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810章弟子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北雄 | 河邊草   作者:河邊草  書名:北雄  更新時間:2022-11-16
 
接著李破又把何稠那些弟子們召集起來問了問,可能得何稠真傳的人是一個也沒有,修建馳道這樣的大事,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沒做過,提不出什么有建設性的意見來。

培養工程類人才,李破也做出了努力,去年的時候,各個書院就都開設了工程類科目,只是想要有效果,卻還是任重而道遠。

而且這一類的人才不但要有好的老師來教,最重要的還是實踐,你要是十幾二十年的沒有進行工程類建設,那么人才必定會出現斷檔。

為什么前隋會出現一些大匠?就是因為開建的工程多,不論是修路鑄橋建城,還是開鑿運河,都是歷代難得一見的大工程。

耗費民力是一回事,確實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工程類人才,宇文愷和何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初的基礎工程建設也在進行當中,可規模上卻無法跟前隋相比,而且隋末戰亂,天下死傷狼藉,一些工藝也就此失傳。

所以想要把這兩條路修好,其中為難之處頗多。

問到蘇亶這里的時候,前面其實已經有不少人給出了意見。

而蘇亶和其他人不一樣,他不管工程技術上有什么難點,只管造價。

聽李破問起,稍一琢磨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妨先開工試一試,從萬年縣到五原城一段,應該是最容易的。

修起來看看所費幾何,順便也能瞧瞧修路官員的才能,如果順利的話,就接著修下去,不成也不用著急,過兩年國庫充盈,繼續開工也就是了。

蘇亶的想法和蕭禹差不多,走一步看一步,沒有直接勸皇帝放棄修路。

另外兩位宰相的意思也不一樣,范文進覺得這是件好事,極力贊同,他認為此舉可以極大的增強大唐對河西地區的控制力度,不管死上多少人,只要路修好了,就是惠及天下的好事。

溫彥博則認為要等上兩年更為穩妥,先把遼東戰事了結了再說。

八月間,開了幾次小朝會,意見不夠統一,說什么的都有,就是沒有極力阻攔的,李破心里便有數了。

他倒也不急,馬上就要到冬天了,有時間仔細琢磨一下。

戶部如今正在統計送回來的高句麗人的人數。

滅亡高句麗之后,大唐對高句麗人的政策十分殘酷,凡反抗者必遭屠戮,死的人是一批接著一批,務必要保證高句麗人在半島再無死灰復燃的機會。

高句麗的官員富戶,盡都抄沒家產,官員以及部落首領大部分就地斬決,妻女貶為軍妓,沒有給高句麗人留下哪怕一絲的體面。

高句麗的百姓則被成家成戶的送回大唐,和先來的倭人一道成為大唐新出現的一個階層,奴戶。

大唐和高句麗的仇恨,到此算是結清了。

按照戶部的估算,今年大唐的奴戶數量應該能有十萬戶,四五十萬人左右,青壯男女能夠占到一多半。

歷朝戰俘多數都會在戰場上被消耗掉,因為朝廷不愿負擔這些人的額外開支,國內的一些工程建設,則由民役來解決。

這種政策在五胡亂華時期表現的最為明顯,胡人對漢人的壓榨是十分殘酷的,可相比于他們相互之間的廝殺,卻還是要遜色幾分。

當來到前隋時期,除了鮮卑人之外,剩下的那些胡人部屬大多都不見了蹤影,有的人會說這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實際上則不然。

匈奴,羯,羌,氐四個部族,在長期的相互征殺以及漢人的反抗當中,死的其實沒剩下幾個了。

鮮卑人留到了最后,卻也漸漸融入到了中原民族當中,這才是民族同化,到了唐初之際,自稱鮮卑的人也沒了幾個,融入的越來越是徹底。

高句麗人和倭人,百濟人來到中原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們不屬于中原歷代常見的內附部族,得不到任何的優待。

唐初的各類工程項目當中,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到最后能剩下多少,只能看天意,李破活的稍微久些,說不定這些人就會消失在歷史當中,甚至不會被提及一句。

李破這位開國君王,對于這些外族來說,是最殘暴的存在,可對于大唐百姓而言,卻比歷代君王都要仁慈。

因為唐初之際,輕徭薄賦,更是鮮見民役,大唐百姓自然是額手稱慶,都道君明臣賢,百姓之幸事也。

大唐元貞七年八月十六,東來的幾個碼頭上,戰船云集,征朝大都督李靖回師了。

先上岸的一包包的骸骨,這都是李靖命人在高句麗的山林當中收斂的當年北征將士的遺骸。

差不多有六千余具。

當年二十余萬隋軍葬送在了高句麗的山林當中,三十萬人的大軍幸存者不足三萬人,可謂是十不存一。

多年之后,大唐的日月星辰旗重歸此間,終于一戰功成,滅掉了強敵大仇,因兩國血仇無數,所以殺戮之眾不可計數,連高句麗歷代國王的墳塋都被唐軍給刨了出來,和他們的子孫一道曝尸荒野。

