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教的幾位道長欣喜若狂,群雄彼此對望。遠處的那些姑娘們卻是心都要碎了,她們的寧公子真的要去當道士了。
其實這個世界的道士也是可以取妻的,但是對于許多對道教了解不深的人來說,所謂道士,就是那些整日里躲在山上,煉丹煉符,妄圖長生,來去縹緲的避世之人,寧公子可是狀元郎啊,如果不是傷心欲絕,心若死灰,怎可能走到這種地步?
群雄之中,不少人對這少年,也不由得一陣嘆息,原本是中狀元、點翰林、前程似錦、出將入相的棟梁之才,卻為了一個死去的女人,做到這種程度,這少年也的確是個癡情種。
情義二字,一向最為江湖中人所看重,此刻對這位為情而傷的寧翰林,許多人心底也不由得真正開始敬重起來。
既然這位寧翰林已經說得這么明白,按照江湖上的說法,其實就是“劃出了道”,張據池便請眾人入座觀禮。
因為來的人實在太多,上山的江湖豪杰、原本就被邀請而來的各個道教宗門、趕來看她們的夢中情人寧翰林的千金小姐們,七七八八加在一起,位置實在是不夠坐,也就只好將就一下,在正殿外頭的草地擺上蒲團、竹席等物。
好在那些千金小姐,只要能夠看到她們的寧公子就滿足,而其他更多的,原本就是江湖中人,莫說還有蒲團、竹席,哪怕是就這般隨便找塊草地,也能夠滿不在乎的坐下。
當下,即位典禮正式開始,作為道門正宗,名門大派,自然是免不了有許多繁瑣的禮儀,尤其是道教的各種齋直、典禮,在某種程度上,也并不比儒家簡單多少,看得群雄昏昏欲睡。好不容易撐過后,終于,司禮官請出了朝廷下發的鐵券丹書,張韶當著眾人的面,對著丹書下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以“求長生”為目的的道教,自然也不例外,更何況這世間也從未出現過真正的長生,道教也不過是世俗的一部分,脫不出王法的管束。
最早的老祖天師,他的天師之名是實打實、憑他自己的名頭掙出來的,就像是楚霸王的“霸王”之名,根本不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承認。
但是在大周王朝,從第六代天師起,所有的天師,理論上都是由天子“封賜”。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表示整個道教服從王法的管束,也表示朝廷對道教的承認。從龍虎山的角度來說,這保證了龍虎山被朝廷承認的“道門正宗”的地位,天師只會有一位,而且也只會出在龍虎山,其他所有道門都不能自稱天師,否則就是逾越,龍虎山在道門中的最高地位,由此而定。
而對于朝廷來說,一方面,確定了天下道士對天子的臣屬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各類奸邪利用道教反抗朝廷,畢竟道家與儒家相比,同樣是歷史悠久,而且早期的道教,扎根于民間,擁有不少“不良記錄”。
拜領天子發下的丹書,雖然只是禮儀的一部分,這丹書始終放在龍虎山中,而天師人選,也都是有龍虎山自己決定,象征意義居多,但是它卻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司禮官請出天子丹書,張韶率龍虎山眾道士下拜,正要跪接丹書,就是在這個時候,一聲大喝憑空響起:“且慢!”
這一聲喝,猶如雷霆,直震得人耳鼓發麻。張韶、張據池更是臉色一變……還是來了!
群雄也下意識的往山門看去,一些人已經猜到了來者是誰,而縱然沒有猜到的,單是憑著這幾乎響徹了整個圭峰的大喝,就已經知道,來人至少有宗師級的實力。
蕭章、陳天涯、吳愚得彼此對望,都已想到,這位張家旁系的少天師,想要即天師之位,恐怕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在眾人的注目之中,只見一名身形魁梧的道者,率眾登上山來,這名道者,面目陰沉,一臉橫肉,頗有一些兇相。他身后的那些道士,一個個的,也都持槍帶棍,且一看就知道不是越嶺人士。
一看到此人到來,龍虎山眾道士立時擺下陣來,怒目而視。這男子卻是冷笑道:“龍虎山天師寶座,一向是傳予張家嫡系,這小子何德何能,竟敢即天師之位?”
