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第1428章 中原亂不亂,張超說了算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唐朝好地主 | 木子藍色   作者:木子藍色  書名:唐朝好地主  更新時間:2024-06-07
 
最新網址:www.mhtxs.cc

秋高氣爽。

一年一度的兩稅的秋稅也開始了。

如今朝廷的正稅還是兩稅制,夏秋征稅,兩季都征的是錢,不再征收實物。每到夏秋糧食收獲之后,也正是朝廷糧食署和糧商們下鄉收糧的時候。

百姓留足口糧之后,把富余的糧食出售,換成錢鈔,然后繳稅。

兩稅現在已經正式取消了戶稅,對于農戶,完全實行按田畝征稅。對工、商戶,則按其收入征收二十稅一的稅。

朝廷取消戶稅,也不再分主戶客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田畝以及商鋪作坊等收稅。

過去有人借著戶籍漏洞逃稅,人在這縣在籍,但卻到那縣置辦田莊產業等。而現在征稅卻不管戶籍在哪,都是按產業征稅,有幾處產就征幾處稅。

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都全部取消,丁額也廢除,統一攤丁入畝。

官紳一體納糧繳稅。

取消戶稅后,依然是每年分夏秋兩次征稅,夏稅限六月前,秋稅十一月前納畢。

“今年秋又是一個豐年,各地都要開始糧食收購。近些年,商品豐富,糧食也是大豐,糧價一直都是在持續走低。這過去是個好事,但現在來看,也不全是好事,谷賤傷農。”

近年,各種工商大興,種桑種麻種棉種甘蔗種藥材種香料種茶種豆種油菜等等,都有很好的經濟效應,反倒是種糧食,糧價一直不高。

要不是這些年田賦不斷降低,其實種糧很劃不來的。

“賓王,朕覺得朝廷應當關注下這些糧農。今年的秋糧收購價格,理應當提升一點。”

在東南等糧食產區,糧食的收購價格非常的低,斗米不過五文。而剛曬好的新稻更便宜,麥、粟等價格也都很低。哪怕是經過運輸、加工,運到了漢京、長安這樣的大城,斗米也不過二十文左右,還是上等的大米。

持續低糜的糧價,已經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減少糧食種植面積了。百姓也會算賬的,種糧要是不賺錢,那還那么辛苦干什么。

種棉花種甘蔗種茶葉種桑種麻,甚至是種油菜種大豆種花生,許多收益還更高些。

但對于朝廷來說,糧食產量是必須保證的,這是國家最基本的戰略物資,糧食安全高于一切。

張超記得他小時,外婆家在鄉下,那個時候糧食是政府統購統銷,甚至是規定了糧食的種植面積的。那時糧價低,有人想種植些其它的作物,結果上面就來人直接把種好的給拔掉毀掉,強令再種植糧食。

后來種煙草,也是如此,每家每戶必須種植多少畝才行,達不到面積要罰款等等。

這種強制的行政命令,其實深得百姓的反感厭惡,還引發不少矛盾沖突。

張超既要保證糧食的種植面積,但又不能用這種手法。

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朝廷宏觀調控了。

利用朝廷的調控手段,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那么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會愿意多種些糧食。

馬周也知道谷賤傷農。

“但這幾年朝廷各地的糧食產量確實很高,這些年來農業技術的大大提高,新式農具、肥料、以及耕牛挽馬等數量的提高,再加上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建,既減少了旱澇災害,也保證了灌溉,加之朝廷開拓墾荒移民,我們現在不論是耕地面積,還是耕作技術,以及耕作工具,以及水利設施等,都是全面的提升,糧食的產量節節提高。”

為什么武德初糧價居高不下?

說到底一是糧食產量不足,二是土地荒蕪多,三是運輸調控不足,還有就是技術等不夠。

市場缺糧,加上缺乏管理,商人囤積等,導致的就是各地糧食普遍緊缺,糧價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而在貞觀后,情況好轉,不論是管理方面,還是耕地面積,以及畝產等都全面提高,兼之朝廷對糧食調控做的好,基本上糧食供應已經相當充足了,這才有糧價的不斷走低。

現在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其實是真實的市場反應。

朝廷確實能夠提高收購價格,但這種干預市場的行為,其實并不算明智。

“陛下,如今糧食儲備很充足,這個時候如果提高糧價,只怕會有人趁機倒賣糧食給朝廷,造成朝廷損失。”

張超倒不這么看。

“只要管理做的好,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比如我們要提高糧食收購價,但也得做好限制條件,例如,只從百姓手里收購的今秋新糧提價。”

“當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在保證本地糧食安全的情況下,也不能一味的只種糧食,適當的根據地方情況,搞一些特色種植,種其它的經濟作物等,增加百姓收益。”

