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之路  第五百九十三章 淪為笑柄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好萊塢之路 | 白色十三號   作者:白色十三號  書名:好萊塢之路  更新時間:2024-06-07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任何一個產業,在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肯定要走很多的彎路,就像好萊塢電影產業達到如今的規模不是一帆風順一樣,太平洋對岸這個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各種困難。

一些困難是這個行業必然經歷的,另一些困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人為制造的。

比如墨菲最后生活在那邊的幾年里,一些影片因為相關電影網站的打分問題,掀起過不小的輿論風波。

不知出于什么樣的壓力或者代表哪方面的資本,那邊的國家級的官媒竟然公開發文,稱‘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甚至誘導性的撰文‘某影片網站電影評分,讓我怎么再相信你’之類較為夸張的話。

不可否認,這些網站確實有惡意人身攻擊行為,個別自媒體、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但用這種方式來堵悠悠大眾之口,真是讓人無語。

影片差,還不讓買票觀看的人說差,這樣的媒體豈能是nb二字可以形容的?

那個特殊的社會環境里面,有電影網站為了自保,只能把一些較差的評分刪除,留下較高的評分,來保持自己向前看齊的正確性。

“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嚴重傷害了國內電影產業。”

恐怕這樣的言論,比差評更加傷害電影產業吧?

對于某些電影來說,沒有差評就不是爛片嗎?取締了那幾個電影評分網站,以后網絡上全是一片贊歌,就能證明不爛了嗎?

無論哪個電影市場,都要承認觀眾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也就要承認觀眾有“打星評級”的權利,這都是一種選擇。

看電影前去網絡上面看看相關評分,看完電影后到網站上面寫寫評價,順手給個分數,無論在北美,還是在太平洋對岸,都已成為不少互聯網用戶的觀影習慣。

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臺上與友鄰交流感受、分享觀點,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觀影體驗,也解決了關于電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無數人有彈有贊,給一星也給五星,就形成了電影評價的“大數據”。

偏激的、賭氣的、找茬的人,肯定都會有,但樣本量足夠大,也能照見整體性的觀感、多數人的態度了。

當然,就像有多少人喜歡就有多少人痛恨一樣,在太平洋兩岸也應該看到,開放的輿論場中,對電影的評價,確實有失序現象存在。

在打分平臺上,刷好評、刷惡評者,都有之;哪怕是專業化的影評人,也不乏博取眼球的惡意差評,甚至有“人身攻擊”。

可以說,有開放的市場和開放的輿論,就必然有各種意外情況帶來的壓力,對于這樣的情況,需要合理引導、妥善解決,而不是腦袋一拍,就省時省力的搞個一刀切,“洗澡水臟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這應該是共識。

不過,話說來,電影作品真的會被“一星”毀掉嗎?電影生態真會被“差評”影響嗎?只要腦袋沒毛病的人都能看清,這根本不可能。

否則,別說太平洋對岸正在起步的電影產業了,好萊塢的爆米花商業大制作早就完蛋了,哪里會有今天的規模和瘋狂?

在墨菲看來,看電影就像吃飯一樣,好不好吃一嘗便知,不能別人說不好吃,你反而質疑別人的口味。

說到底,一部電影的品質,也不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更不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試想,類似黑暗騎士或者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電影,如果不是拿高完成度的作品說話,怎么可能聚起這么多“自來水”,依靠市場和口碑完成逆襲?而換個角度看,多少靠“小鮮肉”、靠“五毛錢特效”、靠“炒作緋聞”博眼球的電影,即便買了一萬個“五星好評”,最終也不過是淪為笑柄。

與其跟互聯網上面的評分較勁,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態度,提高下一部影片的品質。

事實上,一些電影能逆襲,一些電影會折戟,本身就意味著觀眾越來越成熟,不會再輕易被爛片騙進電影院。

站在墨菲現在的位置,遙想那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可謂只能用“高歌猛進”來形容,他最后那幾年的增長分別是百分之二十七、百分之三十六和創紀錄的接近百分之五十,電影業界甚至有“人傻、錢多、速來”的調侃。

