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一千一十八章 鉆空子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文魁 | 幸福來敲門   作者:幸福來敲門  書名:大明文魁  更新時間:2018-06-10
 
這三道題對于整日在策問上走過場的考生而言頗難。

他們以往莫混過關的辦法,就是對空策。盡管言之無物,考官也不能算你。但林延潮為主考官已是三令五申,不許考生虛文。

而且策問題從三百字,到不少于一千字,若是要在文章上言之有物,那就不容易了。

可是這三道題對于孫承宗而言,卻是不難。

孫承宗本就是博學而通的人。

當初林延潮以往在學功堂講課時,對理學,心學也是兼講。林延潮談及本體功夫之道時,對王學十分推崇,曾言‘格物’之功,腐儒都是用力在用鏡照物上,但若鏡昏,照物也是不明,而王學則是先‘磨鏡’再照物。

因為林延潮推崇王學,所以孫承宗后來對王學也頗有采摘。

王通,號文中子,王陽明對他評價很客觀,贊他的學問‘具體而微’。

對于儒家對王通最詬病的一點,篡改經義,他也是表示理解,并稱是良工多用心。

引申至這一題,朝廷(林延潮)出這一題的用意,就是告訴讀書人對于先儒之學無需處處墨守陳規,既是可述也是可作。

換了旁人出這考題,必然引起讀書人軒然大波,這是明目張膽開始挖理學這座大廈的墻角了。

但林延潮以主考官的身份出題,朝廷為之背書,所以讀書人們……還是老實答題吧。

孫承宗心知,林學不再是居于眾學說的一角,而是堂堂正正的立于廟堂之上了。

孫承宗看向至公堂上那個負手而立的身影,他終于做到了。

孫承宗定了定神,心情澎湃,提筆于紙張上寫至:“世儒著述為名,暗以虛文擬經,此取亂之道。文中子明以擬經,實刪述六經,明先賢之道……”

孫承宗胸中如有千言當下一一付之筆下。

日光初升,照在他的考棚之前。

而其余考生也是理清了思路開始答題。

考場之中,陶望齡奮筆疾書,他拿卷之后即立即明白了策問意思,他乃官宦人家出身,家里藏書無數,什么書沒有讀過,胸中有料下筆自是不虛。

而袁宗道看完題目后也是慶幸,若非近年來跟隨林延潮,從于孫承宗用力于實學,今日的策問題就懸了。

至于袁可立看完卷子后不由慶新心想:“雖說經義考的不好,但如此策問題目若不答滿三道,實辜負了先生這一番栽培。”

貢院之中數千考生筆耕于紙,神情專注,林延潮見這一幕不由欣慰。

第三場考畢,會試正場也是結束,考生們離開貢院,等待放榜的消息。

至于各房第一場的卷子都改了差不多了,現在第三場策問卷朱卷一到即行批卷。

第三場批完后,各房考官將三場合意的朱卷先攏到一處,稱之為望氣。然后各房考官在所有卷子里,再選出薦卷交給副主考林延潮。

距離放榜的時間很緊,而且林延潮又限定了期限,所以眾考官幾乎都是從一睜眼開始一直閱卷至掌燈之后,仍是沒有一刻空閑功夫。

每一份卷子都是經過權衡后,定為正卷備卷,其余沒交的卷子就是篩落了。除此以外,還有官卷。

就是當朝大臣子弟的卷子,這些卷子外簾官都會作標記,寫上是哪位大臣的兒子。按照規矩,同考官不可以罷黜落這些卷子,而是要交給主考官副考官來決定。

當年沈一貫就將張敬修的卷子藏了起來,主考官看了沒有張居正公子的卷子,嚇了一跳,立即來沈一貫房里搜落卷,最后正主考內閣大學士呂調陽,副主考刑部侍郎呂希烈二人輪流威脅沈一貫,沈一貫就是不肯給。

最后張敬修沒有取中,沈一貫被打壓了八年。

當然除了官卷外,會試鄉試大體還是按照‘去留在同考,高下在主考’的規矩來辦。

中不中進士在同考官,名次上下在主考官。

而林延潮身為副主考,既有排定上下,也要篩落一部分各房交上的薦卷,這權力很大,工作量也很大。

所以會試副主考都要選年輕的擔當,否則容易精力不濟。

下面也是會試最關鍵時刻了,十九位同考官從各房里第一批送至林延潮這里的,都是房內他們認為最優秀的薦卷,不少卷子都擅自貫上了‘經魁’的稱號。

各房考官來至主考官房里時,都是極力游說,想要林延潮多采納幾份他們的卷子,最多林延潮能在他們當面看了,然后當場選為正卷。

不過林延潮沒有當面閱卷,而是讓他們先行回去。

眾考官出門后,看著林延潮桌案上如同小山般堆積的朱卷,都是懷疑他短短兩三日內,能都看得完嗎?

