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一九八章 備考府試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寒門狀元 | 天子   作者:天子  書名:寒門狀元  更新時間:2016-05-05
 
沈溪以十歲之齡過縣試的事,經過街坊鄰居和商會中人的傳揚,很快就傳遍汀州府城。一時間引為佳話。

先是街坊四鄰前來討喜,說上兩句祝賀的話,就在藥鋪里白吃白拿。

最初惠娘和周氏還能忍受,太平年景,又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里,施一點小恩小惠是有必要的。

最初是弄巷和街口的大嬸大媽,到后面,不管認識不認識,甚至是隔著幾條街的老太婆,打聽著方位就到了藥鋪,隨便說上兩句好話伸手就拿東西。

這些人若是等藥鋪關門了來倒也好,偏偏是在藥鋪正常營業時,好像挑準了時間,讓你沒機會說沒準備好禮物,因為藥鋪里都是藥材,這些人也不嫌棄,反正只要值錢的東西就可以了。

準備的點心、茶水人家碰都不碰,就算沒領到裝銅錢的紅包,也會跟你討上兩副藥,不管有用沒用,人家拿回去“有備無患”,話還說得特別好聽……回頭把錢送過來!

周氏怎么可能相信這種鬼話,她本來就是急脾氣,爭吵兩句在所難免,連帶影響了藥鋪生意。

“姐姐,這么下去不行啊,白天總是有人來打秋風,掌柜又不在,咱這生意怎么做?”最后連謝韻兒都急了。

街坊們來討喜,本來不大不小事情應付過去就算了。

可來的人越來越多,都覺得白撿的便宜,不拿白不拿,這些人拿不到東西還死賴著不走,非要上樓去看看“未來的小狀元”長什么模樣,周氏就算不想理會,也怕這些人打擾沈溪讀書。

本來說沈溪要在家里備考,最后周氏只能把兒子送到學塾,以免除外界干擾。

還是惠娘當機立斷,決定一次性把該發的喜錢都發出去。

三月十四這天,惠娘從外面請來廚子和幫工。在藥鋪后巷壘起灶臺,設下流水席請街坊過來吃喝,前來的人每個都能領到裝著兩文銅板的紅包。

惠娘言明,等三天的流水席完畢。以后再有人打攪藥鋪做生意,那藥鋪這邊也不會給好臉色,直接趕人出門。

這招使過之后,最初幾天還是有那些死皮賴臉的人過來說恭喜話,周氏干脆不予理會。有了之前的宴請,給街坊的禮算算是盡到了,再有不識相的也不用再顧忌情面。

這些人喜歡一來就坐下,然后便賴著不走,周氏便讓秀兒趕人。

這些人罵罵咧咧出了門,就算是不甘心,但他們純屬打聽到消息來占便宜的,連藥鋪當家人是誰都不知道,來個一次兩次自討沒趣后就不再來了。

街坊鄰居討喜的小風潮剛過,第二波人又上門了。

這波人可不是來打攪藥鋪做生意的。同樣以女人居多,同樣是大媽大嬸,可人家專挑鋪子關門后來,進來后還客客氣氣,也不討賞……人家來就是為了說一件事,要給沈溪“做媒”。

剛開始惠娘和周氏得知這些人的目的,還有點兒反應不過來。

頭年里,也曾有過這么一群三姑六婆,造訪也是為說媒,但對象卻是惠娘。

城里很多游手好閑的男人。聽說惠娘是寡婦還漂亮得體,家里有不小的產業,覺得這寡婦久曠一定想男人,他們只要派媒婆來一說。那婚事就成了,屆時他們就可以攀上高枝,偌大的產業也都歸到他們名下。

當時惠娘的態度非常強硬,來一個趕一個,后來媒婆見雞蛋沒縫,她們也就不過來瞎嗡嗡了。

但這才不到一年。人又來了,還是帶著禮數來的。

這些三姑六婆說的話,基本是一個套路:“……沈家小公子,十歲過縣試,想來二十歲就能中舉人,三十歲就能取進士點狀元,誰家姑娘不想嫁過門來享福?那某某老爺,家里良田百頃,姑娘出落得如花似玉,跟沈家小公子那叫一個般配,而且屁股大好生養……”

沈溪每次聽到后會無比郁悶。

這些媒婆來說和的對象,小的七八歲,大的十二三歲,都還是小姑娘,怎么看出來“屁股大好生養”?難不成是因為家世好吃得多,個個都是小胖妞?

