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詳細的計劃!”史迪威望著張弛,眼里有些震撼,因為他還是不敢相信張弛會提出這么大膽的計劃,盡管他早就知道張弛有獨道的戰略眼光。
“這個計劃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張弛回答道:“首先,需要一個團左右的兵力在日軍第十八師團后方遲滯十八師團的行動!”
“嗯!”史迪威點了點頭:“這不難做到……一個團的兵力雖說與日軍十八師團相去甚遠,但他們是與我軍正面的軍隊夾擊日軍,另一方面,他們的任務只是遲滯,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選擇在第十八師團后方炸橋破路,到時需要修路的就是日軍第十八師團,這么做很明顯會打亂其逐層防御的節驟!”
“更重要的還是……”張弛補充道:“這個團可以阻止日軍第十八師團回援仰光,使我軍穿插部隊迅速攻克仰光成為可能!”
史迪威點了點頭:“那么第二個方向呢?”
“第二個方向就是掩護部隊!”張弛回答:“應該說,這個方向的任務最為關鍵,他包括收集兩岸日軍的情報,清除伊洛瓦底江、端迪運河,甚至是仰光河兩岸的障礙,并占領重要的高地和據點,以保證我軍船只能夠順利沿江、沿河前進!”
聞言史迪威不由皺了皺眉頭,想了想就問著張弛:“曼德勒距離仰光有近六百公里,河道也許會更長,你有沒有想過這需要多少軍隊?”
史迪威的擔心當然是有道理的,而且這河道還是兩岸,要做到這一點只怕遠征軍的幾個師全堆進去都不夠。
但張弛卻回答道:“其實并不需要很多部隊……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準確的情報,比如,我們知道在伊洛瓦底江某處有日軍火炮封江,就可以在其上游放下部隊登陸并在空軍的掩護下對該處火炮展開進攻,在拔掉這些火炮后,這些部隊就可以再次登船隨船隊前沿江前進!”
王麻子點了點頭:“鬼子不會預料到我軍這么快就突破其防線,而且我們還是以空、陸兩軍同時進攻其炮兵。短時間內將其拿其不會有很大的困難!”
“至于情報方面……”張弛說:“那就需要緬甸人及欽迪特部隊的配合,有些重要的據點還需要他們事先占領或做好占領準備!”
“欽迪特部隊是英國人的部隊……”王麻子有些不放心的說道:“讓他們參與,會不會出什么問題?”
“應該不會!”史迪威回答:“這時候的英帕爾已經危在旦夕,英帕爾一丟印度就有危險。英國人雖然很討厭,但他們還是知道輕重知道怎么做對他們更有利的!”
對此張弛表示贊同,英國人講的就是利益,而這一點又決定了他們只能幫助中隊。
“第三個方向就是穿插部隊!”張弛繼續說道:“這需要集中密支那及曼德勒的大小船只,至少能運送一個師及裝備。最好還能運載坦克及彈藥。這個師的任務,就是在掩護部隊的掩護下沿著江河直插仰光!”
“船只不是問題!”史迪威回答道:“只不過……駐守仰光的日軍是第二師團,那可是整整一個師團兩萬多名日軍,而且這個師團還是日軍的甲級師團,戰斗力十分強悍,以一個師一萬余人的兵力對付日軍第二師團……兵力會不會略顯不足?”
張弛當然知道日軍第二師團不容易對付,否則日軍也不會讓他們坐鎮仰光了。
但是……
“這一仗打的就是攻其不備!”張弛回答:“日軍第二師團的戰斗力強悍沒錯,但是他們的防御方向主要是南北兩面,北面防的是我軍南下,南面防的是有可能從海上登陸的英軍。而我軍卻是由西往東插入。是在其防御空白,再加上我們還有比日本人更先進的坦克,于是很有可能在日軍還沒反應過來前就撕開他們的防線攻入仰光!”
史迪威不由再次陷入了沉默,良久,他才對張弛說道:“張……你知道如果這其中萬一哪個環節出現問題的話,將會是什么后果?”
“當然知道!”張弛回答:“穿插部隊將會陷入日軍的包圍,而且無路可逃!”
這是很明顯的,這主要是因為穿插部隊穿插的是遠在遠征軍主力五百多公里的仰光,萬一失敗也得不到任何增援,到時除了跳海外只怕沒有其它路可以走了。
“知道嗎?”想了想。史迪威就看著張弛說道:“你這個計劃,讓我看到德國佬閃電戰的影子,區別只是……德國佬的閃電戰是用坦克在公路上走,而你……卻是用船在伊洛瓦底江上走!”
張弛心下也不由暗贊了史迪威一聲。看不出這老頭還有點學問。
張弛這個計劃就是學習了德國閃電戰的戰術,閃電戰之所以能打得起來,并不是僅憑著機械化部隊迅速突破亂打一氣就可以,其最重要的其實還是情報工作及掩護工作……要知道那可是機械化部隊,高度依賴公路的機械化部隊,這些部隊在趕往目標的路上隨便哪段公路、橋梁被炸毀。或是哪個重要的據點被敵人占領,都有可能造成“閃電戰”閃不起來快不起來。
于是,德軍在發動閃電戰之前,總是要做足了情報工作,前期還要派空降兵甚至是喬裝成敵人的偵察兵去占領重要的橋梁及據點或是欺騙、迷惑敵人以保證其機械化部隊的暢通無阻。
同樣的,張弛這個計劃其實也是在情報工作及前期的鋪墊之下,以一個師的機械化部隊搭乘船只沿著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閃電戰”。
當然,能不能這樣打最終還是要看史迪威這個總指揮。
于是張弛就問著史迪威:“將軍的意思……”
“我同意這個計劃!”史迪威回答:“不過,我打算讓新一師穿插至仰光,不知道你們有什么意見?”
張弛與王麻子互望了一眼,接著就異口同聲的回答道:“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