或者說林延潮就如傳聞那樣‘通關節’取士。

這可是近六百份卷子,若是林延潮卷子看不過,就算他不負責抓鬮選卷,他們也沒辦法質疑什么的。

主考官房內,林延潮自是知道同考官們的擔心,這抓鬮選卷的事他是不會干的,盡管也確實有人這么干過。

這人就是清朝道光時大臣穆彰阿,中興名臣曾國藩的恩師。

在清史上穆彰阿善于結黨,名聲很不好。

穆彰阿結黨的原因就是他經常擔任考官,屢主會試文衡。

穆彰阿擔任主考官時,下面房官推薦上的每份薦卷,都極認真對待。

如何認真法?穆彰阿將薦卷擱于桌幾上,然后焚香望空遙拜。

穆彰阿衣袋中常置兩個煙壺,一個琥珀,一個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就向衣袋中摸煙壺,摸到琥珀就中,摸到白玉則不中。

名額滿了后,余卷一律擯棄。

這就是穆彰阿的玄學閱卷法,畢竟你也是很認真的叩拜過了,人家也沒辦法說你什么啊(權勢重門生多惹不起),所以考生的卷子落在穆彰阿手上只能各安天命,這曾國藩后來能成為中興名臣,這琥珀鼻煙壺絕對是功不可沒。

期間不時有其他考官來拜訪,委婉提醒是否將放榜的時日延期。

而趙用賢將薦卷送至林延潮房中時,言語里暗中警告他秉持公心閱卷,不要行鬻卷之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聞言時林延潮不由看了趙用賢一眼,這看起來真是對事不對人的君子所為。

林延潮答道:“我已知道了。趙考官房里薦卷的頭名卷在哪?”

趙用賢對本房薦卷十分自信,林延潮讓他薦三十卷,他薦了五十多卷。

趙用賢道:“本房薦卷篇篇都有不凡之處,不過這一篇破題為‘予以論之’的文章,我看不僅可冠經魁,還可為會魁。”

林延潮點點頭道:“那么本官到時著重看就是了,趙庶子若無他事,本官要閱卷了。”

趙用賢見林延潮對他也是沒有當堂閱卷,心底有點不滿拱手道:“那本官就告辭了,方才那些話還望林總裁記在心上。”

林延潮不動聲色,現在人家是把自己當嫌疑犯了。

林延潮拿起趙用賢推上了那份可列會魁的卷子讀了。看完后自己也是贊賞,此卷確實是可以稱作會魁的佳卷,趙用賢眼光倒是不錯。

如此卷子放在以往,就算不能得會魁,但經魁也是妥妥的,可是現在……

林延潮將這考生所有薦卷通讀了一番,待閱至策問題,果真如自己所料,策問雖說都是答滿了三道題,也沒有少,但行文還是有些虛浮,談不上言之有物。

如此就可惜了,自己是理由有壓下趙用賢這份薦卷了。

于是林延潮在卷上,用青筆寫了批語并蓋印,全程只用了不長功夫。

若是趙用賢等人在場,見林延潮如此快就看完了一份卷子,一定驚異這是什么速度。

面對六百份卷子,林延潮倒是完全沒有壓力,推遲填榜,延遲放榜的事,那簡直是不存在的。

但問題對林延潮而言,是如何擺脫自己眼底鬻卷的嫌疑。

兩日的功夫,各房薦卷林延潮已是全部改完。

林延潮從各房薦卷一共抽出五份卷子,這都是含著四個一字的破題,并且是張鯨與林延潮約定三處字眼都相合的,另外兩處是在第三題的題尾,還有一處是在經義題的束股。

另十二份卷子都是只包含一處字眼,就是四個一字的破題。

這些都是屬于不明真相群眾,聽說了謠傳,蠻寫來碰碰運氣,看看是否可以蒙混過關。

這四個一字的文字關節,從方從哲上告自己時,就已經是走漏了風聲。

但是將卷子薦來的同考官仍是貪心不足,強行將卷子薦上來,也是有碰一碰運氣的意思。若非方從哲鬧這一出,這通關節卷子恐怕比自己案上的還要多一倍,將來捅出去定是一樁科場大弊案。

這些‘問題卷’倒不是篇篇都是小學生水平,反而是相當的不錯。

因為各房考官薦上的質量都有所保證。有的卷子就算‘通了關節’,若真胡寫一通,考官們也不敢亂取。

畢竟這是科舉最高考試,會試。

同考官身后還有林延潮,王錫爵這一關,會試后,所有的卷子還要送禮部磨勘。所以這些卷子文理皆通,甚至水平能達到取于不取之間。

林延潮著重看張鯨約定的五卷,其中有一份破題為‘儒一而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誡之焉’的卷子。

