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張霈倫的智慧,也讓他能看到李紹泉的過人之處,光旭六年(西歷9080年),他和張芝棟煮酒論英雄,推陶鵬為韶光以來的最優質偶像,大伙都在學習他,但都只能學到局部,李紹泉“學其大而舉措未公”。雖然張霈倫覺得李紹泉辦事不夠公道,但能學到幾十年來最為優秀的人物之“大”,仍可算一高度評價,張霈倫不是那種非此即彼的道德狂人。
張霈倫和這種真實的理想主義精神,是一把雙刃劍,他靠著這個,贏得了江湖名聲,大佬的好感,以及,更為重要的,自我的安妥,這柄劍的另一面還沒有亮出來,但是,遲早都會亮出來的。
光旭八年(西歷9082年),朝中發生一件大事,李紹泉母親去世,他自己,也要丁憂了。
李紹泉的丁憂跟張霈倫的丁憂完全不是一回事,張霈倫再牛,也還在邊緣晃悠著,丁一下憂,最多影響個人晉升外加經濟收入,李紹泉丁憂,會讓整個朝局變得曖昧難測。李紹泉的親信分為兩撥,一撥勸他別那么實心眼,去丁那牢什子憂,不還有“奪情”這一說嗎?
所謂“奪情”,就是由皇帝出面,表示,雖然朕能理解你悲傷的心情,但是國家實在離不開你,自古忠孝難兩全,對不住了,你還是留下來幫幫我吧。
以李紹泉跟上面的關系,弄個“奪情”不成問題,但是還有另外一撥親信認為不妥,前朝權相張苴正,就是這么操作的,照樣身陷“丁憂門”,鬧了個灰頭土臉大狼狽,誰比誰傻多少啊?
李紹泉猶豫了那么一下子,他這一猶豫不當緊,帶出了后患無窮。
李紹泉為人雖然挺強勢,但畢竟不像張前輩那么彪悍,經過慎重考慮之后,他決定,還是暫時丁一下憂吧。事情定下來,他的當務之急是要給自己找個替手,他看中的人選是張樹聲,張樹聲也是合肥人,從鎮壓長毛教匪時就跟隨李紹泉,是李紹泉的自己人。
估計李紹泉起碼對張樹聲做了暗示,張樹聲很高興,摩拳擦掌,躊躇滿志,準備甩開膀子干一場了,并通過他的兒子,有“清流腿子”之稱的張華奎,向張霈倫傳遞出了拉攏的信號。
大乾官場上的事,和男女之情常有相似之處,你有情,我有意,眉來眼去,投桃報李,一樁聯盟就此締結,自然是皆大歡喜。然而,這樣的美妙橋段并不能概括全部,時不時,還有另一種情況,楚王有心,神女無意,一方表錯了情,另一方不肯會意,只落得“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主動的那一方有些沮喪,但想來也能理解。但張霈倫的反應十分強烈,倒有點像無端被賈瑞調戲了的王熙鳳。
他回信拒絕了張華奎,張樹聲對他的保薦,則遭到一位言官的彈劾,說是“疆臣不得奏調京僚”:張霈倫乃是京官,他的升降哪有你疆臣插嘴的份?張家父子討了個天大的沒趣。而這位言官的動作,不能說和張霈倫毫無關系。
之后,張霈倫寫信給李紹泉,說這張樹聲沒有什么本事,本應該蕭規曹隨,這上任才幾天,就想網羅清流,真是吞刀吐火,旁門左道。又說,他“竟不知鄙人身份意趣,可怪之極”。
有人說他做得這么絕,是想掩飾之前與張家父子的勾搭,雖然張樹聲是李紹泉自己選定的替手,可惜張樹聲小動作太多,走得稍稍遠了那么一小步。
但張霈倫就是個決絕的人,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這決絕,既是一種身段,也是他的生存發展之道,為了將這身段進行到底,得罪個把無足重輕的人,又算得了什么?