但最后那兩年,增長驟然減速,市場突然沒有了之前那種狂熱的氣氛。

很多人因此露出悲觀的情緒,當時的墨菲也不例外,不過站在現在的位置看過去,從某種程度上說,那時的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也未嘗不是電影市場更健康的標志。

畢竟,電影市場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觀眾。

電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長”增不增長,增長多少,都應該是市場決定的。

像某些媒體和電影公司那樣,吃相未免太過難堪,用腳投票和打星評級這是觀眾最基本的權力,正如北美市場和墨菲的影片一樣,在一些網友、觀眾為電影評分的平臺上,也有刷差評、或者刷好評的營銷行為存在,但只要平臺夠大、夠開放,就能容得下、乃至沉淀得下那些雜質。

當然,平臺也應該更好地完善評分機制,盡量讓不管是“一星差評”還是“五星好評”,讓不管是“點映階段”還是“公映階段”,評星都能是網友意愿的真實反映、

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如果連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都沒有,干脆把整個產業取締得了。

相比于搞一刀切和一言堂,真正拿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問題。

結合曾經的那些相關的記憶,墨菲其實很清楚,二十世紀福克斯和混亂之城遭遇的情況,在太平洋對岸并不是個例,對岸的電影市場頗像北美起步階段那樣,顯得有些混亂,甚至可用用‘群魔亂舞’來形容。

這個時候,例如大剪刀這樣的官方組織,應該擔任的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跳出來替觀眾來決定影片的質量。

還是那句話,很多影片,不是說好它就好的,更不是強硬的讓網站取消差評,它就會變好的。

沒有哪部電影天生和注定就是經典或者爛片,但任何一部影片,不但需要能看懂、樂于看的觀眾,更需要能夠制作出優秀影片、吸引觀眾來懂的電影人。

混亂之城在太平洋遭遇的事情,并沒有太過讓墨菲關注,這些事由二十世紀福克斯處理足夠了,而且他是一個好萊塢導演,就算是真想要做些什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起這些事,迭戈羅斯的籌備,才是他現階段工作的中心。

從九月初開始,在墨菲的帶領下,包括小羅伯特唐尼、喬納希爾和詹姆斯弗蘭科等主要演員的劇組隊伍,在洛杉磯市區的舊中國城附近頻繁出現,為電影的拍攝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瑪格特羅比也暫時結束權力的游戲的拍攝,從樸茨茅斯趕洛杉磯,與小羅伯特唐尼幾個人對戲排戲,準備參與拍攝。

像是這種規模很小,墨菲又思考和籌劃良久的項目,除了開始時理念上的猶豫和動搖之外,之后的籌備都相當的順利,到時間接近2011年九月中旬的時候,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已經完成,拍攝隨時可以開始。

在開機的前兩天,墨菲特意把菲力拉舍爾和大衛羅比找了過來。

“大衛,拍攝時以自然光為主,不過很多場地需要你利用設備遮擋光線,”墨菲對大衛羅比做著最后的交待,“不止是室內戲份,我要外景場地的環境,同樣產生一種光線陰暗壓抑的感覺。”

“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大衛羅比顯得信心十足,“我和燈光組去所有的外景地做過實地考察了。”

“那就好。”墨菲又轉而對菲力拉舍爾說道,“鏡頭的取景色調,除了一貫的陰暗之外,還要有一種泛黃的質感,以營造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種感覺。”

這方面,菲力拉舍爾也沒有問題,老式的膠片攝像機和35mm膠片,都有助于攝影組達成墨菲的要求。

每個部門的籌備工作,墨菲都進行了審核,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即便是有些小麻煩,完全可以邊拍攝邊解決。

按照他的計劃,迭戈羅斯這部影片在9月11日正式開機拍攝,最晚不會超過10月25日拍攝完所有的鏡頭,然后用一個半月的時間來完成后期剪輯。

為了節約時間,后期制作只有兩位數的特效鏡頭需要處理,影片的配樂也不是原創,而是像墨菲最初拍攝電影時那樣,選取合適的音樂加入到其中。(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