林延潮心底甚是許之,此卷不同于其他‘通關節’的卷子。

這考生是有真才實學,只是……

“算你運氣好了。”

林延潮說完取出筆來模仿著這謄錄生的筆跡在紙上先臨摹寫了足足一個時辰。這謄錄生的行書法的是柳公權,林延潮又不是書法大家,著實費了好一陣氣力。

臨摹了差不多,林延潮覺得有,從袖中取出朱墨,用筆沾了在此人‘儒一而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誡之焉’的朱卷上改為‘儒一而為不一,圣人一勉之十誡之焉’。

盡管只改了這一筆添了一個豎,但是為了這一豎,林延潮模仿此謄錄生筆跡,足足練了一個時辰,最后有八成相似才添上去。

王錫爵出身翰林,一生與文墨打交道,這一筆若沒有一定火候,極容易讓他看出了端倪。

考試卷子是朱墨謄錄的,考官房里是不能有朱墨的,考官閱卷在批語上只能用青墨。所以這朱墨是林延潮知道自己任主考官后一直隨身帶著的,待任命下達時隨身攜至貢院,今日終于派上用場。

寫完這一筆林延潮汗如雨下,吹干墨跡,然后他將這自己修改的卷子丟入自己選定的薦卷中。

最后林延潮將其他四份‘通關節’的卷子與另外十二份卷子合作一并帶上然后往主考官里走去。

敲門。

房內傳來一陣衣裳掠動的聲音,房門打開,王錫爵穿著燕服先看了一眼林延潮懷中揣著的卷子,然后問道:“宗海,這般晚了,有什么事明日再說不好嗎?”

林延潮道:“下官有一事不稟閣老,實不能寐也。”

王錫爵哦地一聲道:“何事如此之急,那好吧!”

林延潮進入王錫爵考房,王錫爵親自掌燈,然后示意林延潮入座問道:“宗海有何要緊事?”

林延潮道:“下官閱卷中,發現有人欲行鬻卷之事。”

王錫爵道:“鬻卷?此事關系甚大,你有把握嗎?”

林延潮將這十六份卷子擱在桌案上,向王錫爵稟道:“閣老請看,這十六份卷子第二題破題處都寫了四個一字。”

王錫爵不動聲色一一閱卷。

書房里只有卷子翻動的聲音,燭燈之下,王錫爵的臉忽明忽暗,待他翻到最后一卷后正色道:“宗海這是怎么回事?你可明白?”

林延潮默然一陣然后道:“下官之前聽到了一點風聲,但一是不敢確定,二是不敢打草驚蛇,等待薦卷到手后,才發現真的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鬻卷之事。”

“眼下證據確鑿,下官肯定閣老,嚴查此事,一定要將幕后之人繩之以法。”

王錫爵眉心一抖,當下不語。

林延潮道:“如此多的疑卷,此人定是手段通天,下官以為考官之中,必有內應。下官以為當立即通稟監試官,讓他們派人立查!”

王錫爵皺眉道:“事關重大,可能牽涉甚廣,我等手中若無真憑實據,徒然引起旁人不必要的猜測,萬一泄露此事,場外舉子也會質疑,以為有人操弄朝廷之公器,行賣官鬻爵之舉,將事情鬧大。”

林延潮道:“閣老真是深謀遠慮,是下官失于計較了,但是若不追究,不是讓此幕后之人逍遙法外了嗎?”

王錫爵點點頭道:“查當然是要查,但不是大張旗鼓,明火執仗,此事我會上密揭給陛下,這幕后之人手腕通天又如何?難道權勢還在當年的張江陵之上嗎?”

林延潮正色道:“閣老所言極是,下官愿追隨閣老左右,追查此事,無論是誰都要抓出,繩之以法。”

王錫爵點點頭道:“正是如此,不過眼下當務之急還是填榜放榜之事。宗海,幸虧你能揭發此鬻卷之事,否則你我一世清名都要毀在這一次會試了。”

“仆甚是高興,可見你乃忠直之士,對得起天子對你的器重。”

林延潮得王錫爵夸獎,絲毫沒有自矜反而道:“下官秉公處事,科場上出了這么大的鬻卷之事,下官之前一直沒有警覺,若非事先方編修提醒,下官還真是差一點疏忽了,現在想來實是令人后怕。”

王錫爵點點頭道:“你說的是編修方從哲嗎?原來是他提醒你的,嗯,此人甚好。”

林延潮又道:“閣老,下官看來這十六份卷子里,也是有不少人是有真才實學的,有些人可能是聽信謠傳,故而心存僥幸。我等取卷……”

王錫爵正色道:“宗海此言差矣,科舉取士品行在于第一位。這些考生不信孔孟,而信謠言,將來為官,朝廷如何可以放心讓其人牧民一方。我等衡文當以圣賢之心為己心,就算這些人文章寫的直如蘇韓復生,本官也絕不取如此心術不正之徒為官!”

