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七百五十七章 積怨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文魁 | 幸福來敲門   作者:幸福來敲門  書名:大明文魁  更新時間:2017-06-11
 
上一次叩闕之事,乃永嘉之學的讀書人被刑部鎮壓,之后千余名士子憤而叩闕。

天子當然擔心事情重演。

皇帝的擔心是有理由的,因為當初的事遠遠沒有這一次事情大。

當年海瑞也上諫嘉靖皇帝,與林延潮如出一轍。

當年海瑞不過是戶部主事,死諫天子后內閣大學士徐階,刑部尚書黃光升力保,大臣爭相救援,那一次可謂滿朝震動。

可是論名聲當時海瑞遠不及現在的林延潮。

林延潮是大明第二個三元及第的狀元,他的文章為天下讀書人奉為正宗,申時行,王世貞等都是他的老師,。

他的林學,不知有多少讀書人整日在批注閱讀,每日揣摩專研。

而他的‘天下為公疏’言辭更是犀利,直切時弊,沒有一個字虛言。

故而天子擔心這一次林延潮上書也會引起,官員與百姓對朝廷的反對。

張鯨看出天子的疑慮問道:“是不是要讓奴才率廠衛,將為此事串連奔走的大臣們,以及士子們都暗中抓起來?”

天子聞言頭微微偏了偏,話到了嘴邊又停住。這原本應該毫不猶豫答允的話,天子此刻卻沒有說出來,而是負手在暖閣里踱步。

張鯨不敢打擾天子的思索,安靜地立在一旁。

半響后天子一抬眼對張鯨道:“張鯨,你怎么還沒走?”

張鯨不由一愕,

立即叩頭道:“是,陛下。”

張鯨這邊方走,張誠又入內。

天子又問道:“張誠將宮外林延潮的夫人勸走了嗎?”

張誠叩頭道:“陛下奴才無能,竭盡全力,但林夫人仍是不肯走。”

天子不由動容,嘆著道:“林延潮真是有這樣一位好妻子。張誠你怎么看?”

張誠察言觀色然后道:“陛下,奴才以為林中允此番上諫,確實大逆不道,但也是一片忠君報國之心,其情可憫。”

天子擺了擺手道:“朕是問你怎么看林延潮夫婦?”

張誠道:“伉儷情深,內臣之前聽聞,林中允中解元后,前狀元龔用卿曾有意將從女許配給林中允。但卻為林中允婉拒,娶了現在這位共過糟糠的妻子,此后且從未納妾。”

“見微知著可知林中允之為人,不過臣也聽聞當年大奸臣嚴嵩也是如此厚待妻子,對發妻不離不棄,這又是令內臣不懂了。”

天子聞言笑著道:“嚴嵩為相,其實并無大錯,只是一意媚上,竊權罔利而已。林延潮若是能學嚴嵩那等事事媚上,你說朕要不要重用他?”

張誠連忙道:“此乃陛下用人之機,內臣不敢揣測。”

天子聞言哈哈大笑道:“還是你肯與朕說真話,持論公允,不似張鯨不知收了林延潮什么好處。”

張誠聞言不由心底一凜連忙道:“陛下,可要內臣去查張鯨與林延潮到底有何瓜葛?”

天子擺了擺手道:“張鯨有他的不是,但也有他的用處,如你雖對朕忠心不二,但辦事卻不如張鯨活絡。此事不在朕心上。”

張誠復道:“不過陛下,以內臣查知近來朝中大臣們實又串連之勢。是否要臣監察此事?”

天子沉默道:“此事張鯨已是稟過朕了,朕已交給他來辦,你不用將此放在心上,武清侯近來如何?”

張誠道:“武清侯近來與遼王府宗人走得很近,據說收了其錢財,要將遼王之案辦成鐵案。”

“還有之前就是指使御史,彈劾林延潮。”

張居正就是因遼王案,天子才下令對他'籍家'。

但籍家的結果,卻發現張居正并無貪污,也沒有侵占遼王府邸,田畝。可宗室卻依舊要將這帽子給張居正扣死。

天子閉目擺了擺手道:“知道了,你就替朕暗中盯著武清侯,至于張居正的案子繼續審下去,朕現在不信任何人的話。另外朕給你一道圣旨,允林夫人去詔獄中探視林延潮。”

張誠垂頭道:“可是陛下,并無親屬去詔獄探視的先例啊!”