高句麗的大部落,在這兩年的戰爭當中,全部被連根拔起,人頭滾滾而落,只剩下些游魂野鬼四處躲藏在山林當中得以幸存。

而大唐的政策是長期性的,對藏在蓋馬大山當中的高句麗部落,持續的進行清繳,到了大唐元貞七年八月,破高句麗部落數十部,殺六萬余眾,俘獲十余萬。

到了這個時候,其實世上也就不再存在什么高句麗了,半島三國,只剩下了新羅,也就是后來亂認祖宗的那些人的祖先。

東來太守宇文士及等人早已準備好了,骸骨上岸,立即送到挖好的墓地安葬,并豎碑記之。

隔日李靖率眾祭奠亡魂,親書祭文,告知于這些當年歿于北征的將士,大仇已報,魂魄盡可安然歸去故里。

李靖在東來待了幾日,和杜伏威一樣享受了一下宇文士及的熱情款待,三年征戰,終于大功告成。

李靖一松勁,在東來還小病了一場,可把宇文士及等地方官員給嚇壞了,急忙傳書朝廷,意思是這可不關俺們的事啊,大都督好像是旅途勞累,偶感風寒,應該沒有大礙……吧?千萬不要啊。

李靖小病了一場,宇文士及被嚇的魂不附體,晝夜在臥榻之畔伺候,算是扎扎實實的當了一回孝子賢孫。

當年他老子宇文述病故的時候,估計他都沒有今天這么上心。

幾天之后,李靖痊愈,看著臉色比自己還憔悴的宇文士及就覺著有點愧疚,政治智商欠費的樣子就又來了。

他跟宇文士及說,回去京師之后,他會幫著宇文士及在皇帝面前陳情,至于結果如何,卻也不能保證。

好在還沒把話說死……

宇文士及自然是感激備至,不枉他在大都督面前“盡孝”一場,和吳王李伏威比起來,人家李靖多有人情味?

李靖啟程離開了東來,沿路的郡縣官員接待起大都督來也都是盡心盡力,李靖這些年習慣了別人的逢迎,倒也沒覺著揚眉吐氣。

只是征戰三載,乍一回來,看著沿路的農忙景象,頗有些不適應,加上在東來小病了一場,身體上也有些不適,走的就更慢了一些。

還沒出山東地界,便遇到了趕來的徐世績,王智辯兩人的迎接隊伍。

王智辯和李靖不搭界,兩人倒也認識,只是沒什么交情而已,李靖當初出京領兵的時候,在洛陽和王智辯見過幾面。

此番再見,兩人的地位差距更大了一些,王智辯表現的非常熱情,施禮之際也是下官之禮相見。

都是從龍之臣,李靖也不敢怠慢。

徐世績就不用提了,他是李靖的弟子,而且若非沾了李靖的光,他也娶不到公主,所以說見到李靖那就是見到親人了。

看著和王智辯相談甚歡的老師,徐世績心里大大松了口氣,在旁邊笑著道:“本想在洛陽迎候老師,可聽說老師在東來病了,便與王將軍商量了一下,緊趕慢趕的趕了過來。

不想卻在此處碰到了老師車駕,老師乃國之棟梁,可要珍重身體啊,怎么不在東來再將養一些時日?”

王智辯就笑,“長安那里可等了大都督半載了,陛下也是望眼欲穿,大都督急著回京,也是情有可原啊,哈哈。”

李靖親熱的拍了拍便宜弟子的肩膀,這個弟子和女婿不一樣,是喝醉了酒才稀里湖涂的收下的。

不過比起當年收下女婿時的百般不愿,他對徐世績卻很是滿意。

徐世績的家世不算什么,主要是收徐世績為弟子的時候,這人已是從龍功臣之一,在戰功上甚至比他這個老師還要強上許多。

而且學識之上,皇帝女婿是真比不得,在長安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后,當時看來確實算是他李靖占了些便宜。

這幾年在高句麗統兵,李靖又收了一位關門弟子,就是冀州蘇定方,年紀輕輕便勇勐敢戰,頗有韜略,深得李靖喜愛,于是在去年收了蘇定方為弟子……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