這種時候,一般由惠娘出面,對這些三姑六婆解釋一番,說沈溪年歲小,忙于學業,現在考慮婚事太早了云云,但這絲毫不減媒婆上門的熱情。今天來一趟,明天還要來,今天介紹的對象是城東寧家,明天就改為介紹城北胡家,說年歲小也不頂事,都說可以先把親事定下來,算是娃娃親。

最后還是周氏有魄力,使出她的暴躁脾氣,拿著掃帚沖進后堂,喝道:“誰說我們憨娃兒沒媳婦?我們家娃兒,早就有了養媳,再不走,姑奶奶讓你們吃掃帚灰……”

周氏挺著個大肚子,再把她潑辣的性子表露出來,頓時把三姑六婆嚇得全都不敢登門了,再碰到大戶人家想請人說媒,她們便把沈溪有個潑辣娘的事說出來,那些大戶人家一聽就犯嘀咕,他們可不想自家女兒將來嫁過來受氣。

這股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惠娘和周氏終于松了口氣,這下終于沒人來煩了,但以后沈溪出門,每次都有街坊鄰里指指點點,說他命不好,文曲星投胎到了掃把星的家里。

那些媒婆斷了財路,更是在背后使勁編排周氏,話說得要多難聽就有多難聽。

很快到了三月下旬,府試考期日益臨近,各縣過來的考生慢慢變多。

明朝童生試的三大門檻中,縣試在各縣舉行,事前會規定好錄取人數,通常是小縣五十,大縣一百;院試則涉及到國家錄取生員的數量,早已形成定例。

與一頭一尾的縣試和院試不同,府試的錄取人數卻不確定,這與每年考生多寡有關,而錄取幾率,差不多有十分之一。按照往年的慣例,今年汀州府的府試有千人參加,取個整數,錄八十人或者一百人都有可能。

隨即知府衙門公布考期,時間定在四月十九。

跟縣試一樣。府試也分多場考試,但只要第一場順利通過,就可以掛上“童生”的名號參加院試、考試,正正經經考秀才。童生沒通過院試前。縣試和府試均不用再考,考上秀才后則需要參加三年兩次的復查考試,就是往年沈明文參加的歲考。

中了秀才,無論考得再好,進入府學或者縣學后最初也只是個附生。想增補為有名額限制的廩生和增生,就需要在歲考中發揮才能。

秀才有考鄉試的機會,但并非只有秀才可以參加鄉試。從景泰年間開始,那些考秀才屢試不第之人,可以通過納粟入監的方式,獲取監生身份,便可參加鄉試,但所費銀錢太巨,并非一般人家能承擔得起。

隨著考期確定,府衙這邊的報名工作隨即展開。

跟縣試的報名基本相同。仍舊需要親供、具結、互結這些基本流程,唯一不同的是所尋找具保的廩生,從一名變成兩名,但無須從戶籍所在地找尋,可以在府城就近尋找,這也給沈溪的報名帶來一定的便利。

惠娘是商會會長,人脈廣路子寬,要找兩個廩生具保非常容易。

這段時間,沈溪緊張備考,馮話齊給他安排的任務就是背題。

因為府試考核的內容與縣試并無太大區別。只是應考考生的學問普遍要比縣試考生高出一籌,不會出現許多類似縣試中試圖渾水摸魚的泛泛之輩,想從這一千人中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臨陣擦槍,不亮也光。馮話齊認為短時間內無法提升沈溪的八股文水平,唯一能增加通過幾率的,就是多背現成的“程文”。就好像當初蘇云鐘教給沈永卓那些學生考縣試的辦法一樣,在四書五經中分成仁義道德等類型押題,各類題都背上幾篇優秀范文,考試的時候只要是同類型就可以引為己用。

能押中題那自然最好。不能押中也能學習一下,總歸對應試有好處。

并不是馮話齊不想好好教,實在是到了府試和院試這個份兒上,他能幫忙的地方已經很少,他自己本身也不過就是個秀才。

沈溪其實知道這種死記硬背作用不大,好在前世他深諳八股文的寫法,擔任鷺島大學教授期間曾與編撰過《八股文編匯》的龔大師長期書信交流,明清諸八股文大家之文,以及歷科程墨、各省宗師考卷,差不多看過六千余篇,他自己作出來的八股文章理真法老,花團錦繡,曾深得龔大師稱贊,這才是他參加科舉考試的底氣之所在。

沈溪備考沈明鈞夫婦和惠娘都幫不上忙,雖然他們沒奢求沈溪這一次府試會過,但既然考了,總歸要有個盼頭。

惠娘思來想去,既然馮話齊那邊沒有什么好辦法,她就要發揮一下身為商會會長的優勢,準備去為沈溪請個“舉人老爺”回來,單獨輔導沈溪功課。

沈溪知道后卻趕緊阻止惠娘這種“燒錢”行為。

這年頭只要考中舉人,社會地位突飛猛起,因為舉人見了知府這樣級別的官員都不用下跪行禮,也就是說,在官方所定的品階中,只要中了舉人,那就跟正五品的官差不多。

當然說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是舉人跟知府劃等號,汀州府少說有幾十個知府。

這些舉人都是眼高于頂的一類人,這些人要么在閉門苦讀準備考會試,要么在等著哪個地方官員出現缺額赴任,成天做著當官的美夢。

別說請個舉人回來要多少銀子,就算能花得起那銀子,這些人也不會好好教。

他們根本就不把自己當成是凡人,怎會紆尊降貴教小孩子讀書,那不跟市井的“窮秀才”一個檔次了?

明朝中葉,學塾教育還沒有形成定例,這時候的八股文也處在探索和發展階段,遠沒有達到巔峰,塾師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導學生,所以水平參差不齊。一直要到清康乾年間,學塾才會把哪個階段學什么規劃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這在《儒林外史》和《紅樓夢》中都有具體體現。

從這樣的學塾教導出來的學生,都成了應試機器。(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