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奕絕非危言聳聽,政策、法規,即使不能超前,最起碼要保持同步,慢一拍.....
是要送命的。
大宋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海外貿易的崛起,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在給大宋帶來無限機遇、無限可能的同時,也存在著無限的危機。
剛剛與范師父和賈相爺的那段對話,唐奕還只是急智之下想到的一些可能,回去細想之下,他越想越心驚,越想越后怕。
因為,單單是農莊這一遭,還遠不止他與老賈陳述的那些弊端。
比方說,童工。
對,大宋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童工的概念,可是,唐奕在這個時代的所做所為,已經把大宋緩緩的從原始經濟的泥潭之中拉了出來。
所謂文明進階
大宋其實正在經歷著文明進階,而不可避免的,資本的罪惡性很快就會顯現出來。
一但處理不好,那這只巨獸還沒來得及訓化,就將化成踐踏一切的毀滅之力。
童工、血淚工廠、剝削、壓迫,如果當權者反應慢了,在沒有任何束縛力的情況下,資本是沒有任何道德性可言的,自然而然會因資本的不斷整合、進化而越來越失去人性。
百姓們都是懵懂的,他們不知道,現在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作坊,會滋生出怎么的貪婪;他們更不知道,沒有律法保護的用工關系會發展到什么樣的惡劣程度。
而當其發展到無法遏制的程度的時候,勞苦大眾與資本家之間,新興的經濟組織與政權之間,又會爆發什么新的矛盾,唐奕幾乎不敢去想。
誰也不知道,在十一世紀的大宋會不會來一次“法國大革命”,更不知道,會不會還沒等到大宋稱霸世界,就已經從內部土崩瓦解了。
此時此刻,甚至唐奕有了一絲膽怯,繼而生出一股沖動,他要把資本巨獸重新關回籠子里
實在太難操控了!
事到如今,這個時代已經被唐奕弄的面目全非,除了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與原本的那個軌跡已經沒有任何交集。
唐奕發現,他這個穿越者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少,剩下的資本不過就是一點點的預見性。
他實在不知道,這一點點預見性夠不夠推著大宋繼續向前。
而此時,唐奕越加佩服后世華夏的那些偉人。
只有真正的身處洪流之中,才明白那些人是多么的驚才絕艷,多么的雄韜偉略,可以把資本巨獸玩弄于一個根本不適合資本生長的環境里。
唐奕現在甚至生出了和后世的西方人相同的想法:
“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沒錯,就是這個想法!
其實,所謂的社會主義只是一個理想國,真正落于實踐,弊端之多根本無法克服。
正如后世西方的所謂政客,所謂經濟學家預言的那樣,一黨天下的政體很容易滋生腐敗和獨裁,更容易走向偏執,亦無法保持長期的活力。
而且,經濟發展與其中心思想有著根本的沖突,必然導致衰敗。
事實也正是如此,毛子就是用這套東西拖散架的。
曾經占據了半個世界的政體,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是自生自滅,就是軍政府獨裁了。
但是,唯獨華夏,西方不但沒把她拖垮,靠黃,反而拖著拖著西方自己開始大衰退了。
“華夏是怎么做到的?”
沒人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更沒有理解,華夏是怎么不斷的保持活力,一路開掛的。
一個國家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上升力,有活力,最主要的是,不獨裁,卻敢號稱是“家國機器”。
放眼后世,只此一家,穩的一逼。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這特么就是個悖論。
唐奕現在就是和那些西方人一樣的想法....
他想過學這個,學那個,學君主立憲,學工業革命,甚至想過學小鬼子明治維新,到最后....
發現最牛的還是咱們自己人那條開掛之路。
但是,太特么難學了!!
從哪兒下手啊??
糾結了整整一夜,也沒徹底理順,不過,倒是有了一些思路。
所以,一大早,天還沒亮呢,范老爺和賈相爺就被唐奕從被窩里拉了出來。
“咱們這樣太累了!”
