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三百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民國大文豪 | 薪越   作者:薪越  書名:民國大文豪  更新時間:2016-03-08
 
林子軒提議成立一個拯救文物的民間機構,丁聞江自然是極力贊成。△↗,

丁聞江現在是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在上海華界的地位僅次于孫傳方。

孫傳方只管軍隊,對政務不怎么精通,所以丁聞江就有了不小的權利,可以便宜行事。

加上林子軒在上海文化界的影響力,兩人聯手或許真的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當然,這件事不是說說就行的,還需要大批的人員做事,需要大量的資金做后盾。

丁聞江能夠從上海的財政資金中撥出一筆錢,林子軒捐出一部分,成立文物救助基金,打好基礎,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他們決定把這個機構叫做中華文物救助會,總部設在上海,之后逐步在全國設立分會。

至于救助下來的文物,兩人同意建立一座博物館暫時保存,等到適當的時機捐給國家。

這個適當的時機是指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時候。

不過在建立博物館的地點上兩人有分歧,丁聞江覺得上海就很好,林子軒則認為最好建在偏遠地區,避免文物毀于戰火。

這讓丁聞江很詫異,他認為在目前的中國上海租界無疑是最安全的地方。

林子軒想的更為長遠。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的話,上海并不安全,倒是重慶和云南等地是合適的地點。

這只是初步探討,兩人求同存異,把這件事暫時擱置。以后再做決定。

在龍華鎮的這次會面,他們談論了中華文物救助會的大體框架和基本方針。

也就僅此而已了。畢竟這件事牽扯到的東西太多,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說好的。還要和一些文物專家商量文物鑒定和保存的問題。

兩人會聯名在《申報》上發表一封倡議書,邀請有志于文物保護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

無論是丁聞江,還是林子軒,在這個時代都是極具聲望的人物,影響力不容小覷。

回到家里,林子軒稍稍冷靜下來,不由得搖頭苦笑。

想想以后中國的情況,這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就算是把文物保存下來。也經不起人為的破壞,這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

他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應對將來的危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很多事情總要有人開個頭,才能讓后來的人繼續做下去,他愿意做一個開創者。

提倡傳統文化,保護文物,這是一脈相承的事情,文物也是傳統文化。

不能讓后世的學者跑到外國的博物館研究中國的文化,那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說起來。林子軒并不喜好文物,也不懂這些,只是有些不忿而已,既然現在有了聲望。有了錢財,那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工作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這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作為一名偽文學家,當務之急不是組建保護文物的機構。那是一件長期的工程。

眼下,他要利用自己作家的身份發表文章來喚醒大家保護文物的意識。揭露西方考古學家在中國的盜墓行為。

這些事情不是沒人知道,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種種原因,也沒人說出來。

或許有人說了,卻依舊沒有人關注。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戰爭和革命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有太多需要專注的新聞,盜墓和販賣文物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林子軒要寫的第一篇文章叫做《莫高窟》。

他結合后世的資料,講述了敦煌莫高窟的飛天文化,這是一個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的文化傳承。

從其中能研究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的融合,極具史學研究和文化研究價值。

自然,他不會忘記那位王道士。

林子軒要寫的不是學術論文,而是散文,學術論文適合在專業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比如北大國學門的《國學季刊》。

那樣只能在專業的小圈子里流傳,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散文的形式自由,可以抒發情感,記人記事,進行哲理思考等等。

他寫的這一類散文在后世被稱為文化散文。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

余秋羽的《文化苦旅》和陳評原的《學者的人間情懷》就屬于文化散文。

在民國時期,有不少散文大家,各有特色。

魯訊的《朝花夕拾》,周作仁的《自己的園地》,郁達浮的《故都的秋》,朱自青的《背影》,徐至摩的《巴黎的鱗爪》等等。

有的回憶往事,有的寫景抒情,有的把文化和歷史溶于生活之中。

所謂大師,就是無論寫什么,怎么寫,都似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林子軒和他們沒辦法相比,只能老老實實的把后世的文章進行改寫,刪去在這個時代不應該出現的文字和資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解。

余秋羽的散文,怎么說呢,太過于煽情了。

這或許正是《文化苦旅》在后世暢銷的原因所在,能夠引起青少年讀者的共鳴。

民國時期的散文家大多比較內斂,用淡淡的筆觸記錄生活的點滴,給人自然而然的感覺。

就好像武林高手一樣。

一個修煉的是內功,依靠內在的底蘊打動讀者;一個修煉的是外功,憑著煽情吸引大眾。

功力高低一看便知。

在民國也有煽情的高手,比如郭沫偌的《女神》,就深受青年人的喜愛。

原因是青年人容易被感動,一聽見高喊的口號,便熱血沸騰。

沈叢文說郭沫偌在創作小說上沒有天賦,只適合寫檄文類的文章,喊喊口號。

這個觀點應該是客觀的。

后世的文人往往學了郭沫偌的套路,專心修煉外功,而忘記了精修內功。

林子軒寫這類散文不是為了出名,而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專注,所以煽情就煽情吧,只要能起到效果就好,不必去管別人如何評價。

對此他已經習慣了,早前就有人批評他文筆差,也沒見損失什么。

就這樣,《莫高窟》這篇文化散文發表在《申報》的副刊上,把敦煌莫高窟遭受的文化劫難展現在世人面前。

林子軒用這句話作為結尾。

“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