不管是種果樹還是種棉麻桑樹,又或者是種大豆油菜花生這些榨油作物,都要講究個效益。

“如今我們有玉米土豆等新作物,在一些不適合種植稻麥的地區,也要推廣這些高產作物。這樣,百姓可以在保證自己糧食產量的情況下,能有剩余的田地種些其它賺錢的作物。”

“朝廷收購來的糧食,也要做好調控。特別那些十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必須得修建足夠的糧倉,儲藏好足夠的糧食,不說多,三五年的糧食是必須的,甚至要向九年糧儲努力。”

手里有糧,心中不懂啊。

如漢京、廣州、揚州、登州這樣上百萬人口的大城,每天消耗的糧食都在五六千石以上,糧食的需求是巨大的。

萬一遇上什么洪水地震暴雨等等災害,導致運輸不及,那這些完全依靠買糧吃的大城百姓,可就會相當恐慌了。

大城儲有數年糧食,不但能夠穩定大城的糧食安全,也能保證在周邊遇災害等情況時,可以迅速的調拔轉運糧食。

從隋朝修建了運河開始,就在運河沿線,修建許多能儲存千萬石以上糧食的巨大倉城,以為作糧食的戰略轉運中心。

而張超要求更高,十萬人以上的大城,都得保證有三年以上的存糧,在東西運河,以及長江、淮河、黃河還有沿海一線,這些交通的干線上,必須要修建一系列的糧倉,這樣就可以保證,不管哪里遇到什么災害等情況,都能迅速的調劑轉運糧食。

甚至再出現如貞觀初那種百年一遇的大旱大蝗災,以及貞觀末那種南方大洪災,也一樣可以迅速的救援,將損害將至最低。

大災之時,往往會餓死許多人,最重要的原因往往不是真的缺糧,而是有糧卻運不過去。

“我們也得鼓勵地方上的社倉和義倉,每個鄉都得有社倉,每個縣都得有義倉。百姓自己集糧,朝廷派人協助監管。社倉義倉里的糧食,負責救災備荒,也對地方上的孤寡殘疾等救濟。”

對于糧倉里的糧食,每年都要更新。新糧入庫,最舊的陳糧則出庫,保證糧食儲量的同時,也利用好舊糧,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舊糧可以出售給邊地的諸侯,可以出售給那些食品加工廠,可以出售給那些釀酒廠之類的。

“什么時候,我們有了九年之積,百姓也有了九年之積,那就真正的進入了盛世之時。”

中原的各大城重鎮要儲存足夠的糧食,而邊地的各軍事要塞堡壘,也一樣得儲存足夠的糧食。

“有些規定還得重申,比如釀酒,鼓勵用雜糧水果等釀酒。如果要用糧食釀酒,必須、只能向朝廷的糧食署購買糧食,買陳糧釀酒,禁止用新糧釀酒。”

過去朝廷也搞過統購統銷,不過后來還是放開了,允許市場自由買賣。不過一直以來,朝廷都是最大的糧食采購和加工供應商。

“還有一條,朝廷收購糧食的時候,要盡量給予糧農們方便。有條件的,就下鄉收糧,免百姓運輸艱難。再其次,不得在買糧的時候,搞什么火耗。朕知道火耗肯定會有些,但那算是商業成本,不能攤加到百姓頭上,克減斤兩,加征火耗不行。”

“再有一個,一邊購糧,一邊付錢,這個糧款一定得及時,不能托欠百姓,也不能直接搞什么先扣稅款。買糧和交稅,這是兩回事情,得分開。”

“朕知道,有些地方的糧站,聽從地方官府的命令,克扣百姓的糧款,打白條,拿這些糧款挪作他用,這是堅決不允許的事情。內閣應當下令各地糾查,并積極清欠,償還兌付百姓手里的白條。”

老話說的好,天下亂不亂,其實是百姓說了算。

別看百姓力量渺小,可積小成眾。要是鬧出民怨沸騰,到時有人揭竿而反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雖然說,一般的民變,根本翻不了天,但破壞力卻是驚人的。

千日建設,可能都不及一場民變帶來的毀壞。

“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帝國的將士們在外征戰,帝國的諸侯們在四邊開拓殖民,我們中原就更加不能亂。”

張超奉行的基本國策,其實就是中原本位制。

對外征服也好,諸侯分封四邊也罷,其實都是為了保證中原地區有一個安穩的大環境,能夠全力的發展建設。

四邊的諸侯地,張超不去管他們,隨他們自己發展建設,他眼睛盯著的,還是中原地方。

中原安穩不亂,那大華帝國就亂不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