兩個老頭兒本就迷迷糊糊,被唐奕這沒頭沒腦的一句弄的更是云山霧罩,對視一眼,皆是茫然。
“怎么太累了?”
“零碎,拆東墻補西墻。”唐奕頂著個黑眼圈,眼神卻是堅定異常。
“永遠都是出了問題解決問題,卻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賈昌朝更是不解,“朝政歷來如此,不就是這么過來的嗎?”
皇權天下,說好聽點兒,天下就是皇帝的。說不好聽點,皇帝是大家長,他們這些當官的就是雜役,存在的意義就是幫皇帝和百姓解決問題嘛。
可是,唐奕顯然不太認可,緩緩搖頭。
“應該有一個規劃”
另一邊,范仲淹沉默了,唐奕既然這么說了,說明他心里已經有規劃了。
“大郎,不妨說來聽聽,怎么樣的規劃。”
“二老且看!”
唐奕來了精神,在二人面前展開一張山河圖。
“這是大宋所在,中原本域,那些海外飛地暫且不管,只說中原。”
“嗯。”二人點著頭。這圖上有一條紅線,正好在長江以北把大宋一分為二。
只見唐奕只著紅線以北,“依現在大宋的實際情況,北方地區是主要的糧產地,而南邊因嶺外尚未開發,除巴蜀、荊湖、江南,也就是長江沿線,皆不產糧。”
“但是呢....”唐奕話鋒一轉。
“如今北方毛紡和正在試植的棉花正在緩緩崛起,而長江一線河網密布,航運之務又極為發達,致使在不遠的將來,幾乎可以預見,棉毛紡織,還有航運用工,必然要搶奪農事之勞力。”
范仲淹和賈昌朝聽得眉頭緊皺,這個問題,昨天唐奕就已經說了,只不過從圖上再看,卻是身臨其境得多。
“這就是大郎所說的長遠規劃?”
“只是一部分。”唐奕繼續道。“這還只是個開始....”
所謂規劃,可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走一步看五步、十步。
“且先別說以后。”范仲淹指著山江圖一臉嚴肅。“只這工與農爭之危,你待如何解決?”
唐奕道:“單是這個問題,只要咱們早有預見,其實很好解決。”
“一方面,可以降低農稅,給予農戶更多的福利,盡量留住耕種勞力。”
“另一方面,則可大力扶植嶺外的農墾,開辟新的糧食產地。”
“嗯。”范仲淹點著頭。
“可行!!”
大宋的農稅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商稅超越,而從去年的稅收來看,農稅甚至只占了三成。
這種情況下,即使輕賦農戶,也不是接受不了。
“那下一步呢?”
“下一步?”唐奕淡笑。“二位且看!”
再指山河圖,“長江一線,乃至沿海各州,航運的興起必然帶動周邊商貨的興盛。”
“不難想像,將來那些制造生活日需、瓷茶百貨的作坊,必然向這些地方靠攏。”
“沿著江淮,海岸將成為大宋的商品集散地,從這里把小到針頭線腦,大到車船重器的各種貨物運往全宋,甚至全天下!”
“這個時候,朝廷就更應該因地制宜,把制造業區分開來,集中建設,為各州各府做好規劃,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形成規模。”
“而北方!”唐奕一刻不停。
“隨時棉毛產業的壯大,也將會越來越集中,越來越抱團!!”
“您二位知道,這樣的后果是什么嗎?”
二人不說話了,看著地圖發呆。
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星星點點的紡織作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不斷合并壯大。
最后形成無數個紡織城,紡織鎮。
“大郎的意思是,我們要提早預防,阻止這種無序吞并?”
“不!”唐奕的回答出乎二人意料。
“我們不阻止,而且要推波助瀾。”
見兩個老人家還是有點不明白,唐奕只得解惑道:“重點不是融合,重點是城鎮!!”
