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錦繡  第兩千十五章 做個實驗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陽光   作者:公子許  書名:天唐錦繡  更新時間:2025-02-20
 
李淳風的手很穩,鐵塊輕輕放入盆中迅速沉底,盆中水溢出灑入石槽,水面沒有泛起一絲連。然后迅速將銅盆端到一邊,雙手運勁手臂肌肉攻起,將石槽傾立,剛

剛銅盆中溢出的水便傾倒入另外一個小銅盆中。

呂才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問道:”為何要用石槽這么費勁呢?再取一個大一點的銅盆應該也可以。”反正只是用來盛裝溢出來的水,大盆套小盆即可,何必

非得用幾十斤的石槽?

一旁的傅仁均悠然道:“整個太史局,只有兩個銅盆。

呂才股大眼睛:…

繼而環顧四周,整個皇城最為神秘的衡門、不知多少權貴勛戚趨之若路的太史局,居然這么窮?他記異道:“且不說朝廷的拔款,無論是當年的袁天罡,亦或如今的

李淳風,隨便給人家堪陰宅,收費都在數百上千貫......何至于連個銅盆都買不起?

你們這些道士又不是清流,用不著勤儉節約故意裝窮來搏名聲吧?

傅仁均授著胡子,嘆氣道:“太史局的進項是不少,但花費也多啊!不說別的,單只是為了更新觀星設備,從鑄造局那邊多買了望遠鏡,花費便是天價啊!更別說還

要修建新的觀星臺,太史局上上下下連褲子都快當了!

望遠鏡我倒是聽過,據說漫天星辰有如近在思尺,但未曾得見.....可這是為朝廷辦事啊,民部難道不撥款?

“!還不是唐儉那個老匹夫?

提及此事,傅仁均滿腔火氣、吹胡子股眼睛:“那老賊說什么日月流轉、斗轉星移皆有天數,就在那里也不會消失不見,再看也看不出什么子丑卵酉,而國庫

內藏白有用度,意能摩費于此等虛安之事?簡直不當人子!

他與唐位是同輩人,資歷較之對方毫不遜色,所以言辭之中極不客氣

呂才點點頭。

唐位之所以如此說話,其實根源還是出自御史臺,自從《數學》一書問世,其中諸多算法震驚天下,使得所有與此有關的測量、計算都取得長足進步,其中自然

也影響到負責觀星測繪制定歷法的太史局。太史局使用最新算法,準確測算出諸多天體運行之規律,對于日食、月食之預測極為精準,這也是傅仁均即便早己致仕、卻

依舊居住太史局的原因,他當年造的《成寅歷》多有算法錯誤而引發的繆處,如今竭盡全力予以更改。

而此事之后果,便是導致儒家”天人感應”的那一套理論徹底崩場

天體運行自有規律,直古而不變,所以不管君王是否失德、臣子是否好傳,日食、月食該發生的時候是一定會發生的,甚至李淳風數十年如一日對風力之觀

測,發現雨雪雷電也并非天神激怒而降,皆有其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提前預測.

由此,太史局的地位直線下降

民部的話也有道理:既然日月星辰之運轉自有規律,那么何時觀測不行?何必摩費錢糧、耗資巨大做那些無用功?

既然日食會在規定的時間發生,那么你就算提前一百年測出這個時間,又有何用?

你能不讓日食發生么?

另一邊,專心做實驗的李淳風心無旁彎,不理會兩個老道士的談論,將裝著溢出之水的小銅盆放在秤盤里,認真的稱重,而后用一根炭條在白紙上做出記錄,再將水

倒掉,稱了小銅盆的重量,于紙上運算片刻,用總數減去小銅盆重量,得出溢出之水的重量

再稱出鐵塊的重量。

然后放下銅秤,擦干手,拿起一本邊緣毛邊的《物理》書,翻到“比重”那一頁,對比一下,贊嘆道:“果然如此啊!

兩位老道頓時被吸引,呂才忙問道:“何事如此?

李淳風道:《物理》認為所有物體因材質之不同,因而有著不同之“比重,且將最常見的水之比重設定為一,照此基礎之上,鐵的比重為七點八。

呂才無語:”你是污薄老夫不學無術呢?博覽群書可不是吹喔的,《物理》我當然看過,比重一詞我也知曉!

李淳風提搓手,略有尷尬:“晚輩這不是怕您沒時間,所以沒看過嘛!

他將紙張遞給呂才:鐵塊的重量是二斤半,溢出之水的重量是三兩,按照那句“浮力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重

量......所以鐵塊受到的浮力是二斤半。而物體想要浮在水面,必然其所受之浮力大于自身之重量......鐵塊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之重量,所以沉底。“言要,不理會觀看

紙上記錄的兩人,又重新往大銅盆留水,拿起另外一個木塊重復做實驗......木塊大半沒入水中,載浮載沉。

然后稱溢出之水的重量、稱木塊的重量.