天子道:“所以你才要偷偷的替朕辦妥此事,否則林夫人絕不會離去。”

張誠走后,天子搖了搖頭道:“林延潮你說恥君不及堯舜,可朕要如何當這堯舜?”

慈寧宮里。

李太后中夜陡然驚醒,服侍多年的老嬤嬤立即至太后身旁道:“太后,有何吩咐?”

李太后搖了搖頭道:“這安神香越來越不濟事了,上一次尚能睡至四更天,這一次還未中夜就醒了。”

老嬤嬤道:“太后,那奴婢再給你點上一支?”

李太后搖了搖頭道:“不用了,哀家是心底有事,故而心神不寧,服侍哀家起身。”

李太后穿上衣裳后,于殿里坐下定了定神后問道:“皇上呢?睡了嗎?”

“乾清宮那邊回稟,陛下剛剛才睡下,但明日早起還有日講,恐怕這還睡不下三個時辰。”

李太后聞言心疼地道:“皇上也太不容易了,每日睡得少,還要處理朝政,還有林延潮那等不安好心的大臣們整日拿朝堂的事煩他,離間我們母子的關系。”

老嬤嬤垂頭道:“太后說的是,林延潮那等大臣真是該死,千刀萬剮也不為過。但是陛下與太后乃血肉之親,這是無論如何也變不了的。”

李太后道:“那未必,天子日漸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潞王大婚的事,他就有看法。雖說潞王是他親弟弟,但他就不愿朝廷出這個錢,但他也不想想那些大臣背后的意思。”

“今日是潞王,明日就是他的幾個兒子,哀家的幾個孫子。他也不想想將來除了太子外,他的兒子總是要封藩王的。今日潞王大婚,就藩的用度少給了。明日他的兒子就藩,大臣們怎么就甘愿,馬上就有一幫沽名釣譽,自命為民請命的官員跳出來反對。這個道理他怎么就不懂。”

“他當了皇帝高高在上,九五至尊,怎么就不知給他弟弟,哀家的孫兒們留下些家當。都是手心手背的,怎么就不知憐惜一二呢。”

李太后說這,

不由落下淚來。

老嬤嬤道:“太后息怒,陛下還是有孝心的,都是那些大臣們蠱惑圣上。其實上大臣們貪得錢又哪里少了,平日里皇上對他們睜一眼閉一眼的,不予追究也就算了,真的就以為自己真的清廉了?這當清官的都要貪個幾萬兩的。若真正的貪官,還不得貪個十幾,幾十萬兩呢。”

“太后是天子的生母,潞王是天子親弟弟,這大明江山都仰仗你撐著,從國庫里拿幾百萬兩銀子來供養,這真不算多。這些大臣們監守自盜不管,反而指責起皇家,還自詡為民請命,這真是不要臉。換了洪武爺那會,一個個都該剝皮塞草的。”

太后目光森然道:“是啊,是該好好辦一辦了,哀家就不信張居正,林延潮沒拿過一文錢,讓武清侯給哀家好好查一查。查實了,該剝皮的剝皮,該塞草的塞草。”

冬十一月。

京城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事是戶部尚書張學顏上書,言眼下昭陵尚且完工,天子既要修離宮,還要建壽宮,開銷巨大。

而在九邊軍餉就拖不支,黃河汛情朝堂拿不出一兩銀子賑災下,懇請宮中減少興造營建用度。

張學顏上書后,天子大怒,要裁撤張學顏,后經內閣力保。天子改張學顏為兵部尚書。

然后改命南京戶部尚書楊巍,為戶部尚書。

楊巍任戶部尚書后,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奏言先拿京官,河南省官員兩個月薪俸,為黃河賑災之用,壽宮營建先支兩百萬,至于建造離宮,補充軍餉等明年再說。

天子允了楊巍所請。

但戶部扣押官俸賑災此舉,卻令官員們罵聲一片。

還有一事就是張居正抄家之后,當初說張居正貪污,言他'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的楊四知這些官員們,言之鑿鑿的上書說,憑著張居正的俸祿賞賜,就是當一百年的官,也攢不下這二十萬,由此可見證實他貪污無疑。

