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長孫無忌問起陰弘智,身邊的關隴子弟盡皆懵然,這位居然將主意打到齊王身上?
不過轉念一想,李二陛下的三位嫡子當中,李承乾身為太子,乃是此次“兵諫”之目標,關隴門閥急欲除之而后快,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則寧死不肯坐上儲君之位。若想達成兵諫之目的,并且理所應當的廢黜東宮,將江南士族、山東世家盡皆死死壓制甚至驅除朝堂,那就只能在李二陛下庶子之中擇選一人,承繼大位。
雖然三位嫡子尚在卻扶立一個庶子上位,實乃名不正、言不順,可眼下哪里還能顧忌那些?
總要將此番兵諫之緣由坐實才行,否則關隴門閥將盡皆成為叛逆……
至于太子、魏王、晉王尚在,齊王是否能夠坐穩大位,那只能以后再說,即便那三位或是染病或是謀逆或是出了什么意外,大抵是與關隴門閥無關的……
“回趙國公,陰弘智乃是齊王府長史,平素都在齊王府內。”
長孫無忌頷首,道:“派人前行一步,讓陰弘智在齊王府門外等著,老夫先與他說幾句話,而后與其一同覲見齊王。”
“喏!”
當即有人騎上快馬,先行一步前往齊王府,長孫無忌則坐上馬車跟隨在后。
馬車在街巷之上穿行,天下大雪紛紛,街上行人慌亂,不少里坊燃起大火,叛軍于坊內擄掠奸淫,百姓倉惶逃竄,不少人被迫逃到街上,卻又遭遇一隊隊叛軍入城前往皇城,或是被驅散或是遭殺戮,整個人喊馬嘶,血流成河。
長孫無忌坐在馬車之內,蹙眉看著這一幕幕慘狀,有心制止兵卒的放縱,但想了想,卻也只得作罷。
這些“義軍”皆是關隴各家的奴仆、家兵,只有少數正規軍,這些家奴甚至沒有資格成為府兵宿衛京師、衛戍邊疆,更不懂什么軍規軍紀,之所以敢沖入長安圍攻皇城,不過是家主之令而已。
在家奴眼中,唯有家主,并無皇帝。
什么國法軍紀在他們眼中形同虛設,唯有這般放縱恣意,才能激起心中的兇狠之性,保持旺盛的士氣。若是以軍規軍紀予以約束,反而束手束腳不知所措,必然士氣低迷。
與皇城內的東宮六率作戰,沒有高昂的士氣怎么能行?
且讓這些人放縱一回,待到大局抵定之后,再抓一批今夜殘殺百姓、恣意擄掠者,推到城門之外梟首示眾,給城中百姓商賈一個交待。
百姓就是這樣,無論遭受了怎樣的殘暴、屈辱,只需事后給一個交待予以安撫,大抵便會心滿意足,且對朝廷歌功頌德,渾然不知其實在統治者的眼中,他們只是為了帝國創造財賦、征收兵源的數字而已……
皇城,激戰正酣。
無可計數的叛軍自四面八方潮水一般匯聚而來,聚齊于皇城之外,奮不顧身的叫囂著發動攻擊。有兵卒推來高高的樓車,兵卒攀登其上,引弓搭箭,與城頭的守軍對射。甚至有撞車數量,由兵卒推動,冒著城頭的箭矢彈丸,不斷的沖撞含光、朱雀、安義、順義等各處城門,甚至有一部叛軍試圖搭設云梯攻上安福門,意欲攻陷此門之后沿著天街直抵承天門。
只不過叛軍雖眾,但到底非是接受過正規訓練的軍隊,彼此缺乏配合,且兵員良莠不齊,有人奮勇爭先悍不畏死,亦有人渾水摸魚不肯出力,看似進宮轟轟烈烈,實則對于城上的東宮六率并未造成實質的威脅,皇城依舊固若金湯。
大雪之中,太極殿巍峨矗立,恍若神祗一般俯視著闔城戰火,卻巍然不動,冷然漠視。
殿內所有燈燭皆以燃起,文官武將出出進進,令之所出、信息匯聚,皆在這中樞之內。
李承乾坐在御座之上,聽候崔敦禮的匯報。
“左屯衛上下盡皆穿甲,兵刃齊備,且微臣懷疑其暗中正在準備云梯,或有突襲玄武門之可能,雖然并無實證,卻不敢怠慢。故而叮囑虢國公小心戒備,并且命令高侃率領右屯衛隨時輔助支援玄武門,確保萬無一失。”
崔敦禮的話語在殿內清晰的傳入眾人耳內,蕭瑀面色陰沉,李道宗不為所動,馬周微微蹙眉,于志寧則忿然怒叱:“狼子野心!他柴哲威深受皇恩,以中人之姿卻倍受陛下信任,委以宿衛玄武門之重任,卻在此刻與叛軍糾結,意欲謀反,實在是可惡至極!”
