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十字  第二百三十一章 城堡(8)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鐵十字 | 月影梧桐   作者:月影梧桐  書名:鐵十字  更新時間:2016-10-04
 
不過也沒人過多指責伏羅希洛夫,現實就是如此,沒什么好糾結的,在質量與數量的選擇面前,數量永遠是第一位的。更何況元帥在其他地方是切實拿出辦法來的——在t34/85與is1尚不能順利量產,kv1s\kv13\kv85等試驗型號又先后失敗、證明不是虎式對手后,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與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進行了兩處重大改進,一是加大了炮塔體積,將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車體正面裝甲則采用了75mm/55度傾角的布局;二是改進了傳動與懸掛系統,即便全車重量增加到了34.1噸,其機動性依舊可達到t34的水平。由于沒有改變太多結構,其穩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強得多。

伏羅希洛夫將節約下來的裝甲鋼都用于保障t43的生產上了。理論上說,如果t43與4號h型單獨對陣,前者占有優勢,因為75mm/55度傾角已遠遠強過4號坦克那80mm的垂直裝甲,在4號那門75mm火炮能擊破t43正面裝甲前,t43那門坦克炮的炮彈就能先擊穿4號裝甲,在面對虎式時,t43也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力,起碼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鎢芯穿甲彈對付t43的正面裝甲就存在較大困難。而且一線坦克兵通常還會在正面裝甲之外再附加一些履帶或從破損坦克上拆下來的鋼板,這些不規則的防御措施既增大了跳彈系數又加強了防御能力。

t43在外形上與t34非常類似,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誤認,這就讓某些時候的戰術策略具備可能。只是,實際上由于t43觀瞄設備不夠給力,這些優勢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號至少還是具有部分優勢,比起粗制濫造的t34更強得多。因此,在坦克分配上,近衛坦克部隊優先換用質量好、性能好的t43,而其他普通部隊就裝備t34。

除t43外,伏羅希洛夫另一大貢獻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兩種反坦克殲擊車,同時果斷地停產了su76。面對虎式的切實威脅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時間不能奏效,病急亂投醫的蘇聯軍工部門仿效德軍追獵者、突擊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殲擊車,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對虎式形成致命傷害,而生產難度又大大低于重型坦克,這種應急產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斯大林同志總會投以贊賞的目光。

更何況,沒有炮塔的坦克殲擊車顯著降低了生產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來讓紅軍一線部隊的坦克裝甲車輛數量下降得沒那么少,在內部估算時,通常是將坦克和殲擊車一起估算進去的——在德軍這里,殲擊車、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蘇軍這里,殲擊車算是裝甲力量。

這不是自欺欺人,因為攻勢作戰與防御作戰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同環境之下,相同技術兵器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最近3個月被摧毀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因為這些新型反坦克殲擊車的戰果。

“那么,我們該如何防御這個可能的里海登陸呢?”眼看眾人有點啞火,斯大林不慌不忙地問道,“當然,類似增加25萬人集團軍這種辦法就不要說了,有這么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線去進攻不是更好嗎?”

眾人頓時啞然。

“總參謀部考慮了三個辦法降低出現這種問題的可能性:第一,抽調空降兵進行前線配屬,進行針鋒相對的戰術對攻;第二,盡一切可能加強里海北岸一線防御,埋設地雷,建設半永久性工事、抽調更多的中小軍艦炮艇加入沿岸巡邏;第三,增加航空兵力配屬,利用空軍削弱、遲滯對方攻勢。不過,這些辦法都比較消極,總參謀部綜合考慮后提出了新想法。”

華西列夫斯基的眼神炯炯發亮:“干脆就把這批敵人放上來打!在里海灘頭,敵人具有優勢,我們與其勉強應付,不如爽快把這批敵人放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爭取集中56倍的力量集中消滅這10萬敵軍。不過,如果這么做,我們在其他方向就只能采取守勢。”

這個設想朱可夫是贊同的,假如來的真是隆美爾那10萬人和1000輛坦克,他覺得需要集中至少一個方面軍才能予以圍殲,而圍殲這部分德軍比圍殲其他戰場的德軍有利的一點是,他們的補給必須要通過漫長的里海一線,一旦有效掐斷,光靠德軍空中力量根本無法支持,而失去后勤補給的德軍重裝備部隊很快就會不堪一擊——這是兩人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反向”方案。

