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方面,奔馳也好,大眾也罷,就連寶沃保時捷之類的也都算上,依舊還是根本保證不了陸軍需要的巨大數量。
1939年的戰爭前夕,在德國擁有的103個作戰師當中,只有16個裝甲師、摩托化師實現了計劃中的摩托化。
其余部隊均靠步行,和1914年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分別。雖然按照德國部隊的編制,每個步兵師在編制上有942輛汽車,可這個數量從來沒有達到過。
就和裝甲師的坦克從來沒有滿編過一樣,德國所有部隊的汽車都沒有達到過滿編狀態……
一個步兵師的補給品,大部分仍由1200輛馬車裝運。這種情況下說機械化推進,未免有些過于自欺欺人了。
誰能想象,德國步兵師主要的運載工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一樣使用著的馬拉大車?
李樂甚至仿佛看到了開戰之后,那一幅幅感人的歷史老照片:德國士兵陷入泥濘之中,推著一輛四輪馬車蹣跚前行。
戰爭一旦開始,蘇聯那坑爹的公路上,都要擠滿越過邊境,擁擠在一起的德國運輸兵。是的,就只能用坑爹來形容,蘇聯的大部分道路,和1940年的中國道路,是半斤八兩的差距。
德國士兵們趕著馬車,與摩托還有卡車堵在道路上。兩旁的漫山遍野的德國步兵,為了趕路把行李丟得到處都是……
當然,如果運氣再不好一些,坦克還有大炮,裝甲車以及難民鐵道兵也會出現在這幅畫卷里,讓擁堵的情況雪上加霜。
這和歷史上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簡直一模一樣,失敗的結局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注定下來了。
無論李樂愿意不愿意,現在,就在這一次召開的,修改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會議之中,他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也同樣是陸軍各個指揮官,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如何讓這樣的部隊跑起來,確實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
一個步兵師有300輛各式各樣的卡車,大部分火炮都只能用馬車來拖拽。戰爭開始之后,百分之九十的部隊,前進要靠自己的雙腿。
不要覺得300輛卡車或者700輛卡車只是牽引拖拽的工具,這些卡車還要在戰區內負責區域運輸,所以損耗和故障率相當的高。
至于在基地倉庫和鐵路終點站之間,全軍只有3個汽車團,共約9000人,6600輛載重卡車,他們專門負責運輸。
可這支部隊的總載重量只有19500噸上下,這樣的運力,是無法支持德軍的所有部隊同時行動的。所以戰斗中,德隊進攻的話,只能有部分軍隊先動,然后其他部隊再跟上。
1944年同盟國為保障在法國作戰的47個師,雖擁有69400噸的汽車運載能力,仍然感到運力嚴重不足——而德軍103個師,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運力……
當然,現在李樂做出了改進,可改進的時間尚短,短時間內也看不出什么本質上的不同。
現在德國一個步兵師裝備有500輛汽車,比原本的數量要多出將近一倍。可能夠達到這樣數量的部隊依舊很少。
此時此刻的德國拳頭部隊,還是二十幾個裝甲師、機械化師以及摩托化步兵師。
“我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暫停所有民間汽車的生產,轉而生產軍用汽車!”李樂看著施佩爾,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民間想要購買汽車,就只能買到和軍隊一樣的汽車!”李樂一板一眼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施佩爾茅塞頓開。
籌措汽車極為困難,因而很大一部分車輛不得不直接取自民間經濟部門。結果,車輛的型號多得不堪設想。
改變這樣的現狀,李樂的辦法,就是生產汽車只生產軍用型號,這樣就可以極大限度的減少征用汽車的型號繁雜問題。
“我們只生產桶車!還有軍用卡車!簡化生產線,盡可能的讓汽車型號單一起來!”李樂伸出手來,指著面前的文件對后勤部門的官員開口說道。
