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內。
李承乾耷拉著眼皮慢悠悠喝茶,對下首處恭敬侍立的裴懷節愛搭不理,并未因劉洎親自舉薦而有所親近。
他的確對裴懷節有所不滿,此人在洛陽任職河南尹多年,整個河南膏腴之地被他折騰得亂七八糟,農業產出貧瘠、土地兼并嚴重,百姓生活困頓不堪,雖然尚未至“民不聊生”之地步,卻也相差無幾。
念其乃貞觀勛臣,這才特許其返回長安。
可回到長安之后的表現依舊不盡如人意,使其打入“軍事改革委員會”,結果內部消息沒打聽到多少,甚至就連房俊與李勣相互勾結、結為一體都未能提前發現,與鄭仁泰一樣尸位素餐、全無用處。
想起鄭仁泰,李承乾更是氣得肝兒疼……
劉洎察顏觀色,微微蹙眉,不過事已至此,只能硬著頭皮道:“太尉重返政事堂,頓時妖風四起、人心思動,同僚們再不以帝國利益為己任,反而更為注重自身利益,長此以往,危害深遠!裴仆射為此憂慮甚重,惟愿能夠為陛下之馬前卒,為帝國利益鞠躬盡瘁!”
李承乾喝口茶水,淡然道:“如何為馬前卒,又如何鞠躬盡瘁?”
裴懷節道:“兵部尚書崔敦禮素來以太尉馬首是瞻,凡太尉之意見必依附贊成,渾然不顧是否損害帝國利益,侍中馬周、大理寺卿戴胄亦多有偏向,此三人沆瀣一氣,眼中唯有私利、全無陛下!微臣不才,愿意為陛下之圣威竭盡全力!”
對此,李承乾不置可否,看向劉洎,問道:“如此說來,政事堂宰相七人,太尉已經七占其四,朝廷大事為其一人所把持?”
劉洎面紅耳赤,垂首道:“微臣無能,有負陛下所托。”
這可不僅是房俊一手遮天、架空皇權,更是他劉洎一無是處……
李承乾嘆口氣,他自然知道劉洎帶裴懷節覲見之用意,雖然看不上這位從洛陽狼狽回京的尚書右仆射,卻也必須給予回饋,遂安撫道:“裴愛卿身在政事堂,當協助中書令辦理公務,一切以帝國利益為上,不可懈怠。”
裴懷節略顯激動:“陛下放心,微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李承乾擺擺手:“政事堂又不是什么龍潭虎穴,哪來的‘死而后己’?只需兢兢業業辦事,朕記在心頭。”
此前裴懷節忽然反水,背刺劉洎,李承乾便不大看得上了,朝堂之上因為利益而轉換陣營乃稀松平常之事,這種人不能說錯,但毫無操守氣節,又怎能委以重任?
昨日為了利益背刺劉洎,今日為了利益背刺房俊,明日必然會為了利益背刺他這個皇帝。
此等“貳臣”,他如何放在眼中?
左右不過是給劉洎一個面子,使其在政事堂內不至于被房俊死死壓制而已。
事實上對于辦理庶務之能力,他從來不認為劉洎比房俊更強,只要房俊與李勣分道揚鑣,軍方不再鐵板一塊、皇權不再被架空,他更愿意讓房俊節制整個政事堂,輔佐他處置政務。
如山一般的文牘,幾乎將他的精力全部耗盡……
裴懷節很是激動:“微臣謹遵皇命!”
雖然陛下賦予劉洎“文官領袖”之地位,并且對其掌控政事堂殷殷在望,但效力于劉洎與效力于陛下,自然是完全不同。
李承乾點點頭,想了想,道:“最近一段時間,‘禮部試’乃是重中之重,愛卿不妨協助中書令多多操心此事,與禮部一起確保‘禮部試’之順利進行,絕對不能出現任何意外。”
裴懷節愈發興奮,躬身應命:“喏!”
當下朝中,科舉考試乃是頭等大事,誰能參與其中就意味著誰的政治地位提升。與此同時,天下世家門閥也對科舉考試無比重視,誰能成為“主考”之一,自然受到世家門閥之吹捧、倚重,名譽與地位水漲船高,不可同日而語。
兵部衙門。
“委員會”的會議現場,陸續抵達的一眾軍方巨擘紛紛向房俊祝賀,裴懷節笑吟吟問道:“不知何時大宴親朋?禮物都已經備好,定要前去討一杯水酒才行。”
房俊笑著擺擺手,道:“臨近‘禮部試’,長安城人滿為患、治安惡劣,就不大操大辦了,屆時選個日子邀請三五好友蒞臨寒舍小聚一番即可,不然若每個孩子出生都大半一次,諸位又不好奉送薄禮,豈不是使得本就貧困的生活愈發雪上加霜?”
