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據我的了解,法蘭西帝國海軍的新學派精英們的理由在于:首先,如果要在近距離上經受住鐵甲艦自重達到80噸以上的后膛重炮的打擊,那么按照現在的裝甲防彈性能,裝甲的厚度至少要達到600毫米以上。但是由于重量的限制,沒有任何一艘鐵甲艦能夠在全部重要區域覆蓋如此厚的裝甲。因此在受到魚雷攻擊或沖角撞擊時,僅有部分區域重型裝甲防護的鐵甲艦與輕型戰艦的水線以下部分的防護力從本質上講一樣脆弱。”
“其次,從使用和功效上看,1艘鐵甲艦的經費可以建造3艘巡洋艦;巡洋艦可以通過重炮轟擊、魚雷攻擊,甚至沖角戰術對付僅在部分區域擁有重型防護的鐵甲艦。這樣,鐵甲艦的作用與功能就可以通過大量的小型、快速、有防護甲板,以及裝有強大炮備和魚雷的巡洋艦來替代。雖然二者火力總體上相當,但巡洋艦的航速更快,更機動靈活,其數量優勢決定了可補充性與可替換性更強。”
“第三,從防護能力上看,現在建造的巡洋艦只有覆蓋重點部位的甲板裝甲,而新式巡洋艦的甲板裝甲應涵蓋整個艦長,并盡可能向下層布置,最好延伸到水線下。通過橫向與縱向的隔壁劃分成眾多水密艙,形成水線下水密隔艙與甲板裝甲及煤艙共同組成的防護體系;由于帆桅索具的取消和載煤量增加,煤艙防護的范圍也會由此擴大。于是煤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裝甲的防護。這樣較輕型的巡洋艦,也能在保持較高航速和續航力的同時擁有接近鐵甲艦的防護能力。”
“這些認識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以至于英國在9084年推出了喬治倫道爾設計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即為智利海軍建造的排水量2977噸的‘埃斯美拉達’號巡洋艦。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被稱為‘阿姆斯特朗型防護巡洋艦’的系列。”
聽到這里,奧貝和他的好友加布里埃爾夏爾梅的臉上都現出了凝重之色。顯然林逸青提到英國海軍的動向對他們產生了觸動。
奧貝的“新學派”思想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這位記者先生是分不開的。
加布里埃爾夏爾梅是一位記者和作家,是奧貝的好友,他用生動的文筆使法國民眾了解到了“新學派”的思想,使新學派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奧貝曾邀請夏爾梅隨法國地中海艦隊巡航,使夏爾梅得以了解關于海軍的很多知識,這些寶貴的經歷讓夏爾梅在奧貝的“新學派”思想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比奧貝更加激進。
夏爾梅不但將魚雷艇的作用做了曲解和放大,還發展了“任務分工”的概念,鐵甲艦應該有沖角撞擊、火炮和魚雷攻擊三種打擊方式,他認為應該使用不同的艦型專司其中一種攻擊職能,因此提出應該分別建造專門進行撞擊、專門使用火炮和專門使用魚雷進行攻擊的艦艇。如專用炮艇使用140毫米火炮,其尺度與魚雷艇相近;另外還要有兩種功能不同的魚雷艇,一種是僅裝備魚雷的“攻擊魚雷艇”,另一種是配有速射炮和撐桿魚雷、保護攻擊魚雷艇不受敵方輕型騷擾的“防御魚雷艇”。這些輕型艦艇組成“戰斗分隊”,編成包括2艘炮艇和4艘攻擊魚雷艇、4艘防御魚雷艇。從理論上講,炮艇和防御魚雷艇用來撕開敵方艦隊的防御線,向其發射速射炮火并釋放煙霧,以掩護攻擊魚雷艇突破并向敵方鐵甲艦發動魚雷攻擊。另外,戰斗分隊還配備有專門的后勤支援母艦——魚雷艇母艦,能向4艘炮艇和16艘魚雷艇提供后勤支援!
夏爾梅心目中魚雷艇的形象很受法國民眾的歡迎,但在林逸青看來,卻是將法國海軍引入了發展的誤區。
而林逸青知道,他今天的演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毀夏爾梅的思想基礎,不能讓他毀掉法國海軍。
“盡管這種新式巡洋艦在一就表現出了相對于其搭載的大口徑火炮存在著排水量不足、續航力低下、沒有雙層底、干舷過低影響航海性能等一大堆問題,但由于大口徑速射炮、新式裝甲鋼、蒸汽輪機等一系列與新式鐵甲艦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新技術尚處于技術開發的襁褓期,因而防護巡洋艦依然備受各國海軍,尤其是一些戰爭需求急切的中等和新興國家的極大關注。”
“在英國人的忽悠下,英國著名的艦船設計師威廉懷特爵士等人設計的多艘改進型防護巡洋艦:為意大利海軍建造的‘喬萬尼鮑桑’號、為日本海軍建造的‘浪速’號與‘高千穗’號,將這類新式巡洋艦推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英國人的新思想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在‘內外有別’的英國皇家海軍看來,新式巡洋艦是作為以主力艦為核心的艦隊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替代工具來加以發展的。英國海軍部既沒有用這類新武器取代鐵甲艦的傳統地位并使之成為皇家海軍核心的打算,更沒有因為看好巡洋艦的前景,而放棄發展新式鐵甲艦及其關鍵技術。”
“實際上,盡管不同時期對航速、防護、火力的戰術要求側重不同,并由此引發了許多對現役鐵甲艦的批評,但是將鐵甲艦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的發展核心這個基本點,卻始終沒有被動搖過。我不知道法國海軍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想法:天天對外界和潛在競爭對手強調鐵甲艦的各種問題,甚至一本正經地告訴其他人鐵甲艦行將過時,但自己卻從來沒有放松對鐵甲艦的開發建造并以之為核心不斷構筑和加強自身的戰斗力。”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