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盡力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文魁 | 幸福來敲門   作者:幸福來敲門  書名:大明文魁  更新時間:2020-01-23
 
闕左門,九卿廷議。

散議后,石星與首輔王錫爵邊走邊聊。

石星道:“元輔,正如方才廷議所言,我大明與倭國有什么仇恨,為了藩國如此已是仁至義盡了,現在當立即與倭議和,然后全師而還。”

“為了達成此事,石某建議撤換備倭經略及薊遼總督,令林侯官與宋仁和立即回京待劾!”

石星幾句話下是殺氣騰騰,王錫爵覺得石星此舉有些太過,但面上道:“這現在換將怕是有些不妥,若是東事再有起伏如何是好?”

石星道:“倭寇經平壤,王京二戰后,膽氣已衰,晉州之戰不過是畫蛇添足。石某相信倭寇早有議和之念,聽聞倭酋關白平秀吉已親至釜山,這組顯求和之誠心。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倭事。”

王錫爵有些意動問道:“那么你心中可有人選?”

石星精神一震道:“我保舉兵部左侍郎顧養謙為備倭經略,原山東巡撫孫鑛出任薊遼總督。”

王錫爵撫須沉吟道:“好吧,此事你且上疏吧,但皇上那準不準,老夫可不敢擔保。”

有了王錫爵首肯,石星欣然離開闕左門,一旁側眼旁觀的張位上前對王錫爵道:“元輔,可否借一步說話?”

再說石星回到兵部后商議,眾人在于石星積威下都是不敢出聲,唯獨職方司郎中申用懋質疑道:“啟稟大司馬,倭寇遣使議和之前即派兵圍攻晉州城,還放言屠盡城中百姓,如此狼子野心,怎可相信他現在求和之誠心,而輕易退兵,反令倭人看輕,將來必留后患。”

石星聽了老大的不滿意道:“正是因為之前晉州開釁,本來東征軍早可班師回朝,眼下多添變數,再有什么后患,也是經略一人擔之!眼下還師議和才是上策。”

申用懋聞言無語,無論他如何說,石星已是決定以罷林延潮,宋應昌為部議結果上疏。

眼見事已成定局,石星滿意而去。

次日,石星坐著大轎從府中上衙,他看了一眼京城大街小巷漸漸蘇醒景象,然后放下轎簾閉目默然沉思。

現在鐘羽正已離吏科都給事中,林延潮在科道中勢力大減。就算有些他的門生在科道里,但他當年是小座師,王錫爵才是大座師。沒有王錫爵的吩咐,這些人是不敢輕易上疏。

再加上此子又已是離京,身在千里之外又怎么能遙控朝政,他還以為他仍是禮部正卿不成?何況上次焚詔之事,天子早有意罷他官職,這一次晉州之役后,且讓他回鄉教書,也算是他石星成全林延潮了。

石星想到這里點點頭,林延潮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不在京師,只要朝堂上沒有比自己官位更高的官員替身在朝鮮的林延潮說話,那就絕無可能扳過這個局來。再說天子及首輔王錫爵正是在器重自己的時候,石星料定林延潮翻不過這個局來。

石星心底定了定,又是心道,朝鮮之役可保得明朝邊境幾十年太平,此事平復后過個幾年再找個由頭請林侯官出山吧。此人是有治世之才的,不可以埋沒了,但朝鮮之事的擔子也只能先由他來擔著了。

石星想到這里,這時候外面管家敲窗道:“老爺,通政司那邊消息,兵部給事中張輔上疏彈劾老爺。”

石星一愣,這張輔是萬歷十四年的進士,是王錫爵的門生怎么會彈劾自己。

隨即他轉念一想張輔是江西南昌籍,平日似與張位走得更近,莫非張位表態支持林延潮,如此可就不妙了。

“疏中說了什么?”石星沉聲問道。

“奏疏還未遞至文書房,這是通政司的人偷偷抄錄下來給老爺密稟的。”

奏疏沒至六科前,任何官員都不知道奏疏內容,但通政司的人提前一步抄錄下來,也是給石星通風報信。

石星從轎窗接過劾疏看了起來,但見疏中指責石星以議和為誘餌,認為倭人會心甘情愿地順從他的決定,這到底是石星自以為聰明,還是認為倭人之蠢不可及。

這話說得很有意思,石星之前對滿朝文武解釋議和是一等計謀,可以退敵。

但是被張輔之這樣一諷刺就成了石星用議和布了一個局,倭人完全按著他規劃來走,好似就石星神機妙算,倭人都是傻瓜一般。

“此乃誤國之言!”石星手心將抄疏揉捏成團,此疏戳中石星痛腳,“書生怎么會知道其中關鍵?”