“紡織業必然造就更多、更大規模的城鎮,徹底脫離農耕的城鎮!”
“而這對以商稅為主要收入的朝廷來說是好事,何樂而不為?”
在糧食夠吃的情況下,把農戶引到城里去,加快大宋的城市化建設,這樣一來,商稅才會越收越高。
而農稅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到最后,免除農稅,甚至倒貼,都不是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農民種地不收稅,甚至有補貼,這個不論什么年代都是國家中堅的群體沒了后顧之憂,那么穩定還有什么不容易嗎?
“所以....”
唐奕轉過頭,“在剛剛的第一個問題上,朝廷就不能只是減稅那么簡單了。”
“一方面減稅,一方面則是控制糧價。”
“朝廷要把種地的利潤控制在一個既可以把一部分人引去城鎮,又可以留住一部分人保證糧產的范疇之內。”
兩個老頭兒都聽傻了,終于明白,這就是唐奕所說的宏觀調控。
用政策來引導百姓.....
賈相爺下意識發問:“那再下一步呢?”
只聞唐奕淡然作答:
“先把大宋的小商品百貨賣到全天下去,用廉價勞動力和數量為大宋和百姓積累財富,這個階段主要靠朝廷和觀瀾民學。”
“民學?”二人不解。
“二老忘了?民學里可是有很多好東西、好技術沒拿出來用呢。”
“那接下來呢?”
“接下來就是城鎮的興起,必然帶動城市房產、路橋、水利的大規模建設。”
“這此東西雖然費錢,但是...這可都是重工大業!!”
“有了整個中原這么龐大的需求,水泥、路橋工程,還有相應的器械也就成了急需。”
“到時不用朝廷出馬,民間就會為了更快更省錢而想方設法的改進技術和器械。”
“等城鎮和道路建的差不多了,估計咱們大宋也能形成一整套重工業體系了。”
唐奕一臉的憧憬
大宋現在還算是技術匱乏時期,不知道經歷這些之后,所謂的重工會是什么樣兒。
當然,肯定達不到后世的水平,但是....
也足夠期待了吧?
哪怕到最后只造出一個齒輪組,那也是劃時代的。
“再然后.....”
唐奕高深一笑,“有了錢!”
“有了重工業支撐的船舶與軍隊!!”
“那就到了咱們拿著銀錢和大刀出去闖世界的時候了。”
“即使現在歐州和西亞我們沒有建樹,光是用錢買,也能買斷天下!”
“買出一個大宋全圖!”
范仲淹一陣無語。
賈子明一陣愕然。
“這....”
這聽著有點玄乎,可是怎么就....
怎么就這么有道理呢?
“那再然后呢?”
賈相爺還真就不信了,唐奕這腦袋差不多想出一百年了吧?他不信這個妖孽還有下一步?
果然,賈相爺這么一問,唐奕還真就窘迫的一撓頭。
“下一步....”
“還沒想好...”
好吧,不是沒想好,是特么沒得抄了。
后世的華夏也就才走到這一步,這個無恥的家伙可沒有毛爺爺和鄧爺爺的智慧,能看透人家已經落子的步數已經很不容易了。
讓他自創有點難。
但是話說回來,能行得通嗎?
在唐奕看來,還真有可行之處!!
首先,大宋的人文環境很好,百姓和官員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其次,世界環境也不錯,唯一的威脅大遼已經被大宋掐住了脖子。
歐洲市場,還有西亞的阿拉伯市場也已經打通,更沒有后世那么復雜繁瑣的貿易協定來制約。
而現在的大宋也沒有后世米國那樣的強敵增加難度,唯一不同的是,十一世紀的世界得大宋自己來培養市場。
不過,大宋只有一億多人口,沒有后世華夏那么大的體量,但在這個不算發達的十一世紀,一億人口足夠享受“人口紅利”了。
這一二三步走....
應該辦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