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  第六十四章 中學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唐朝工科生 | 鯊魚禪師   作者:鯊魚禪師  書名:唐朝工科生  更新時間:2018-01-10
 
嗒嗒、嗒嗒、嗒嗒……

芒鞋在石板鋪就的街道上,踩出了獨特的聲響。伏天過后洛陽下了一場大雨,雨過天晴,饒是平整的石板街,也有殘留的水洼。低頭看去,倒映的是瓦藍瓦藍的天空,還有白如棉絮,團成一團,這一片那一片的云。

“十一郎,慢一些,急個甚么。”

街坊的坊口門柱一側,手中還捻著抹布,圍裙煙灰油漬的婦人,踮著腳張望著一個小郎,飛也似地踩著芒鞋在飛快地跑。

“要開學啦——”

嘴里叼著一塊黃澄澄的糜子面窩頭,那小郎肩頭的挎包,被甩在了身后,跟個風箏也似。

“這讓人操心的碎娃,不省心!”

嘟囔的婦人皺著眉頭,嘆了口氣,才轉身回了坊內。

“周娘子,你家十一郎可以啊,竟然去了新南市中學進學,了不起啊。”

“就是學個算賬,甚么了不起,俺只是指望他莫要在南郊和青皮廝混罷了。舊年大柳樹有個吳家的九郎,俺是親眼所見,被人堵在新南市的西門,剁成了醬一般,到今年,俺見了肉都想吐,連給鐵杖公進了一旬的香。俺連頻婆果都沒吃過,全給廟里了……”

說著,她又朝著鐵杖廟方向遙遙一拜,“麥公保佑,千萬保佑啊。”

“癡女子,你怎么忘了,去鐵杖廟拜神的,青皮哪里少了?往常新南市的無賴,不都在身上紋個鐵杖公么?”

“是哩,是哩,這些個不要臉的,怎么好意思去廟里求神的。”

周娘子在那里抱怨著,但街坊卻還是目露羨慕,無它,說到底,還是周娘子的兒子,在新南市中學進了學。

新南市中學,它是很有特殊性的,學堂的一應開銷,都是新南市所有鋪面來供應。而這個學堂的唯一要求,就是給新南市的所有商號、行會等,提供合格的賬房。

洛陽受新學王學影響的私塾極多,新南市諸商號,便不愿意再弄一個類似的。就想著,要比這些開蒙的私塾,強上那么一點點。當年長安塞了一撮二代子弟的地界,叫做務南市這里守著的二代們,便想著,你叫小學,我就叫大學。

只是萬萬沒想到,這名頭引來了一堆的十八學士毆打:你也配,你也敢,你也算?

新南市一眾耀武揚威的牲口頓時瑟瑟發抖:不,我不是,我沒有……

于是,大學是不能叫了,那就降低一下,改叫中學。當然了,能在新南市耀武揚威的貨色,肯定也是有脾氣的,于是中學里面出現一本名叫《大學》的課本,是非常合理也非常符合邏輯的事情。

孔祭酒聽說之后,這次沒有發飆,反而跑去給新南市中學提了字。

就兩個字:誠意。

提了字拿了錢,然后就對湊錢該學校收學生的牲口們橫眉冷對。還放出話來,什么叫做大學,最起碼,你得做到誠意、修身、齊家。

一票不學無術的二代牲口紛紛表示孔祭酒說得對,然后還發揮了想象力:莫非大學就是要先成家?

屈突詮為此,還給武漢的老張寫了封信,老張渾身難受地吐了個槽:在大學,不抓緊解決個人問題,還等什么吶!

但新南市中學的成立,還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它具備一定的官方性質,但又有強烈的市場需求。商號需要賬房,且是大量的賬房,這是因為水陸商貿越趨發達的直接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是靠內部培養,或者對外挖墻腳,前者吃資源,后者吃關系。于是商號、行會等組織自然而然的,在一個共同需求下,進行了溝通,然后每一方出一點點資源,一起有組織地建設一個人才輸送基地。

而朝廷面對人力資源的累積,是樂見其成的。只是在教育內容上,涉及到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其直接體現,就是《禮記·大學》。這一塊,朝廷是不會允許民間妄加解讀,新南市中學并不涉及解讀,于是朝廷就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說到底,在民間需要大量賬房的同時,朝廷一貫以來的需求,已經持續了十年之久。

唯一不同的是,這十年來,朝廷一直沒有有效地推動,僅僅是把數學塞進了國子監塞到禮部,由得老學士們去折騰。

效果么,還不如從某條江南土狗那里挖人來得好。

新南市中學,原則上是受新南市監督管理,這就具備了官方性質。將來如果效果好,李董以及外朝,不介意主動培養一個什么“欽命洛陽第一中學”或者什么“皇家煎餅果子中學”。

至于現在,橫豎旱澇保豐收,也就由他去吧。

于是新南市中學,雖然談不上建校過程多舛,但也有些磕磕絆絆,不過總算結果很完美,順利成立了。

招生考試的生源,主力就是洛陽地區收攏寒門以下子弟的私塾蒙童。因為《音訓正本》的緣故,大唐大城市的識字率迅速提高,鮮有地讓市民階層甚至普通小有產者,其受教育的數量,大大增加。

而其中大量的普通市民階層,他們的生計來源,便是在工場中做工,只有少部分本地市民,才會選擇服務性行業。

因此,當新南市進行定向建校的時候,在新南市駐扎開店的各商號、行會等,紛紛向所屬雇工傳達了這個“福利”。

這也導致了,新南市中學,有著濃重的“新南市”屬性。學堂學生的歸屬感,遠遠高于普通私塾蒙童對于其私塾的感情。

“賓王,朕覺得,這個新南市中學,大有可為啊。”

聽到老板的話,馬周微微點頭,同樣非常認可:“陛下明見萬里,臣亦覺得如此。新南市中學,學生多為尋常百姓之家。便是不入科舉,于新南市之中,維持一個小康之家,綽綽有余。舊時長安少年,十二三歲時,便多有尋釁滋事拉幫結派。遷都之前,長安少年街頭私斗拔刀相向者,不知凡幾。往年長安令所收卷宗,舉凡傷殘,多有流血撲街少年。若有新南市中學收攏,此類事體,定能削減不少。”

李董一愣:原來還能從這個方向上思考?沒想到啊。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