諸人都笑起來,這當然是個玩笑,再是厚禮也送得起……
等到李勣抵達,堂內氣氛頓時嚴肅,會議正式開始。
李勣不茍言笑,指了指前些時日“委員會”下發的一份文牘,問房俊:“越國公在這份文牘之中闡述了府兵制種種弊端,老夫認為言之不虛,但同樣也想提醒越國公一句,盡管府兵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卻也締造了魏、周、隋、唐幾代王朝,兵鋒之盛甲于天下,未必如你所言這般不堪。如若一朝摒棄、全盤否定,未免過于激進。”
當下“委員會”之中,對于帝國應當采取何等兵制幾乎陷入兩極分化,要么如李勣這般認為“府兵制”輝煌一時,締造了數個王朝,其本身自然利大于弊,應當予以繼承,即便些許弊端,略微改動即可;要么對“府兵制”全盤否定,認為已經徹底落后于時代,“募兵制”才是更為優秀的答案。
房俊之觀點自是后者。
“世上從無完美之規則、制度,只有順應時勢或者逆勢而行。帝國初建之時,國庫空虛、人力稀少,‘府兵制’可大大減輕國庫之壓力,平時務農、戰時為兵,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但其缺點卻從未掩蓋。‘府兵制’之根源,在于‘均田制’,隨著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可以賞賜之土地日益稀少,即便丈量田畝亦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延續。”
房俊喝了口茶水,續道:“尤為重要的是,如今帝國疆域廣闊,府兵前往邊疆戍邊,往往趕路就需要數月之久,若遇戰事,時常對峙數月、征戰數月……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府兵在軍中的時間最短也在十個月以上。戰時為兵,平時務農,此府兵之制度也,可如此之長的時間身在軍中,必然耽擱農時。春種而秋收,春天來不及種地,秋天自無收成可言,府兵還要自己承擔武器、甲胄、戰馬,長此以往,耕地荒廢,還有誰愿意投身軍伍、保衛邊疆?”
“府兵制”之優缺點同樣明顯。
見諸人沉思,房俊繼續說道:“最為重要的一點,‘府兵制’導致兵員接受地方之掌控,中樞對其控制低下,極其容易導致‘弱干強支’之后果,再加上此前地方截流財賦,‘軍閥’之隱患極其巨大。”
這一點,才是“府兵制”最終被“募兵制”取代的重要原因。
隨著國家局勢穩定、財賦突飛猛進,地方截流錢糧之現象比比皆是,有錢、有糧、有兵,導致地方勢力不斷膨脹,一旦中樞出現危機,地方趁機坐大,“安史之亂”的局勢便會馬上形成。
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可以一如既往的穩定,或許不會有“安史之亂”,但一定會有別的什么亂。
等到中樞喪失對軍隊的控制,“節度使”必然應運而生,偌大帝國馬上陷入四分五裂……
李勣緊蹙眉頭:“你所言這些屬實,可‘募兵制’難道就全是優點?旁的暫且不說,單只對于國庫之消耗便是不可負擔之重。帝國疆域遼闊,安西、瀚海、安東等等都護府,再加上邊境線上諸多重鎮,戍守之兵卒達到百萬之巨,如若全部采取‘募兵制’,甲胄、軍糧、戰馬、軍械全部出自國庫,還要開具軍餉……所消耗之軍費簡直駭人聽聞。”
“府兵制”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省錢。
奔赴戰場之府兵軍械自備、戰馬自備、甲胄自備,朝廷只需供應糧食即可,如此征集大軍所需消耗的錢糧壓縮至最低水平,輕輕松松募集數十萬大軍。
可一旦成為“職業軍隊”,所需一切皆需朝廷供給,后勤壓力驟升。
無需打仗,只需常規戍守邊疆,每年的軍費開支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一旦邊境線上有一到兩場戰爭,消耗之錢糧簡直如山似海、數之不盡……
房俊奇道:“吾等在此商議之改革,只攸關軍制,討論如何將軍權收歸中樞、如何提升軍隊之戰力,至于是否過多耗費錢糧那是民部尚書或者兵部尚書之職責,與吾等何干?再者,以當下之國力,未必不能負擔百萬大軍之消耗。”
李勣有些不滿:“越國公此言差矣,如若吾等商議之軍制改革全無可施行之可能,即便再是優秀、完善,又有何用?”一旁的李靖老神在在的喝著茶水,對于此番爭論充耳不聞、置身事外。
其余人在這兩人的爭論之中根本插不上嘴,整個堂內唯有房俊、李勣二人發言,余者三緘其口、不置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