和汪克凡商議。

“指教不敢當,卻有一事要向軍門請教。”王忠孝有意停頓片刻,看到汪克凡露出詢問的目光,才鄭重說道:“清虜派使者送來書信,欲與我朝談和,使節團已經過了徐州,正直奔南京而來,我等該如何應對,還請軍門示下。”

多說兩句。

第一,三三制只是一個大的原則,對近代軍隊更適用,現代軍隊因為作戰方式的立體化,兵種的多樣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第二,王忠孝雖然也出身東林黨,卻是一個很不錯的文官,在崇禎朝的時候忙著和“閹黨”作斗爭,坐了好幾年大牢,所以事跡不顯,南明時期投奔鄭成功后卻多有建樹,在收復臺灣和建設臺灣的過程中都做出了很多貢獻。

另外他還是推薦陳永華的伯樂。陳永華是“臺灣三杰”之一,據說他還有一個化名叫陳近南,是洪門的開山祖師,《鹿鼎記》里有過介紹。(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