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274章消息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北雄 | 河邊草   作者:河邊草  書名:北雄  更新時間:2021-09-27
 
阿史那多聞起兵的消息還沒有傳到會盟之地,阿史那求羅派來的人先就到了。

頡利汗阿史那求羅留守突厥王庭,在阿史那楊環離開之后不久,便平定了一次叛亂。

阿史那多聞次子阿史那葉尼聯合了兩位哥利達官,還有一位蘇尼闕,密謀反叛……嗯,這是阿史那求羅的說法。

其實是他們接到了阿史那多聞的示警,想要帶領一部分阿克南部的部落向東遷移,并沒有什么占據王庭,殺死可汗親信,進攻其他王庭部族的意思。

只是他們的行為和反叛并沒有什么不同,私自串謀,在沒有可汗的允許之下,想要離開王庭所在。

這無疑背棄了他們向天神以及可汗許下的諾言,在突厥是不可饒恕的行為,自突厥立國以來,這樣的事情只發生過兩次,都被很快的鎮壓了下來。

這次也不例外,掌管阿克南部的大邏便阿史那思真及時得人密報,不用旁人動手,阿克南部在內部便解決了問題,將阿史那葉尼等人抓了起來,并在隨后報給了阿史那求羅。

這幾個人其實不算什么,就是阿史那多聞在王庭的黨羽還有不少,阿史那葉尼等人的作為,讓王庭有了不穩的跡象。

阿史那求羅派人來催促可汗,盡快結束會盟趕回王庭。

作為西方汗,他沒有借機進行清洗,給予阿史那多聞重重一擊,而是選擇了顧全大局,在等可汗回到王庭之后,親自處理這些事情。

“回去告訴頡利汗,他的睿智令人贊賞,我回去之前,不要有太多的血腥和殺戮,沒有誰能從我們這里奪走什么。”

阿史那楊環平靜而又簡單的讓人給阿史那求羅帶回了自己的口信,心中甚至沒有一絲的驚訝。

因為突厥人本就是這個樣子,權力歸于可汗,但總有人在旁邊窺伺,隔上幾年大家若不鬧上一鬧,就好像不舒坦一樣。

牧民們游蕩在草原上,多數只會對管理他們的土屯或者是部落首領們獻上忠誠,而貴族們坐享其成,滿腦子卻都是私欲。

大家都自稱是突厥人,可又有幾個會為突厥著想?

這看上去是北方部落聯盟帝國的痼疾,實際上則是人性的問題,南邊的中原王朝同樣受此困擾,并無法杜絕。

中原王朝比北邊的游牧民族強的地方只在于,經過幾次統一戰爭之后,中原王朝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只要貴族精英們別犯糊涂,能給多數人一口飽飯吃,大家就能相安無事。

在漸漸有了中央集權跡象之后,地方官員們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約束,不再有人能像突厥的部落首領,或者是土屯,小可汗之類的擁有那么大的權力,能夠輕易的掀起叛亂。

換句直白的話來說,那就是中原王朝的朝廷的統治更加強而有力,即便是普通百姓,也知道奉公守法,不像突厥牧民那樣懵懂無知。

當然了,草原的牧民整日就是吃肉,放牧,喝酒,打婆娘,中原百姓大多過的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其實大家都活在一個世界里,只不過是生活方式不同罷了。

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老話說的真好,不論南北東西都是一個德性。

阿史那楊環在突厥多年,對此再清楚不過,所以她不以為意,只是在想著,看來阿史那多聞真的快要按捺不住了。

想要學達頭嗎?達頭最后可是死在了吐谷渾王城,他阿史那多聞會死在哪里呢?

隔了也就是兩天,阿史那多聞起兵攻遼東的消息終于傳到了阿史那楊環的耳朵里,這和當初阿史那求羅率軍南下一樣,都屬于小可汗的戰略獨走。

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阿史那楊環已經派人屢次三番的告誡阿史那多聞,不得擅自動兵,但阿史那多聞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汗令,明目張膽的違令而行。

而且選擇了在會盟之期起兵,對于此次會盟定然產生無法預料的影響,存心極為險惡。

阿史那楊環自然是憤怒的,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心里就暗罵了一聲蠢貨,可要說她有多震驚和慌亂,那也談不上。

阿史那多聞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到王庭拜見她了,其人的野心顯而易見,會做出什么事來都不值得奇怪。