從呂才手中接過紙張,記錄:木塊的重量是一斤二兩,溢出之水的重量是一斤半..

結論:木塊所受之浮力大于自身之重量,所以浮在水面,不會沉底。

李淳風旺出一口氣,贊嘆道:“房二郎真乃天授其才,如此原理存在世間干百萬年,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在,然則古往今來卻從無人能夠將此等常見之現象以此

等精準之道理描述出來!

呂才與傅仁均陷入沉思

前者半響之后才道:“確實驚為天人,但此等原理如何應用?

李淳風拿起大銅盆放在秤上,稱重之后,甩手將銅盆丟進荷花池,砸落幾片荷葉,在水面之上晃晃蕩湯。

他手指著漂浮的銅盆:“此銅盆重量二斤三兩,與那個鐵塊相差無幾,卻漂浮于水面并未沉底,為何?

呂才與傅仁均不約而同一齊擬著胡子,兩人皆聰慧絕倫之輩,稍許之后便得出結論,異口同聲道因為形狀不同!

鐵塊與銅盆,所不同者唯形狀而己。

但正是這一差異,導致結果完全不同一一鐵塊沉底,銅盆漂浮。

按照那個勞什子“浮力原理”,結論便是銅盆比鐵塊的浮力大

此后,傅仁均與呂才兩人也分別上手實驗一番,并且交換了彼此對于“浮力原理”之見解,眼看到了響午,小道士從后堂過來招呼幾人過去用飯,這才洗了手,

去往后邊的飯堂用膳。

呂才好酒,傅仁均與李淳風也來者不拒,幾人就著幾道簡樸但精致的小菜推杯換盞

李淳風飲了一口酒,笑道:“太常精通陰陽之術,不如在此卜算一番,算一算我祿命幾何?”所謂“祿命”,乃陰陽術數之一種,八字命理之分支,囊括一個人的

財富、福氣、仕途乃至于命運。而卜簽者可通過種種手段,預測一個人一生之吉區福。

呂才對此喵之以鼻:人之渦福、貴戲、壽天與祿命有何關系?今時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賊懸殊;共命共胎,而天壽更異。若“祿命”之說為真,此等又作何解

傅仁均也道:”《論衡》之中亦有“見骨體而知命祿,晴命祿而知骨體之語,可見“祿命是可以預測下算的。

祿命”之說由來已久、傳播深遠,世人大多信以為真,不少古今大儒更是先后予以閘述,使之影響更加廣泛。

呂才見李淳風給自己幫酒,領首謝過,笑著道:“天下簽者,高人祿命以悅人心,矯言褐福以盡人財,如此而己。

喝了口酒,談興甚佳,遂接著說道:”你們大抵也都看過祿命書,不少書中都曾說秦始皇“為人無始有終,老而彌吉,然而我據《史記》記載,發現秦始皇分

明是”有始無終,老而彌兇,結果活了不過五十。我還曾考察漢武帝、魏孝文帝、南朝未高祖等人的生平,發現祿命之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虛安而騙人要了。

陰陽、術數、星象等等皆脫胎于道家學說,傅仁均、李淳風雖然并非此道傳人,卻也有所耳聞、略知一二,見呂才將“陸銘說”棄若敬履、不屑一顧,都很感興趣。

因為從這幾句話可見呂才之思想,這是個”無神論者”!

離經版道啊!

傅仁均問道:”如此說來,所謂陰陽五行、堪風水,皆虛安之事了?

呂才搖頭:“鬼神之說,虛無漂紗,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但五行堪奧則不同,天地運行、陰陽交替,這是肉眼可見、親身感受,震能一并駁序?況且我雖不信鬼

神、祿命、宿命,卻相信”人皆有命,只是這“命非是生而有之、即為定數,而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變化。

又喝一口酒,悠然道:但以積善余慶,不假建祿之吉;積惡余碘,凱由動殺之實。皇天無親,常與善人,渦福之應,其猶影響。

積累善行的家庭會帶來余慶,這并非依賴于“建祿”之底佑;而積累惡行的家庭會帶來余駛,這也不是因為命犯“劫殺”

建祿”乃“祿命書”中之吉星“劫殺”則“祿命書”中之區星

善惡的報應是自然的規律,與命理無關

善行會帶來福報,惡行會帶來滅閥這是必然的結果而不是命理學所描述的吉兇之星的作用。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請:m.ddyueshu.cc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