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繼續,故事繼續,那些年繼續……
大學發榜,沈佳宜嚴重失常,沈佳宜打電話給柯景騰尋求幫助。
在沈佳宜的哭泣聲中,第一次與柯景騰有了身體接觸,雖然只是柯景騰簡單地輕撫沈佳宜的背,但看過劇本的觀眾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整個純情電影中,這個場面是除了結尾處柯景騰幻想和新娘接吻場面外男女主角最親近的場面之一了。
在離鄉背井前夕,柯景騰的禮物,知道了他對自己的心意。
然后大學里面排隊打電話,一直追求著。
圣誕節和沈佳宜約會時無法鼓起勇氣告白的柯景騰,在之后舉辦了一場自由格斗賽,兩人因而大吵一架。大雨中,柯景騰痛苦地放棄追求沈佳宜,朋友關系也轉淡。
那一場大雨下著……
你一言我一語,加之沈佳宜的眼淚,柯景騰的固執倔強,將兩個人的感情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幼稚!”
“對啦!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這種努力用功讀書的女生!”
“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這么久!”
“大笨蛋!你什么都不懂!”
“我就是笨蛋啦!大笨蛋才能追你這麼久!我就是什么都不懂啦!“
看著熒幕上的沈佳宜和柯景騰,那一場大雨像是下在所有現場觀眾心上,觀眾都在為沈佳宜和柯景騰的感情而感到揪心,甚至已經隱隱有女性觀眾開始哭了起來。
她們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柯景騰很喜歡沈佳宜,沈佳宜其實也喜歡柯景騰,只是看過劇本早就知道,柯景騰最后還是錯過了沈佳宜,兩人并沒有在一起。
這樣的遺憾讓所有人心里都悵然若失,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
就像網上之前劇透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句經典臺詞: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沒一個男孩招架得住。經歷過你對我的喜歡,我就會覺得別人對我的喜歡,沒法和你相比。
伴隨著,柯景騰那一句“我失戀了,我失去了沈佳宜。我的青春,什么都不剩了……”,故事到了尾聲。
看著一場突來的地震,柯景騰不停地跑著,想要打給沈佳宜,十分擔心沈佳宜,而那個時候沈佳宜已經牽著另外一個男生的手。
到這里也算是結束,也許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里,沈佳宜和柯景騰是在一起的。
當柯景騰考上研究所后開始寫作,立志成為一個小說家,其余好友也有各自的發展。某天柯景騰接到了來自沈佳宜宣布婚訊的電話,也因此再度將久違的大家給聚在一起。
一群好友似乎還在追憶那段時光,想著搶婚,說說笑笑。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要真心祝福他們永遠幸福快樂,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
“像我們這種背后放箭的,才是真愛。”
柯景騰打算伸腿絆倒新郎!
然而,當沈佳宜挽著白熠的肩膀,在紅地毯上走過,笑意盈盈,甜蜜滿足時,似乎所有都變了,就像柯景騰畫外音說的: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
坐在白熠身邊的曲依然看著最后的婚禮畫面,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握緊了白熠的手,最后看見白熠客串出演的新郎被柯景騰猛地撲上去強吻,那一瞬間,她也被那份感情所打動了。
她是幸運的,她并沒有錯過自己的柯景騰。
曲依然這么想著,忍不住靠在白熠肩膀上,輕聲說了一句,”謝謝你。“
白熠并沒有聽清曲依然這一句話,不過當曲依然靠在他肩膀上的時候,眼睛里也蕩漾著幸福的笑意,看著自己被崔寧出演的柯景騰強吻,然后忍不住笑了。
整個觀影廳里面,都被這一幕畫面所打動。
即便很多觀眾都已經事先看過劇本,知道故事的結局,但是當真正看見柯景騰和沈佳宜親吻的畫面交相出現的時候,滿身心都是感動,那股內心壓抑著的想法有種想要沖出來的氣勢,讓所有人內心都無法平靜。
熒幕上相擁深吻的那一對男女,那么熟悉。
故事,畫面,回憶,交相出現,過去現在串連在一起,如同美麗的音符,每一個畫面都讓人沉醉,無論歡樂,或是悲傷。
無論晴天,還是下雨。
在那個已經過去的青春歲月里面,柯景騰好像永遠都不會成熟,他以為打架最能夠展現男性魅力,最能夠博得女孩的喜愛,沈佳宜討厭他這種自以為是的幼稚,但又很難否認沈佳宜喜歡的正是這份無所畏懼的幼稚。
所以,婚禮上,沈佳宜對柯景騰的幼稚說:一定要。
柯景騰和沈佳宜沒有像俗套的偶像劇,狗血的青春電影般走到一起,他也沒有以伸腳絆新郎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愛。
僅僅是一句,新婚快樂,我的青春。
那些年,不同的故事,一樣的青春。
電影結束,現場的掌聲并不算熱烈,只是零星的一些掌聲。
掌聲里面,更多的是帶著一股無法言明的悲傷,甚至是壓抑的抽泣聲。哪怕劇本早已經泄露,這個故事已經爛熟,但是那最后十分鐘,眼淚像爆水管一樣飆出來,周圍響起了擤鼻涕的聲音。
或是為沈佳宜和柯景騰無疾而終的愛情而落淚,又或是為自己的青春而感傷。
沒有太多的掌聲的觀影之后,陷入了一股沉默,沉默著回憶。
過了許久之后,觀眾才漸漸意識到這是電影的首映禮,然后真正送上了熱烈的掌聲,發自內心,都在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鼓掌歡呼,為自己已經消失的青春而鼓掌。
一眾主創人員看著臺下觀眾如此喜歡這部電影,一直不絕的掌聲讓他們十分歡喜。
白熠沒有上臺,握著曲依然的手,親吻了一下曲依然的額頭,笑著輕聲說了一聲,“新婚快樂!”
(啟蒙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