原本的時空中,繁雜的所有型號的車輛,都需要供應各自的維修備件,供應的速度因戰爭的消耗又必然要加快。在戰爭的最初幾年,由于備件需要量太大,因而連已經實現了的低水平的摩托化也無法維持。
可是現在,李樂命令所有的汽車生產企業,只能生產規定的簡化版汽車,其余型號一律只能作為技術儲備,不能量產裝備軍隊。
方頭方腦的德國簡化版汽車,也就是連車門都沒有,車頂都是帆布的乞丐版汽車,開始大量的裝備部隊。
一開始的時候,領到了這樣汽車的前線部隊很不滿意,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發現這類汽車的好處來。
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從1940年的8月到1940年的11月,汽車產能比原來翻了一番還多。
前線大量出現的乞丐版卡車,從根本上緩解了德國前線部隊用車困難的問題。德國也從70人擁有一輛汽車的過去,過度到了60人擁有一輛汽車的現在。
要知道,這才僅僅過去三個月不到的時間,能夠讓德國汽車保有量提升如此巨大,元首的乞丐版汽車功不可沒。
“只有兩個型號的汽車?”聽到了元首的命令,施佩爾覺得自己被嚇到了……元首竟然這么中意簡化生產,甚至連一塊鋼板都不愿意浪費掉。
“不是只生產兩種,而是盡量壓縮種類!四輪轎車就只生產桶車,軍官用的奔馳車……卡車也只生產有限的幾種!”李樂給出的自己的建議,施佩爾開始記錄起來。
“盡可能的減少前線的武器裝備種類,如果有必要的話,用盡可能通用零件的產品!”看到施佩爾記錄,李樂繼續吩咐道。
“還有,法國那邊,也要物盡其用!雷諾等卡車,裝備二線部隊!丑是丑了點兒,但只要能用,就是好東西。”李樂想了想,又開口對軍方的人補充道。
德國可遠沒有到浪費繳獲裝備的奢侈程度,至少在1940年,勃勞希契等人是舍不得放棄哪怕一輛汽車的。
東線的德國部隊,還有西線的守備部隊,加起來有超過4萬輛汽車,是從法國手里繳獲的戰利品。
現在,李樂還有陸軍的將領們,為了簡化后勤保障配給,打算將這些法國、英國以及比利時的汽車,統統從前線作戰部隊內淘汰出去。
“法國的汽車,集中送給鐵道部隊,還有駐扎在法國的部隊使用!至于比利時和英國的破爛,丟給集中營之類的地方,自生自滅去吧。”李樂可不打算維修這些破爛了,比造新車還要昂貴。
那種生產幾百兩虎王坦克,還搞出一個“保時捷”限量版的愚蠢事情,李樂是絕對不會允許了。
如果再有混蛋敢這么做,把本來已經夠復雜的軍隊武器裝備弄得更加復雜,李樂就把這個混蛋所屬的公司收歸國有!
“新式的坦克那邊,生產的如何了?”想起了坦克,李樂就想起了自己監督設計生產的德國全新坦克。
“新的坦克生產已經大規模開始,因為采用了更符合生產的設計,所以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施佩爾對李樂回答道。
他說完之后,另一個軍方的代表,也點頭確認了生產情況:“軍方對這種坦克非常滿意,比起原來的3號和4號來,絕對更勝一籌!”
“很好!3號突擊炮可不能停下來!畢竟炮兵也是需要這樣的武器的。”李樂給出自己在這方面的建議。
實際上,最近德國坦克生產的主要壓力,被堆積在了有關火炮的方面——底盤生產速度倒是不慢,可奈何火炮生產進度出了問題。
也不能說出了問題,而是因為過于追求型號統一,德國坦克炮把所有的需求,都壓在了75毫米和88毫米兩種口徑上。
原本,德國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口徑,是從37毫米一直延伸到88毫米的。現在小口徑的火炮統統停產了,壓力自然也就轉嫁了。
不管是追獵者坦克殲擊車,還是3號突擊炮,還有4號坦克改進型,以及牽引式75毫米反坦克炮……他們都使用75毫米口徑炮管,都要同一種生產線來生產。
雖然已經擴建了好幾條生產線,可相對應的火炮身管產量依舊無法滿足需求,很多部隊都在等待著自己的新式裝備。
最新的5號坦克使用的是88毫米口徑火炮,這是一條和原本88毫米高射炮完全不同的生產線——當然擴大產能也需要時間。
“我的元首,我們的火炮產能跟不上,這嚴重制約了坦克數量的提升。”施佩爾郁悶的為自己解釋了一句。
他最近正在拼命的擴大火炮產能,也讓坦克還有其他裝甲車輛的產量大副提升。可陸軍就像一只吃不飽的老虎,幾乎永不滿足。
10個機械化步兵師剛剛裝備完成,配套的武器裝備還沒有滿編,勃勞希契就已經想著,要再建設20個類似的作戰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