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推薦:
800公斤炸藥的高爆彈頭、4馬赫的末端速度、無法攔截甚至無法跟蹤的無敵狀態,構成了4月3日那恐怖的倫敦之夜。
經過連續幾年封鎖,大不列顛已在田間地頭、道路兩側、甚至公共場所與綠化帶等任何能種植農作物的地方都種下了可供食用的東西,糧食自給率逐年提高,基本上能滿足國內80以上的需要,除肉禽蛋奶類產品一直很罕見外,要餓肚子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加倫敦是政府重點保障供應的城市,因此一日三頓還算正常。德軍發射v2導彈時正好是倫敦居民們共進晚餐的時刻,由于bbc安撫人心的廣播誤導,除膽子最小的家庭外,大多數倫敦人民沒相信德國廣播的宣傳,反而認為德方夸大其詞,對即將面臨的災難視若無睹,直到舉家葬身火海……
500枚v2導彈給倫敦造成的破壞很大,特別是民用建筑只要挨上一發就是轟然倒塌的局面,由于是概率覆蓋武器再加精度有限,除一片片變成瓦礫的居民區,倫敦好幾處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也在劫難逃,包括著名的大本鐘、泰晤士河倫敦塔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乃至白金漢宮都遭到了攻擊,好在命中的導彈也就是12枚,再加上這些建筑物本身還算比較堅固,因此沒有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最令人膽戰心驚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有導彈落下來。召開內閣緊急會議討論對策時就有一發v2導彈在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附近爆炸,巨大的爆炸聲和震動造成的沖擊讓地下室里搖搖晃晃,似乎隨時可能垮塌,所有人都嚇得魂不附體,丘吉爾本人臉色蒼白、神情沮喪,那只一貫夾著雪茄的手都忍不住在哆嗦。
噴氣轟炸機什么的雖然應付起來很麻煩,但英政高層對此并非一無所知,英國自己也在基于流星噴氣機的研究基礎開發噴氣轟炸機,大約過個一年半載說不定也有產品問世,但對v2導彈這種超常規武器眾人就只剩下駭然。
“問過我們的科學家了么?這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
“是一種遠程火箭……飛出大氣層再飛回來的火箭。”布魯克元帥用手比劃了一個拋物線,“大致上飛行軌跡就是這樣。”
一聽飛出大氣層再飛回來,眾人稍微有點平復的臉色“刷”地又變成慘白,他們可從未聽說有什么東西能飛出大氣層再飛回來的……
“我們能造么?”丘吉爾強忍住震驚詢問道。
“不能。”布魯克元帥臉上滿是沮喪,“我們的科學家倒是研究過火箭,但只是科研探索,算是大氣物理的一部分,但未將其當成武器來設計。目前我們基于防空需要研制了一些火箭,具體技術水平差異我說不清楚,但科學家們表示我們在該領域與德國的差距大約是510年。”
眾人一片無語,510年的技術水平差異在和平時期看似差距還不算太大,在戰爭中就是天翻地覆的劇變5年前德國人第一次發動不列顛之戰時,用的是當初還算新銳的bf109\110戰斗機和ju88轟炸機,現在用什么?連噴氣機都上場了!
“那要增加預算、加緊研究、重點保障資源需求,德國人有的我們也要有!”丘吉爾想了想又補充道,“讓人注意搜尋下,看看有沒有沒爆炸的火箭,我們想辦法仿制一些。”
艾登忍不住埋怨道:“首相,這是以后的事了,當務之急是討論怎樣才能渡過難關!”
實際上德方也防著英國人這一點,v2導彈除了觸碰引信外還加裝了定時爆炸引信,防止完整的實物落在英美手里。
丘吉爾瞪了他一眼,差點把“我能怎么樣?我也很絕望啊……”這樣的話說出來,不過硬生生忍住了,強作鎮靜道,“我猜測這種先進武器德國人也沒多少,而且制造起來應該很不容易,否則希特勒老早就鋪天蓋地地打過來而不是光用來襲擊倫敦。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防止德軍登陸,海軍怎么樣?”
