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在滬城圓滿落幕。
由于是跨越新世紀的一屆比賽,主辦方做了充足的準備,有將近兩萬人報名參賽,參賽者分布的地域更廣,參賽水平更高。
關鍵是,主辦比賽的九所全國重點大學會提前破格錄取符合條件的獲獎者。
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只有六所大學參與,每所大學錄取的名額是七名,第二屆有九所大學參與,錄取的名額增加到十五名。
也就是說,這一屆會有一百三十五名獲獎者被重點大學破格錄取。
這對于那些高中學生來說無疑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即便從九九年全國大學開始了擴招,大學的錄取率從百分之三十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但考上重點大學的幾率也不高。
與其在學校里努力讀書,不如寫兩篇作文碰碰運氣。
當然,大學破格錄取附帶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是高三的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不能太差,否則進了大學也很難跟得上課程。
其次是品格問題,大學也不想招收那種頑劣不堪的學生。
還要通過學校的面試,把把關,體現素質教育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韓含在第二屆作文大賽上獲得二等獎,證明他有寫作上的才能,至少得到評委們的認可。
第二屆作文大賽比第一屆的規則更嚴格,現場復試的成績占了更大的比重。
雖然這屆比賽有不少一等獎的獲得者,不過媒體對韓含格外的關注,在這些獲獎者當中,韓含這個名字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考試不及格、留級、差生、作文大賽獲獎……
這些貼在韓含身上的標簽注定了他會成為媒體的焦點。
出版社同時發布公告,韓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三重門》將在二月一日出版上市。
高一學生出版小說本身就是一個新聞,加上這個人是韓含,具有雙重的新聞價值。
消息被多家媒體轉載,甚至包括不少主流媒體,大家對此評價不一。
有人覺得韓含或許有些寫作才華,可高中生能寫出什么值得出版的作品,不值一讀。
也有人認為這是好事兒,鼓勵年輕人創作,就算是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文學家,寫的第一篇文章不見得就是經典。
要有容得下年輕人創作的氣度,給他們機會成長,不能一棍子打死。
韓含能寫出第一本小說,才會有第二本,你不讓他寫第一本,永遠不可能出現第二本。
還有人覺得這是出版社的炒作,利用韓含賺錢。
不管怎么說,天才少年作家韓含的首部小說《三重門》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
這年頭,出書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了,只要花錢就行,正規出版社的書號大概兩三萬塊錢,加上校對排版等費用,印刷一千冊不會超過五萬塊。
這叫做自費出版。
只是,這種圖書沒什么銷量,就是自己哄自己玩的。
不少附庸風雅的領導干部會把自己的詩集和文章自費出版,有空就拿出來顯擺。
以前大家覺得能出版小說的都是大作家,現在國內的出版行業進入了平民化的時代。
即便如此,韓含的小說也備受關注,主要是他頂著一個“天才少年作家”的頭銜。
這個頭銜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出版社和媒體為了吸引讀者弄出來的。
有了這樣的熱度,韓含接到了滬城本地電視臺的邀請,參加一檔教育類的電視節目,和社會學家、教育學家討論素質教育的問題。
節目探討了當下教育界的一些熱點,包括上學無用論,高考改革,天才的教育方式等等。
實際上,韓含和他們根本談不到一塊去。
他只是一名高一的學生,沒有那么豐富的知識面,對專家講的專業名詞一知半解,對教學改革這種話題插不上話。
節目邀請韓含更多的是因為他具有話題性,并沒期望他能發表什么深刻的見解。
韓含在節目上批評了學校的教育,他不是從理論上分析,而是講述個人的主觀感受。
這給觀眾一種叛逆少年的印象,就是那種不聽話、不愛學習的學生。
對于中學生來說,卻覺得韓含這個樣子很酷,敢在電視上批評學校和老師,無法無天。
十六七歲正是青少年叛逆的年紀,電視節目比報紙的傳播范圍更廣,真人比報紙的報道更為形象和具體,所以韓含就這么成了不少中學生的偶像。
出版社對此喜聞樂見,韓含越火,小說的銷量就會越好。
林子軒沒有看那檔電視節目,他收到了出版社郵寄來的《三重門》的樣書。
出版社對《三重門》的銷量很有信心,首次印刷了五萬冊,如果銷售火爆后續還會加印。
這是暢銷書的待遇,一般作家的小說首印大概是三千到五千冊,知名作家是一萬冊。
林子軒的《小雪的大冒險》第五冊也在過年前后出版,首印是二十萬冊,這是因為這部小說有了前四部的鋪墊,擁有大量的讀者基礎。
圖書銷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剛開始一兩個月銷量會很好,以后會進入平穩期。
《小雪的大冒險》在國內銷售兩百萬冊大概要一兩年的時間,所以出版社會分批印刷,保證零庫存,降低運營風險。
進入新世紀,這本兒童故事將在世界各國陸續出版,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
有些外國讀者急于想知道下面的故事,會從華國購買中文版書籍,或者讓人翻譯,或者自學中文,先睹為快。
陳咯的英國同學就是如此,這讓不少外國的中小學生對中文產生了興趣。
由此可見,一部全球性的暢銷圖書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為了配合后續電影的制作,《小雪的大冒險》接下來的兩部將會隔上兩年出版,時間拉的越長,影響力就會越大。
幾年前,林子軒和慕姍姍前往日本旅游,和日本東方書店的老板見了一面。
他們談了《小雪的大冒險》在日本出版的計劃,那位叫做山田真史的出版商對兒童故事沒有興趣,就此錯過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