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七百八十二章 下山

類別: 救亡 | 爭霸 | 種田 | 大明1617 | 淡墨青衫   作者:淡墨青衫  書名:大明1617  更新時間:2016-11-14
 
喝斥住廢話太多的部下們之后,把總把眼光投入道左一側。

那邊有一個極大的木柵圍成的木城,里頭全部是用油布蓋出來的大型庫房,底部防潮,油布防雨,每個庫房里都有幾千石糧,四十來個油布搭成的庫房中有二十多萬石糧食,還有大量的軍械物資。

由于皇帝的重視,內閣和六部也十分配合,加上孫承宗對十三山難民的重視,朝廷在遼西一帶集結了大量的資源,糧食是重中之重,值得慶幸的是大明現在什么都缺,糧食還是頗有保障的。另外就是遼西也不缺錢,這幾年天啟皇帝對遼西防御十分上心,各方面的資源都是往遼西傾斜,要不然的話老孫頭本事再大,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個糧庫也是最前線的倉儲營區了,往后頭好幾個驛站附近都有類似的儲備糧倉,這是和裕升人員的建議,如果一直要等到打通道路再從寧遠一帶源源不斷的送糧過去,一邊再接老弱病殘出來,恐怕等代善帶著后金主力回來時,十三山那邊也運不進多少糧食。

把總武官和相當多的軍官,還有過千營兵駐扎在這里,主要的任務也是保護這個前進糧儲倉庫。

不過看到和裕升的輜兵們和少量的戰兵表現出來的水準后,駐守明軍的軍官們都對自己的任務產生了懷疑……真打起來,到底是誰保護誰?

“十三山的人出來了!”

數日之后,從前方傳來消息,祖大壽和宋偉等將領率著三千多騎兵,驅走了十三山西隘口外的東虜駐軍,徹底打通了道路。

消息傳來之后半天,從簡單修復的道路上就看到了和裕升馬車的蹤跡。

這種輕便的四輪大車不是用貨用的,有一些大車還有很明顯的奢華裝飾……這應該是和裕升準備賣給達官貴人和士紳們的大車,遼西這里有一些官紳世家也買了這種車,所有人都知道這些車價值不菲。

大量的馬車出現在地平線上,然后以極快的速度抵達驛站。

帶隊的是一個輜兵大隊副指揮,張春牛和明軍將領都迎了上來。

第一輛車先停,其后的百余輛大車紛紛停下。

一個滿頭白發的瘦弱老者先下了車,他看向四周時明顯有些木訥,還沒有從坐車假寐的狀態下清醒過來。

直到看到遼鎮邊軍的旗幟,這個老者才醒悟過來,回頭興奮的道:“看到官軍了,好了,這下安全了。”

和裕升的輜兵們一起撇嘴……這老東西,在十三山是和裕升的人保護,從山腳下來到上車一直也是和裕升的輜兵在護送,結果看到官兵旗幟才說安全……真他娘的不識好歹。

更多的人從車上下來,一個游擊將軍策馬向前,一群十三山的難民趕緊迎了過來。

游擊將軍道:“寧前道袁大人就在三十里開外,薊遼督師孫閣部老大人的軍前贊畫鹿大人,王大人等大人也在那里,各人不要耽擱,趕緊走。”

先下來的老者直楞楞的道:“不知道朝廷怎么安置我等,有沒有吃的,住處?”

“老狗食的要死啊。”游擊身邊的一個內丁揮手就是一鞭打過去,罵道:“叫你走就趕緊走,啰嗦什么。”

一個把總好言道:“朝廷派大軍來救汝等,又送了糧食上山,怎么汝等見了將軍就問吃食住所,還大刺刺的站著說話。”

所有的難民這才醒悟過來,各人又忙不迭的跪下。

近日連日有雨,地上頗為泥濘,幾千人跪下之后膝蓋和衣袍下擺都臟污的厲害。

游擊并不在意,瞥了眾人一眼之后,調轉馬頭離開了。

眾人慌忙嗑頭,不少人把額頭和頭發都弄臟了,象是從泥地里剛打過滾。

和裕升的人看著這一幕,眾人都沉默不語。

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當年,臉上都情不自禁露出了慶幸的神情。

輜兵副指揮對迎過來的把總道:“頭一批四千多人,交給你們負責了。我們接著去迎第二批,他們已經在慢慢往這邊走。另外,糧車也要出發了。”

把總有些為難的道:“裝運糧車,怕是人手不夠。”

“我們會想辦法解決。”輜兵副指揮很是理解的點點頭,說道:“放心好了。”

“你們總會有辦法。”把總有些敬佩和羨慕的說道。

“大家幫忙。”輜兵副指揮毫無誠意的回應。

現在所有人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和裕升這邊和大明這邊是完全的兩種做人和做事的格局。和裕升更高效,更平等,有一種獨特的氛圍,很多人身處其中的時候還不太理解,當受到外來的沖擊時,這種感覺就格外強烈起來了。

“好了,走吧!”