與“反向”方案相對的是“正向”方案,這其實是當初很不成功的天王星行動延續:讓德軍重兵集團把攻擊力量消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用人命、街壘工事、城市巷戰逐步削弱德軍進攻力量,支撐到秋季泥濘期到來,然后投入大量預備隊進行反擊,與反向方案相比,正向方案的力度要大得多,可能要考慮圍殲德軍3050萬部隊,即34個集團軍,紅軍為此需動用的兵力可能要超過200萬,不但要調集斯大林格勒戰區的全部機動力量,還必須抽調莫斯科戰區的全部機動兵力,甚至更關鍵時候,連遠東軍區的主力也要抽過來。

相比較而言,正向方案更中規中矩,整體也在莫斯科保衛戰里演練過一遍,而且朱可夫相信,即便德軍猜測到正向方案也不可能放棄進攻——斯大林格勒是如此重要與顯著,他不認為軸心會害怕損失而予以放棄。雙方比拼的就是速度,到底是德軍先攻克斯大林格勒還是紅軍重兵集團先包圍德軍進攻部隊。

在他的設想里,正向方案涉及的場面會非常宏大,除了后期需要200萬部隊進行圍殲外,前期他至少也要準備150200萬部隊進行防御,考慮到陸續損失與增補,整個戰役流程需要400萬以上紅軍才能應付,完全是打一場決戰的態勢,而且是弱勢情況下的戰略決戰。

擔任過基輔軍區司令員的朱可夫和大部分人想法不同,他不認為德軍會通過進攻莫斯科而最終打一場總決戰,理由很簡單,德軍在南線戰區比中央戰區更有優勢:這里地域廣袤、地勢平坦,有利于德軍裝甲力量發揮最大效能;在德軍完全控制黑海后,軸心可通過海路、鐵路兩條通道維持補給,遠比中央戰區方便;在氣候上,南線比中央熱得早、冷得晚,而且極端低溫更少,這都是有利于大兵團作戰和補給的要素;在南線戰區作戰還能得到羅馬尼亞、烏克蘭、高加索民族主義者、伊朗、土耳其等配合與協助,這同樣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

如果他是曼施坦因,他更愿意在南線打一次總決戰,而不是去啃莫斯科這根硬骨頭。

至于決戰這件事,他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甚至還有些期待。倒不是他認為自己有必勝的把握,他在心里反復盤算過很多次,現在進行蘇德戰略決戰,紅軍的勝率不會超過20,但他認為現在這種不痛不癢的維持局面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拖下去會是整個俄羅斯民族的毀滅。

深處中樞的他遠比一般人能看到更多東西:蘇聯糧食產量掉到了戰前三分之一,石油產量只有40,其他工業能力綜合計算起來,大約也只有三分之一出頭,如果任由德軍高交換比的戰術再推進下去,他認為最終的下場只能是窒息。

他雖然看不到后方民政部分的報告,當他知道情況非常不好,那些新開墾的荒地到秋季前都無法提供糧食,現在后方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已拒絕進食,要把糧食留給家中的年輕人,新生嬰兒夭折率據說超過了四分之一——主要就是饑餓導致的營養不良,工廠里充斥著12歲左右的童工,甚至有些只有10歲出頭——這年紀本應該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征集純粹女兵師的行為他也是堅決反對的,但抵擋不住已走火入魔的斯大林同志,最后只能違心地表示同意!

為了糧食,斯大林同志不但出動布瓊尼去中國搶糧、搶牲畜,還與日本進行了交易,即便這樣,弄到的糧食也是杯水車薪,而且將名聲搞得很臭!朱可夫清楚地明白,這些不擇手段弄來的糧食是絕不會留給后方平民的,他們只有一個用途——軍糧!

德國有關高交換比戰術的說法現在已不再是推測或虛幻,情報系統傳遞過來的消息顯示,敵人已將這種想法灌輸到每個軍官腦袋里,并得到了堅決執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