此次會盟還沒有談到遼東和西域,如果在這個上面簽下盟約,回頭阿史那多聞就率軍去攻打遼東,那才叫糟糕。

阿史那楊環立即召來了部屬,跟他們商討此事,當貴族們聽到這個消息,會盟的氣氛一下變得緊張了起來。

阿史那格布立即為附離子看管,并被帶到阿史那楊環面前,當著一眾突厥貴族的面,阿史那楊環對他進行了訊問。

李破此時正在大帳之書。

科舉大考已然完成,各處傳回長安的奏疏表明,科舉的情況不算好也不算壞,問題自然很多,可抗拒科舉,故意進行阻撓干擾的事情卻不多見。

總體來說,大唐的第一次科舉考試趨于平淡,并沒有鬧出太大的亂子來,也沒有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的精彩。

之后要做的其實很簡單,盡量完善科舉制度,將其推行下去,使之深入人心,讓人們忘了什么九品中正制,或者是察舉之制。

另外就是要抓上一批典型,總要殺上一些,讓那些不太聰明,或者是聰明過了頭的人知道下其中的厲害。

換句話說,殺雞儆猴而已,每逢大事,總會有些人逆勢而行,把自己的腦袋伸到刀下,你不砍下去的話,他們就會沾沾自喜,下次還會玩一下心跳。

歷來都是如此,屢屢不絕,跟他們也就沒必要客氣。

再有就是今年秋收已經開始了,年景還不錯,各地糧食都在增產,當然也不用太高興,底子太薄,增產上幾倍也還不如大業末年,想要跟前隋盛世對標,也不知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

傳到李破這里來的文書不多,都是關于朝廷當前大政的,傳述也趨于籠統,并不需要李破花費什么精力來進行處置。

畢竟皇帝跑到了草原上,來往一趟不容易,不是有關大事,輕易不會送到李破手中。

另外一個比較突兀的消息是扶余人的使者到達了洛陽,很快就會到長安覲見。

李破默默算了一下,五月的時候李道宗平定林邑后上書獻捷,距今兩三個月,扶余人來的倒不算慢。

扶余人朝貢中原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就是不常來,中原這邊最近也亂了些,嗯,這個最近是指的漢末以來,而非是隋末戰亂。

扶余人有一搭沒一搭的過來看看,不知道是生怕中原的這些人殺紅了眼,去跟他們為難,還是來瞧熱鬧的。

他們現在屬于是東南亞的大國,看上去并不算閉塞,不但跟中原交往,還受到了天竺的影響,據說那邊信佛的人很多,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成為了扶余的國教。

不得不說,天竺的和尚確實有兩把刷子……

而正因為佛教興盛,扶余人顯得很平和,林邑那邊一旦鬧了亂子,扶余就得抖三抖,在和林邑的爭斗中也總是處于下風。

所以李道宗在平定林邑之后,立即派人去扶余讓他們前來中原朝貢,他們聽到消息之后,馬上就派出了使者,聽話的不得了,比前隋的屬國還像屬國。

扶余人此次前來,據說帶來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李破倒是很想見識一下,可惜身在云內,也不知回長安的時候這些人還在不在了。

這是了解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好機會,李破給妻子回書,讓她留扶余使者一些日子,等他回去相見。

扶余無疑是他大戰略中的一部分,而且如此的“善良”,和他們的后人表現的不太一樣,可這正合李破心意,不像北邊這些人,無論是東西突厥,還是高句麗,吐蕃,一個個都是齜牙咧嘴,惡形惡狀的,要都像扶余人一樣,那該多好?

嗯,他想的挺美,他也不想想,也許在扶余人眼中,大唐也是如此,不然人家憑什么過來討好于你?

晚間,李破用過晚飯,和之前一樣,把臣子們都召過來,聽聽今天商討出來的結果和談判的進程。

他們不會在草原上停留太久了,和阿史那楊環定下的日期是八月初,最多最多也就是到八月初,差不多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兩國需要商討的東西還有很多,時間確實緊了些。

想要商討出諸般結果,并錄于文字,裴世清等人都覺得不太可能于短時間內完成。

突厥人不但很強硬,而且他們的聲音亂七八糟的,自己人都不能有個統一的意見,那還能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結果?

會盟很可能會無疾而終,這是裴世清等人心中的預測,再來一次會盟?瞧現在兩位君王相處的如此融洽來看,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晚飯過后,眾人散去,李春又歡快的去照料她的馬兒了,這時羅士信和阿史那容真一同到來。

“哥哥,突厥人那邊好像不太對勁……”8)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