卻原來,此人喚作張屠圭,若真按血統算來,其實乃是正一教第十四代天師之嫡孫。
第十四代龍虎山天師,喚作張匡正,張匡正有兩個兒子,一個喚作張霹,一個喚作張霆,其中張霹為長子、張霆為次子。
如果按照正常的傳承,自然是應該由張霹繼承天師之位,而在張匡正生前,對他這個長子也頗為看重,總說他這長子,必定能夠振興龍虎山,讓龍虎山正一教重振當年雄風。
原本,大家都以為,張霹成為第十五代龍虎山天師,乃是必然之事,誰知道某一天,年老的張匡正忽然急召龍虎山眾位真人,以張霹“心術不正、將來必為龍虎山之禍”為由,將張霹趕出龍虎山,立二子張霆為下一代天師。此事出人意料,畢竟,立幼不立長,不管于國、于教、于家,都不是一件說得通的事,眾位真人苦苦相勸,尤其是,單單一個“心術不正”,這理由也實在太過含糊,近乎于無中生有。
眾真人希望,至少也要給個說得過去、讓天下人信服的理由,老天師卻在大雨中,指著張霹,手指發抖,顫聲嘶啞:“你們問他,你們問他!”在他的吼聲中,張霹卻也是二話不說,跪在雨中一磕頭,咬牙起身就走。
眼看著他們父子的反應,眾人心知,必定是發生了什么大事,才會變得如此。畢竟,如果說老天師是因為溺愛幼子而趕走長子,以往老天師卻也并未表現出對幼子更多的寵愛,反而總夸長子天分過人,說幼子資質平庸,而張霹當時的反應,也分明就是心中有愧。
事后,每當有人稍稍提及張霹,老天師便是又氣又怒,說不出話來,然后化作無聲的長嘆,而在其后的風燭殘年中,也都未提起他趕走張霹的原因。雖然如此,眾人卻也大致上猜到,那必定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丑事,一旦真的通告天下,已被趕出龍虎山的張霹,聲名敗壞,在江湖上將再無立足之地。
對于自己的這個長子,老天師終究還是無法做得太絕,留下了那一點情面……繼而也留下了莫大的后患。
在趕走長子之后,第十五代天師張匡正并沒有活上多久,在某一天夜里,吐血而亡,張霆繼任為第十六代天師,他雖資質平庸,但靠著龍虎山秘藏的《九鼎丹經》,也還是修到了天師之位。然而,僅僅在數年之后,在江湖上消失許久的張霹竟再次出現,雖然沒有得到《九鼎丹經》,但他竟也同樣修到宗師,而且功力只會比他弟弟更高、更強。
那個時候,遠在巴蜀的張霹通告天下,說他之所以會被父親趕出龍虎山,是因為父親溺愛他的弟弟,而他并未犯下任何的錯,天師之位本該是他所有。龍虎山上的張霆和眾位真人,當然知道這不是實情,張霹不過是仗著老天師已死,無人知道他所犯過錯,方才信口雌黃。
然而老天師到底因何事趕走張霹,卻連張霆這個做弟弟的也不知曉,雖知兄長顛倒黑白,卻無法分說。在龍虎山一方始終無法回應的情況下,江湖上的輿論,自是全都在張霹一邊,而張霹更是借此機會,在巴蜀創建了西天師教,因為未得到朝廷敕封,不能稱作天師,他便自稱“太真人”,并自始至終,說天師之位,原本為他所有。
而這西天師教,在張霹的帶領下,卻也勢頭兇猛,當然,這也有朝廷故意縱容,以分裂道門的部分原因。此外,張霹之所以選擇巴蜀作為西天師教的根基,實際上也是有歷史緣由的,這個容后再說。
總之,在朝廷的刻意扶持之下,正一教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了南、西兩派,雖然龍虎山在江湖人心目中依舊是正統,而“天師”的稱號,也依舊留在龍虎山,但天分超絕的張霹,已經在事實上撕裂了道門,影響了龍虎山道門正宗的地位。
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張霆死后,天師之位傳給了其子張鎮,張鎮在天師之位上的時間并不長,十年之后,便溘然離世,天師之位傳給其子張金臺。張金臺的兒子張浩一,卻在一次郊游中,被一伙來歷不明的賊寇所殺,而張金臺自己,還未能修到宗師,就因病痛而死,死時才五十多歲,在歷代天師中,壽命算是極短的了。
張匡正死前,收張韶為繼子,令龍虎山眾位真人扶張韶為第十八代天師。另一邊,西天師教一方,張霹卻也留有一子,便是這張屠圭,龍虎山正一教主殿位于圭峰,他卻將自己的兒子喚作“屠圭”,其用心可想而知。
作為西天師道的第二代太真人,張屠圭如今已有七十來歲,在三十年前,他就已經修至宗師之境,并立誓,遲早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父親的天師寶座。只是,雖然有這個誓言,但一來,“天師”之位一向是朝廷敕封,不是他實力強就能當得上的,二來,不管理由如何,他的父親當年的的確確是由第十四代老天師親口趕出龍虎山,不管事后如何往龍虎山一方潑臟水,這一點卻是無可辯駁的事。
而現在,在第十八位天師的即位典禮上,張屠圭終于找到機會,率自己的門下弟子,直接闖山門而入。
在眾目睽睽下,他盯著年輕的張韶,冷笑道:“天師寶座,一向傳予張家嫡系,張霆當年身為幼子,搶奪天師之位,已經是不合禮法,你不過是旁門庶出,有何資格,成為新一代天師?”
張屠圭雖然已是年至七十,但道家一向擅長養生之術,再加上他也早就修到宗師之境界,單從外表看去,也不過就是五十歲左右。立在那里,傲然自若,大有睥睨天下之氣魄。眼看著他突然殺到,這般不客氣,龍虎山眾道士臉色皆變。
張據池喝道:“張屠圭,這是我龍虎山之事,你父早就已經被趕出龍虎山,此事容不得你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