龐德還沒開口,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便訴苦道:“本土艦隊目前只有一些輕型軍艦,頂多只能反潛,無力阻止德軍艦隊,幾艘主力艦還未最后完工也不能使用,必須讓大艦隊回來……”
龐德緊接著開口道:“我已拍了電報給迪爾元帥,請他通過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機制請求大西洋艦隊主力救援我們,另外,我給坎寧安上將拍了密電,萬一美國人見死不救,讓他帶著皇家海軍斷然行事。”
“斷然行事”是什么內涵丘吉爾當然懂得,實際上坎寧安“英人英艦”政策一實施,內閣就全知道了,而且一片叫好,認為坎寧安履行了“一個高貴的皇家海軍將領的光榮職責”。丘吉爾本還顧慮會破壞英美關系想換人,但內閣沒人贊同,就連龐德和弗雷澤也不支持,最后只能悻悻然做罷。
除了個人好惡外,大家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也決定了想法不同:丘吉爾身為抵抗派政治家,認為沒有美國的支持,就憑皇家海軍這點家底無論如何也堅持不下去,認為不能讓坎寧安成為英美合作的阻礙;而艾登和艾德禮作為曖昧派政治家,認為如果英德妥協,皇家海軍在海上、船塢里的那些貨色保留下來賣給德國人是能賣個好價錢的法國人不就把自己的艦隊賣了不錯的價碼?至少比白白交給美國人強得多!
坎寧安的舉動甚至連里賓特洛甫都知道了,他在談判中表達了對坎寧安和皇家海軍的“敬意”,認為這是大英帝國獨立精神的象征,不是丘吉爾這種“美國走狗”可比的。由于這幾個月形勢發展再加上紐芬蘭、佛得角戰役的不利結果,英國內部的中立派(曖昧派)的天平再次向以愛德華八世為代表的妥協派傾斜,英德雙方的條件和立場更加接近,原來橫亙在英德和平談判間的很多問題也解決了。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問題。當初愛德華八世提出要為大英帝國保留印度,后由于日本進攻,該條件一度修改為保留北印度,但德國表示德國對此不持立場,假如英印軍能保住北印度,德國不會阻撓。但隨著日本印度派遣軍的節節推進,蒙巴頓連吃敗仗,別說北印度,今后在印度能有個立身之地都是奢望。總算斯利姆抓住日軍貪功冒進的機會在加爾各答打了個不大不小的防守反擊戰,但這種勝利只是曇花一現,當山下奉文重新調整部署,命令部隊穩妥推進時,加爾各答的失守便不可避免。
到3月下旬,英印軍連孟加拉邦的吉大港也丟了,東部海岸線全部落入日軍之手,印度派遣軍和緬甸方面軍在地理上連成一片,而石原莞爾給山下奉文的6個師團援兵抵達后,在印度派遣軍兵力已高達13個師團又6個獨立戰車旅團(含緬甸軍),另外還有5個飛行師團。印度派遣軍的總兵力規模已逼近中國派遣軍,而機械化程度、裝備水平遠遠勝過之,在日本陸軍五大重兵集團中排行第二(第一關東軍、第四南方軍、第五朝鮮軍)。
而單從裝備水平來說,如果不是關東軍在3月份買了價值5個多億的德國裝備,印度派遣軍的裝備水平是可以排第一的。
在印度的英印軍總數已下降到不足12萬人,甚至連盟友都開始動搖:駐扎在印度的美國陸航由于長期得不到后續補充,飛機越打越少,應付起來越來越吃力現在他們的對手已換成了大量的fw190和bf109\219;而為了應對國內復雜的政治局勢,國民黨借口維持西南防線,將當初派遣在印度的駐印軍一萬多人抽回國打內戰,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但因現在國黨拿不到實質性的物資補給,所以史迪威說話等于放屁,重慶根本不理他,蒙巴頓對此也無能為力。
最尷尬的屬延安方面,本來要應美國要求向印度派兵2萬,但由于印度航路被日本封鎖,美國武器裝備送不上來,即便從南非和澳洲偷偷摸摸送上來的一點物資裝備也要優先補充英印軍方面,所以根本不可能再為部隊提供軍火,再加英國方面也不信任土八路的戰斗力,最終婉言謝絕了這一派兵。而在國共大規模摩擦、內戰發起后,方面實際上也抽不出2萬兵力再去印度,于是在美方的協調下,印度戰區最后接受了200多名延安軍事人士充當觀察員美國人的面子還是要給。
延安派出的軍事代表團有大量具備較高文化基礎的部隊中級干部充當,另外還挑選了政治上可靠的50多名京、津、滬大學畢業生充當翻譯和文職,并挑選了陳賡擔任團長,一來他有黃埔軍校畢業資格,算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二來搞過秘密戰線斗爭,人頭熟悉,與國黨在場面交涉也能維持住;三來陳賡個性比較幽默灑脫,容易與人相處。
英國人再怎么看不起土八路,到現在這個危急時刻也只有延安表態愿意支持英方,所以從蒙巴頓以降,對這支軍事代表團還是給予了應有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