一隊騎兵和百余名營兵負責保護這些難民的安全,這幫人要么是風燭殘年的老人,要么就是婦人,還有不少孩童。

他們對下山原本很高興,在山上因為食物是配給制的,壯年男子一般都加入了各勢力的團練之中,男子們要訓練做戰技巧,處于糧食供給的最上層,然后才是種地的勞力,最下層的就是老人和婦孺。

在開春之后,老人和孩子負責撿山果,配合獵戶打獵,食物稍許充足很多,這也使他們有力氣走完剩下的路程。如果是去年冬天的狀態,很叫人懷疑這些人是否能走到寧遠和山海關一帶。

下山的老人和婦孺是先期,只要離開的人群多半是以家庭形式,他們家族中的男子會在最后批次離開,否則這些婦孺老人到山海關和永平一帶時,家里沒有壯勞力,就算分給荒地也沒有能力開墾,這些地方連要飯逃荒也很困難,把人救出來再餓死,朝廷臉上也難看。好在山上只要留下少數精壯固守就可以,只要時間允許,會把多數家庭的壯年男子也都放出來。

如果家中一個成年男子也沒有的家庭,那就不如留在山上了。

廣寧失陷時是一次大規模的難民潮,大量的難民涌向山海關內,一直到永平和遵化乃至京師一帶。

就象沈陽和遼陽失陷時,大量的人逃往南四衛,南四衛失陷時,更多的人涌向海邊,大量的人在逃難途中病死或餓死,也被后金追兵殺死,僥幸逃脫的要么被毛文龍收容,要么逃往朝鮮,還有相當的難民逃到了登萊一帶。

充斥在各地的遼民大量死去,死亡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婦孺,男子們也會死于各種原因,不過多半能存活下來。

如果一群婦孺和老人中有壯年男子的親人,存活的機會就大的多,反之就很可能是最早一批倒下的。

生活在后世的人很難想象,在一個正常的擁有朝廷和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國度,為什么容許自己的百姓死于戰亂和逃亡的饑荒及疾病,可大明就是這樣的國度,行政能力低下到可以忽略不計,不要說戰亂帶來的大量百姓死亡,就算是承平時節,一場瘟疫或是地震也能奪去大量百姓的生命,洪水,地震,瘟疫,大明朝廷對這些不僅是毫無辦法,也根本沒有解決這些災難的欲望。

從這一點來說,明朝掃蕩了蒙元,但并沒有解決這個落后文明入侵后帶來的侵害,行政能力來說,大明不僅比不上前宋,比起隋唐時都差的很遠。

難民們開始互相攙扶著離開,往后的路程對他們來說就十分困難和艱辛了。

最開始下車的老者突然轉回頭,對一個輜兵道:“軍爺,多謝了。”

“多謝軍爺一路的照應。”

“咱身上還有干糧,也是軍爺們的恩典。”

“聽說和山上的成爺楊爺都是一家?等咱們安頓下來,給你們的東主張大人立長生牌位。”

“在山上也受你們和裕升的照應,這才活了下來……咱沒錢沒地,也只能替張大人多抄些佛經,多念幾聲佛。”

眾人說著贊頌和感激的話語,漸漸離開。

所有的輜兵心中的不滿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們沉默的看著這些離開的百姓,心中都有一種極為慶幸的感覺。

一個時辰之后,有幾十個騎兵策馬在各處廢村和鎮子之間穿梭著。

有一些村落和鎮子已經有少量的居民出沒,他們在這里以采摘野果和打獵為生,另外就是開墾了少量的荒地。

寧遠那里有更好的地和更安全的環境,不過相比較而言,很多遼民寧愿在錦州到廣寧一帶自己墾荒。

這些人也成為幾年后明軍修復城池后入住城池的居民,他們在最艱苦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并沒有死去,也沒有成為建虜的俘虜變成奴隸。

只是在寧錦之役之后,他們徹底斷絕了希望,不再反抗,剃光頭發留了辮子,變成了順民。

劫后余生的滋味使他們變得異常謹慎小心,除了少數人外,多半人看到車隊和官兵的時候都選擇了躲避。

騎兵們四處奔走著,敲響手中的銅鑼,開始呼喊這些村民出來幫助搬運糧食。

騎兵們叫道:“搬十包糧給一升,搬百包糧給一石!”

“絕不食言,我們不是朝廷,是和裕升商行的人。”

由于十三山的事,還有和裕升在遼東廣寧等處的經營,商行的名聲要比朝廷響亮的多。最少有一點,百姓絕對會選擇相信商行,而不是朝廷。

在騎兵們不倦的努力下,天黑之前,方圓十來里的地方走出來好幾千殘留隱藏的居民。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