“高陵于氏”雖然乃是關隴一脈,但其本身之歷史源遠流長、甚為復雜。其祖上本是漢人“于氏”,但漢朝年間隨同拓跋氏離開中原,去往鮮卑之地。為了適應鮮卑生活,故改姓氏為“萬忸于”,成為鮮卑族的“八大貴族”之一。后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諸姓皆改為漢姓,譬如身為皇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尉遲氏”改為“尉氏”或“遲氏”,“萬忸于氏”便干脆恢復祖姓,改為“于氏”,落戶雍州,世代繁衍。
正因“高陵于氏”復雜的歷史原因,漢人不明究竟,視其為鮮卑姓氏,而鮮卑人則區別他們的漢人血統,始終存在隔閡,使得“高陵于氏”時常兩頭受氣,里外不是人……
不過說到底,“高陵于氏”身上流淌著漢人血脈,且重歸漢地兩百余年,早已將自己視作漢人,雖然依舊是“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卻對待漢人甚是寬厚,與“胡性不改”的關隴門閥漸行漸遠。
怒斥一番,于志寧道:“殿下,左屯衛反跡已顯,斷不能任其胡來,威脅玄武門,當可詔令柴哲威即刻進宮,予以軟禁羈押,待到戰后再行處置!”
李承乾嘖嘖嘴,無奈道:“于師稍安勿躁,此事斷不可如此。”
此事哪里是那般容易?柴哲威若是當真心存反志,畢竟有若驚弓之鳥,稍有風吹草動便會立即起兵,豈肯見到詔令便乖乖進宮,自履險地?
若是按照于志寧的說法去做,非但不能將柴哲威騙進宮里來予以羈押,反而回逼迫他立即起事,玄武門頃刻間陷入危險之中……
心里不禁有些唏噓,于志寧也好,張玄素也罷,他的這些老師皆乃當世大儒、道德楷模,為人正直煊赫天下。然而朝堂之上,講究乃是勾心斗角、陰謀詭計,越是正直越是遭人算計,越是吃虧。
自己自幼受到這些大儒教導,以往行事看似敦厚耿直,實則不諳世情、莽撞草率,父皇看在眼里,不知有多么失望,更使得朝臣離心、隔閡漸深。
一直聽這幾位老師的話,居然也能將儲君之位一直坐到今天,簡直就是奇跡……
李道宗也道:“縱然左屯衛有不軌之心,但至少眼下尚未必然反叛,不能強行羈押其帥。否則左屯衛倒打一耙,反倒是朝廷沒理,甚至被說成妄加迫害。現在闔城上下、關中內外,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長安城的這一場叛亂,其中大部分都在觀望,殿下有監國之權,便代表了陛下,行事必須堂堂正正,切不能玩弄權謀,落人口舌。”
只要柴哲威尚未反叛,朝廷便不能以“誘捕”之手段去對待,否則讓那些尚在觀望的各方勢力如何想法?朝廷正朔,自然要堂堂正正,若是依靠陰謀伎倆,那又與叛軍何異?
眼下,東宮六率被圍困于皇城之內,闔城上下皆被叛軍占據,太子唯一可以憑恃的便是“正朔”之道,斷不能為了一時痛快解決問題,而失去了這分正道大義。
于志寧面色便有些難看,心中尷尬,不過他自己也清楚謀略非己所長,便不再多言。
一旁一直悶聲不語的蕭瑀嘆息道:“太子殿下的確占據了正朔大義,可一旦晉王在叛軍的支持之下站出來,必將聲勢陡盛,那些尚在觀望的各方勢力,怕是趨之若鶩。此消彼長,局勢極為不妙。”
太子的確是正朔,占據了大義名分,廢黜東宮便是謀逆。
然則別忘了那句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