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制核武器實際上是有先天優勢的,同樣也是德國科學家,在1938年最先提出了核裂變理論。
有先進的理論基礎,德國人卻沒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得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這件事情首先就和德國排斥其他種族,迫害許多非日耳曼科學家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因為德國的迫害不得不離開的。
實際上不僅僅只有一個愛因斯坦,超過兩千名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技術專家,因為德國的激烈種族政策離開了這個國家。
如果說這些人的離開,對德國的高級技術沒有一點影響,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極端激進的種族主義迫使大量的科學家外逃之外,本土科學家走錯了道路,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以海森堡為首的德國物理學家們,固執的認為核武器并不容易研制出來,困難和投入無法成正比。
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小插曲,比如說提煉武器級別鈾原料使用的石墨被反戰人士破壞,摻入了雜質導致提煉失敗。
又比如說海森堡的計算公式錯誤,導致了德國對核武器的重量估算錯誤等等。
這一系列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故事,最終導致了德國核武器的研制最終荒廢,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
最后一個方面,就是盟軍對德國核武器研制基礎設施的針對性破壞,英軍針對挪威重水工廠的特種襲擊,同樣堪稱特種作戰的經典。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原子彈研究最終失敗了。可是李樂現在的局面要比希特勒面對的局面好的多。
他干掉了英國這個破壞大王,挪威的重水工廠遭到破壞的可能性大大的降低了。
同時,他刻意檢查了各種實驗材料,避免了出現實驗材料被人破壞的問題。
最后,李樂還根據后世的先知先覺,給德國科學家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條道路,有這個道路和沒有這個道路,核武器研制進度絕對是無法相比的。
不得不夸贊的是,美國這個國家在做事的時候,是很有一股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韌性的,他們的堅持可以讓很多國家汗顏。
同樣的事情如果放在德國身上,還真的未必能搞成。在蘇聯后來接著搞核武器研究的時候,實際上是有一個極大優勢的——蘇聯至少知道核彈是可行的,而且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可以實現。
相對條件下,美國當時是不知道核武器究竟是不是可行的,美國真的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指路的那個所謂的明燈。
雖然當時對核物理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了。蘇聯德國甚至是日本,都有相應的核物理研究。
可是即便擁有一套完善的核武器研制理論,沒有成功的案例,大家實際上還是無法肯定的得出原子彈一定成功的答案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毅然決然的投入了20億美元,還有無數電力,來研制生產原子彈,本身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而有些時候,往往就是這個勇氣,擊退了許許多多人和國家在某些方面和領域內的嘗試。
所以不要盲目的崇拜蘇聯比美國研制原子彈短了多少年,我國比蘇聯研制原子彈又短了多少年,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沒有美國搞出來的那枚原子彈,可能蘇聯和中國,虛耗十年都未必敢邁出搞原子彈的那一步呢。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李樂這個穿越者,在核武器研制這個大方向上,能夠給德國核武器的研制,帶來多么巨大的轉機。
大方向上的指引,已經讓海森堡等德國科學家有了邁開步伐的勇氣,而在具體操作方面,有元首挑頭執行的大工程,可要比其他放養狀態下的計劃,執行力強上千萬倍。
在研究原子彈的問題上,美國是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管轄所有的核項目的。