另外他們還繪聲繪色地說張家三子,事先藏匿了兩百萬兩,并且已秘密將銀運回了湖廣老家,所雇用運載金銀的船只有百余艘之多,水上船只延綿十里,簡直是招搖過市。

結果船過洪澤湖時,遭遇大風,船沉了不少,這一番話說來,仿佛楊四知親眼所見一般。

他們要刑部嚴刑逼供將這筆銀子問出,結果張敬修受刑不過,供有三十萬兩銀子藏在了已被抄家的曾省吾,王篆家里。張敬修不堪刑訊,寫下絕命書后,于獄中自殺。

刑部侍郎邱,與秉筆太監張誠繼續拷問張嗣修,張懋修二人,誓要將這不知何處的兩百萬兩銀子問出。

這一日,京師的富陽茶樓里。

順天鄉試放榜不久,又馬上值三年一度的春闈。京城里的大小客棧都是給讀書人住滿了,連茶樓中也都是穿著青衿的讀書人。

孫承宗走上茶樓尋了位置坐下,這一次順天鄉試他考取第三十二名,中式舉人。

放榜后他方才得知林延潮上書后下了詔獄,林府巨變之事。他去林府打探過,但林家卻已是從原先住處搬走了。

燕京時報被查封,昔日林延潮的門生,卻因為郭正域叫屈之事,大鬧了順天府衙門,結果林延潮的弟子們不是被拿了下獄,就是被革去功名。

如林延潮的弟子陶望齡,徐火勃等都是全無消息,不知去向。

昔日林延潮在時,身為天子近臣,何等鼎盛林府,今日竟至這個田地。

孫承宗為了林延潮暗暗傷心難過,他現在在茶樓上,想要從眾人口中打探到林延潮的消息。

讀書人都是最關心時政的,茶樓里談及眼下朝局不少人都是破口大罵。

“天子,太后欲壑難填,以天下私潞王,視黃河水災,九邊欠餉于不見。”

“百官們不敢說一句,林三元上諫卻下詔獄,這是公允嗎?”

“不僅林中允,連為他奔走的門生弟子們,竟被抓拿,滿朝文武竟沒有一人敢出面說話?”

“朝堂官員都是尸位素餐之輩,嘉靖爺在時,楊最獲罪還有楊爵仗義執言,海瑞上書,徐閣老肯出面力保,而今日內閣只知逢迎上意,不敢有二話,與紙糊何異,至于百官也是唯唯諾諾。”

“天子如此,朝臣如此,我等就算僥幸中式為官,要么與他們同流合污,要么就是如林中允那般直言下獄。如此我等十幾年寒窗求得功名何用?”

“誒,滄浪之水時渾時清,看你是洗腳還是洗纓,你不讀書求仕進,想要為官的還大有人在。少你一個不少。”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我等拜孔圣人何益?我讀書人一輩子讀得春秋大義,又在哪里?”

“什么是大義?大義就是張江陵為國家操勞一輩子,但因抄出了二十萬兩銀子即問罪全家,連身后都保不住。而太后,潞王坐享其成,卻可以名正言順地拿老百姓六百萬兩銀子!”

幾個讀書人憤慨地拍桌子而起:“朝廷都已是爛到骨子里,遲早要亡。”

茶樓上眾人慷慨陳詞,孫承宗則是淚水滴落在茶杯里:“東翁啊,東翁,這就是你不惜一切也要保住了大明朝嗎?國事到這一步已是無力挽回了,你何必去當官,我也何必去考舉人?”

是日,朝儀。

百官一大早得知消息,宮里昨晚大火,結果燒去了三十幾間屋子,所幸的是前后三殿無恙。

紫禁城三大殿已是不知遭遇了多少大火,這一次雖沒有燒到皇帝,皇后所在乾清宮,坤寧宮,故而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何況天子,皇后在起火時,就立馬被轉移了。

但這里畢竟是龍駕所在之地。

大臣們聞知此事后自是要向天子問安。

數百名大臣跪在皇極門前,以確認圣駕無恙。

不久皇帝出現在皇極門,升座后三輔臣率大臣們向天子問安。

天子表示無事,稱是為了慶賀太后五十大壽賀儀,宮里幾位太監燃放了煙火,結果失火所至。

眼下已是重責了幾位責任所在的內官,再令工部營繕司重修宮殿就算完事。

但是就在這時,闕下一名大臣卻出班朗聲道:“陛下,這一次紫禁城大火,并非無故由來,而是上天給陛下降下的警示。警示陛下將來若不思修理德政,必會至天怒人怨的,臣懇請陛下明鑒!”

這位大臣說完,百官一片嘩然。

ps:黃河水災之事為本書虛構,但宮里大火卻不是虛構,在萬歷年紫禁城平均每兩年發生大火一次,其中以萬歷二十四年的失火最大,至于小的失火不計其數。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