石星長嘆一聲,默然看向街巷:“又有何人能知老夫苦心?”

新民報報館,從小樓上望去樓下的東交民巷依舊是車水馬龍。

“兵部給事中張輔是張位的人,他既上疏了,也代表張位出手了,此人能在內閣說一句話頂我們說一千句,如此我們也該有所動作了。”

小樓內方從哲拿到通政司的奏疏抄本如是對周如砥言道。

“那么敢問主編,我們要怎么做了?”

方從哲道:“聯絡認識的科道言官,一并上疏為經略申辯,至于翰林司官則去幾位輔臣那請愿,但是皇長子講官那邊不可參與此事。至于明日我會在新民報上將翁,史二位的文章刊出,以正視聽!”

周如砥深以為然道:“如此太好了,方主編,經略之危可解了。”

方從哲笑了笑道:“你不怪我了?”

周如砥笑著道:“之前經略被滿朝上下猜疑時,主編沒有站出來說話,我等確有誤會一二,但現在沒事,一切都解開了。學生向主編賠不是了!”

方從哲擺了擺手笑著道:“你昨日說沒有經略哪里有你我今日,其實不然,經略今日已是位極人臣,二品大員,榮華富貴有之,他又有何求呢?今日就算是回鄉教書,以他三元及第,繼承事功學統,將來史書上一定會有他的一筆!”

“但是你我呢?你僅滿足于史局修書,報館寫文嗎?恰恰是你我以后不能沒有經略的提攜,甚至以后經略想要激流勇退,但你我也要想盡辦法推他上去才是!”

周如砥聞言吃了一驚,他沒料到眼前這位戴著叆叇,身材瘦弱的方主編竟回說出這樣一番話。

“這話你聽不明白了嗎?大明立國兩百余年,不是修修補補可以走下去的,譬如申吳縣,王太倉他們一直不愿為大動筋骨的事,但早晚有識之士會明白這條路是走不通。不變法國家必亡,不新政天下必失,此事又有誰來當之?學功先生既替我指出這條路,就要帶著我們走下去,因為這是我輩應為之事,學功先生及你我皆責無旁貸,既身入此局,就要為天下,為江山社稷做力所能及之事!”

周如礪聞言一揖到底道:“學生多謝翰長指點!”

但見方從哲溫和地笑了笑,又恢復了儒雅文士的樣子:“以后你到我的外間來做事吧!”

周如砥看了一眼主編室內外的桌子,當即道:“學生多謝翰長提攜!”

方從哲聞此滿意地點了點頭。

翰林院里,陶望齡與袁宗道,楊道賓,唐文獻及幾位年輕翰林正在慷慨陳詞。

“敏道兄方才問得好,大宗伯與大司馬二人都是主張封貢議和,他們有什么不同?這話正是我要說的。”

陶望齡喝一口茶,當即對眾人言道:“大司馬之議和,也是當即大多數官員的想法,他所主張出兵援朝,其意只想讓倭軍退兵就好,將來恢復到倭寇入侵朝鮮前的局面,憑心而論你們是不是也是如此想的。”

不少翰林也是點了點頭。

“但豈不知在大宗伯眼底,天下之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向前的,此才為不易之易。現在倭國既出兵朝鮮,打破百余年來與我大明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那也就意味我們再將倭人趕回去,兩家互不通來往已是不能了。”

“與其如此倒不如順應天下大勢,今日一戰將倭國打服氣了,然后讓倭國如蒙古朝鮮一般向稱臣于我大明,而我大明再通過貿易從倭國賺取大量的白銀。諸位可知,倭寇俘虜已向北鎮撫司全招了,其國內盛產白銀黃金,一旦為我大明所有,將來會是什么樣子!”

所有人目光都是露出憧憬之色。

“而大司馬如此議和,恰似別人打你一拳,你還他一下,疲于應對不說。此舉更似少年中國說里,老大之帝國。什么是老大之帝國?害怕變革,只思如何繼往,不敢思將來!惟保守也,故永舊;不進取也,難日新!”

“說得好!”眾人一并交口稱贊。

袁宗道點點頭心想,確實陶望齡言辭犀利,因為他在翰林院實令不少翰林都心慕事功變法之說。

袁宗道看去但見下面的翰林里眼底已有一股火在燃燒。

袁宗道見此欣然點點頭。

隨著陶望齡這么說,一名翰林此刻已經是忍不住起身道:“陶兄所言極是,那么我們當怎么辦?”

陶望齡道:“為今之計,我等當去文淵閣向元輔陳情!敢不敢去?”

幾人露出遲疑之色,這時候袁宗道站起身道:“吾愿往。”

有袁宗道這么說眾人也紛紛起身道:“吾等愿為少年之中國,而不為老大帝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