林延潮滿臉漲紅當下道:“閣老教訓的是,下官這就將這十六卷黜落。”

從王錫爵房中走出,林延潮看著月色,臉上倒是微微一笑。

次日各房送上的各份正卷備卷,被林延潮篩落了一部分卷子后,一并交給王錫爵審閱。

王錫爵與林延潮在房里議論了一日,黜落他卷,最后排定名次。

最后就是填榜的日子。

填榜之日,所有主考官,同考官,以及外簾里的監臨官,監試官都被請到至公堂上。

堂外軍士巡邏,戒備森嚴。

堂內所有取中的朱卷墨卷都是取來,一卷一卷在至公堂中央,從頭到尾鋪過去。

堂上被卷子鋪了一半,這每一卷的背后,都是一名名列金榜的考生。

左右幾十根紅燭高掛,將整個至公堂照得是亮堂堂的。

王錫爵,林延潮,沈鯉等主官上堂,與同堂的同考官相互道賀。十幾日枯燥無味的改卷日子馬上就要過去,等待放榜之日后,考生金榜題名,眾人各得門生,彼此都是一件喜事。

除了外簾官,眾同考官們關心的當然是各自房里,考生能取中多少卷子?

以及之前傳聞的鬻卷之事,到底是個怎么樣的結果。

眾考官們看似隨意閑聊。

“你們看今科的會魁是何人?”

“不好說,江南文風甚盛,照例還是出于南卷吧。”

“我們還是猜哪一房的考官吧!”

至公堂上議論不止,堂吏上前向沈鯉,王錫爵,林延潮問道:“敢問幾位大人,可否拆號唱名?”

沈鯉點點頭看向王錫爵,林延潮問道:“兩位總裁以為如何?”

林延潮笑了笑表示自己沒意見。

而王錫爵肅然道:“稍慢,本官到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穿著吉服準備拆封唱名的眾堂吏見此一幕都是驚呆了,這唱的是哪一出?

但見王錫爵負手走至卷前對眾官員道:“諸位,之前考試前有人風言風語,說有人暗通關節,于卷上留字眼,賄賂同考官,主考官行鬻卷之事……”

王錫爵說到這里,眾人都看向王錫爵,林延潮,心道不是吧,王錫爵這是要當場與林延潮翻臉嗎?

林延潮不動聲色,趙用賢臉色一沉,方從哲神色尷尬眾官員各等表情,甚至有人幸災樂禍。

這是要出大事了嗎?

但見王錫爵道:“……但經本閣部看卷,這等事實子虛烏有,列位考官都是秉持公心,為朝廷取士,反觀舉子之間倒是有些人心術不正,聽信傳謠言而心存僥幸。”

“堂堂正正之人行堂堂正正之事,朝廷取士以文觀人,以文觀心,對于這些居心叵測,心懷鬼胎,欲在卷上通關節之考生。本官與林總裁商議之后,予以一并黜落,這等人縱然是再才華橫溢,也是小人之儒,朝廷與本閣部都容不得他……”

聽著王錫爵的話,眾同考官們看看林延潮,再看看王錫爵,心道這反轉也是太快了吧。

方從哲,趙用賢神色都變了變,看向林延潮。但是林延潮卻正襟危坐,對王錫爵方才的話露出贊賞的神色。

林延潮不僅沒有開罪王錫爵,反而得到了他的賞識,他是如何辦到的?

眾同考官心底都是各等揣測,但之前存了好好戲,甚至幸災樂禍的人,此刻的神情都猶如便秘一般。

之后卷子開始拆封唱名,外簾官們在比對朱卷與墨卷的編號后,拆開墨卷看著上面的名字,一一填榜。

當然到了這一刻,也沒有人會比對朱卷與墨卷上是否完全一致。

沒錯,考試之后朱卷墨卷會送到禮部磨勘。

這試卷磨勘制度起于嘉靖時,當時磨勘是為了,嚴查卷子里是否有離經叛道詭辭邪說者,如果有重治監臨考校官之罪,黜其中式者為民。

一直到了清朝,禮部磨勘才最重考察考試是否弊幸,即是檢驗朱、墨卷有無不符之處。

清朝最大的戊午科場案,就是在禮部磨勘中發現了墨卷上被人涂改了三百多處,最后被查出。

不過到了明朝,禮部磨勘沒有檢驗朱卷墨卷不合之處,因為這一點倒是讓林延潮鉆了空子。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