一開始是純科研的鈾顧問委員會,之后項目進入工程發展階段,形成曼哈頓工程,與基礎研究同步進行。
光委員會的成立,就耗費了美國兩年的時間,可是這時間不是白白浪費的,因為一旦形成了程序上的統一,確保了權力的集中之后,在美國想染指核工程的任何部門,都必須服從統一調遣。
這不是開玩笑的,就比如說海軍想要參與到核武器研究的項目中來,可以出人出力出錢,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指揮決策權限。
而在這方面,第三帝國卻正好相反,大家省去了互相扯皮的時間,可是各個部門各干各的。
軍械部、威廉皇帝學會、各個大學,甚至是某些部級單位都有自己的核研究機構。
雖然說起點較高,研制的科研力量同樣雄厚,可原本資源就不夠,這下更分散了。
更讓人郁悶的是,各部門的研究方向也不一致:雷德爾和鄧尼茨等海軍高官,就一直想把核發電用于潛艇和戰艦。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在1942年的時候就基本終止了核發電項目的研究,專心研究核武器方向。
現在有了元首的加入,原本就高度獨裁的第三帝國機構,迸發出來的力量,要比想象中的更加龐大。
各個部門都結束了相關的研究,由偉大元首的一句話,加入到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研究機構之中,為德國的核武器計劃添磚加瓦。
這個規模龐大的計劃,就是德國的“鈾計劃”。它計劃在1944年,為德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顆核武器。
“日本的離心機和提純設備,我們已經完成了評估……技術上有一些可以利用的部分,相關的部門也已經開始實踐了。”海森堡獨自面對元首的時候,話就比較多了。
他是真心佩服面前的這個元首,因為這個元首篤信海森堡的量子物理,并且非常堅定的支持德國物理科學家的核研究。
就和法本公司的掌舵人認為一個懂化工技術的元首值得支持一樣,海森堡等物理學家,也認為有一個懂物理的國家元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這就好比一個和尚發現自己所在的國家皇帝信佛一樣,是一種難以言明的心心相惜。
至于說元首為什么篤信原子彈一定可以被制造出來,技術上也是允許的,海森堡覺得完全不是重點。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帶領一大群科學家們,完成人類進入核物理時代的巨大進步。
當然了,是進入核能源時代,還是進入核武器時代,這個就不是他這個科學家能夠左右的了。
“監督每一個環節,如果出了問題,不要盲目的下結論,從根源一步一步排查,不要出現任何想當然的情況!”李樂千叮嚀萬囑咐的說道。
歷史上的德國可沒有搞出過原子彈,問題出現在哪里,李樂也只有史料這種不太穩定的了解途徑。
他真的不知道是因為英國特種部隊的破壞,還是因為海森堡的瀆職,造成了德國核物理研究呃滯后。
所以他只能一邊讓海森堡幫他研制原子彈,一邊想盡辦法來監督每一個環節。
當然,李樂在暗中還安排了另外一個研究小組,一步一步的復查德國核武器的研究。遇到任何一個問題,他都要親自過問一下。
倒不是李樂懂核物理,他學到的有關核武器的理論知識,差不多就是高中物理應付高考的那幾句課本內容罷了。
可是他知道大概的研制方向,就可以在宏觀上判斷出海森堡是究竟在有意拖延,還是真的在一心一意的做事。
另外他也能夠根據進度,判斷出自己國家的核武器研究,有沒有被敵人打斷,有沒有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擾。
“我明白,我的元首……電廠的建設施佩爾已經批準了,不過提純鈾原料的速度,短時間內還是無法提升的。”海森堡提起這個來,就顯得有些遺憾。
德國本身就是一個缺電的國家,新建的電廠,施佩爾要先用來生產前線急需的武器裝備,然后還要再分出一部分鞏固民生。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電力,德國要想成為世界第一,必須要提升自己的發電總量。
在這種大環境下,核武器上消耗的能源,也就并不會太多了。李樂對此也很無奈,因為他畢竟不能暫停對蘇聯的戰爭。
“抓緊時間,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李樂無奈之下,也只能讓海森堡盡可能快的完成預定計劃了。
李樂打算在1943年提純出足夠生產核武器的幾公斤鈾235原料,再用1年的時間搞出真正的原子彈來。
他估計美國會在1945年前后研制出可以實戰的原子彈,德國在那之前,也必須擁有自己的原子彈才行。
“遵命,我的元首!”海森堡趕緊點頭說道——他現在手里可是有5億多金馬克的研制經費的,這可比建造一艘戰列艦多太多了。所以他不能拒絕,也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元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