然而,官場上,沒有誰是無足輕重的,心機深沉的人,連一個門子都會敷衍得很好,這些人就像棋盤上的小卒子,看上去是最底層,可是,一旦小卒子過了河,又巧不巧地走到了某個要害位置,那殺傷力,也是可以層層裂變的。
況且張樹聲并不是個小卒子,雖然,隨著李紹泉歸來,他灰溜溜地離去,但是,只要他還在江湖上一天,張霈倫都不能說是完全安全的。
但命運之神似乎偏愛張霈倫,張華奎惹出了人命官司,弄死了翁叔平的得意弟子孫黎輝,張樹聲因為暗中支持劉永福黑旗軍在越南生事而被貶職,張霈倫基本上不用再擔心張氏父子的報復了,但這一頁并不等于完全揭過去了。
張華奎的好友盛昱上了一道奏折,但矛頭不是指向張霈倫,而是直指整個軍機處,這紙無的放矢的奏折,表面上看并沒有掀起什么波瀾,仁曦太后雖然早就看敬親王把持的軍機處那撥人不順眼,但并沒有拿這個奏折說事,只是把軍機大臣全體訓了一頓了事。
這場風波從表面上看,暫時與張霈倫無關,但它似乎刺激了仁曦太后進行人事改革的興趣,一個月后,又一道上諭下來,張霈倫和另外兩位清流名士被委以重任,派往各地“會辦”防務,陳葆臻和吳大成分到的都是內地,獨獨他張霈倫分到的海疆。
面對這道詭異的任命,張霈倫不忐忑是不可能的。出發前,他特地去天津拜訪了李紹泉,李紹泉帶他參觀了北洋海軍,李紹泉還告知了他一些江湖規則,比如說,怎樣從眼前的死局中脫離出來。
李紹泉認定,這次將張霈倫發落京外,是上面嫌他話多,但“未始非磨練英雄之具”。“磨練英雄”四字,應該不是指望張霈倫能在海防事業當中發揮什么作用,而是故意讓他這個不懂實務的書生出去栽跟頭。
在一切結束之后,李紹泉對張霈倫說,所謂“會辦”實系貶謫,“只合浮湛”。他心中的“磨練”二字,應該就是“浮湛”之道,在復雜的境遇中,如何虛與委蛇,自我保全。
張霈倫開始也是這么想的,打算到地兒先了解一下情況,奏明朝廷,如果能被很快召回,那當然非常好,如果不召,就“設辭乞病”。他想得很周全,卻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人,有時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
可一離開天津,張霈倫的想法全變了,不但沒有裝病開小差,反倒比任何時候都積極的參與到了海防事務當中,并且殫思竭慮,細細謀劃。難道,親臨一線之后,他發現了生機所在,掌握了制勝秘笈,從而變得信心滿滿?其實不是,在巡視過程中,他曾給侄子張仁俊寫信,滿紙的牢騷,對于“辦事之人多有前科劣跡”的現象痛恨不已。
為什么要做這件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之事?還是因為,“非如此不可”!當張霈倫來到一線,發現他的同僚皆是窩囊軟弱靠不住之輩,他就丟掉了預先準備的那所有退路,假如他退,誰來頂上?明知道頂上也許會身敗名裂死得很難看,但是,沒有辦法,他只能這樣選擇。
現在,他終于走上了絕路。
張霈倫不自覺的收回了思緒,拿起上好了刺刀的步槍,站起身來。
看到他雙手戰抖的樣子,四個叛軍士兵竟然相視大笑。
張霈倫咬緊了牙,雙手平端步槍,正要向叛軍沖刺,卻不料腳上傷痛發作,一個踉蹌便摔倒了。
一名叛軍士兵上前,一腳踩住了他的步槍,猛揮槍托,砸在了張霈倫的頭上。
張霈倫兩眼一黑,雙手仍死命的抓著步槍,吼叫著用力往外抽。
“砰!”
踩在步槍上的腳突然松了,那名叛軍猛地向后摔倒了。
剛剛槍托重擊之下,張霈倫的視力仍然沒有完全恢復,但他仍能看到對方倒下,他也不管對方倒下的原因,舉起上了刺刀的步槍奮力猛刺。
鮮血濺到了他的臉上,他仍然不管不顧的繼續做著刺擊。
“砰!砰!砰!”槍聲變得密集起來,張霈倫感覺到子彈從自己的身邊嗖嗖的飛過,但他還是沒有停手。
對方的腸子已經給他挑了出來。
“張大人!張大人!”急促的呼喚聲傳來,是在叫自己嗎?
張霈倫轉了轉頭,看到四個叛軍都已經倒下,而在不遠處,大隊的衣甲鮮亮的官軍正向他這邊奔來。
意識到自己得救了,張霈倫突然感覺到天旋地轉,他松開了步槍,后退了兩步,倚著一棵樹,緩緩坐倒。這時兩名淮軍士兵抬了單架奔了過來,將他扶了起來,放到擔架上躺好,一名德醫上前給張霈倫緊急做了檢查,在確定他沒事后,向騎在馬上的衛汝貴做了個“ok”的手勢。
看到張霈倫平安無事,衛汝貴狂喜不已,險些勒馬不住,從馬上摔下。
他知道,找到張霈倫這個總督大人給他的最為棘手的任務他已經完成了,接下來,是他率領他的19營盛軍對叛軍大開殺戒的時候了。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