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梟士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橋買店(上)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寒門梟士 | 高月   作者:高月  書名:寒門梟士  更新時間:2017-09-30
 
李延慶很快便知道了為什么李氏商行選在蓮池路的原因,因為李冬冬的家就在這里。八一

李延慶又知道了一些李冬冬從來不肯說的事情,李冬冬竟然是入贅到劉家,他的一對兒女都姓劉,而不是姓李,難怪他從不肯帶回老家,難道他父親對此事諱莫如深,現在李延慶才終于明白。

之前的糧食商行與其說是李冬冬參股,不如說是劉家參股,所有賣糧的路子都是劉家提供的,和李冬冬沒有任何關系,這些情況老族長沒有告訴他,父親李大器也從來不肯透露。

在緊靠河邊的一間倉庫內,李冬冬置酒給李延慶接風洗塵,他給李延慶斟了一杯酒,嘆口氣道:“之前解散糧行我分到三千貫錢,加上之前分得一千貫錢,前前后后一共拿到四千貫錢,可這四千貫錢我自己只得了一千貫,其他三千貫都被劉家拿走了。

那家橋頭酒肆就是我老丈人用兩千貫錢盤下,原來叫做天波酒館,被他們改名叫老劉家酒樓,黑心加宰客,老酒客全部嚇跑了,現在虧得一塌糊涂,昨天劉大說要盤給我,只要五百貫錢,我便信以為真,結果呢?”

“結果現只是誘引你過去?”

李冬冬搖搖頭,“倒不是誘引我,劉大確實要賣酒樓,而且也只要五百貫錢,但他有附加條件,要把我蚊香和防蚊液的配方一起給他,我不肯,他就要強買強賣了,把我關在地窖里,說十天后給我收尸!”

李延慶不解地問道:“他怎么會知道蚊香和防蚊液?”

“還不是我渾家所謂孝心惹的禍?”

李冬冬恨恨道:“去年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做出來,但天已經冷了,只好把一些存貨留到今年來賣,結果渾家偷偷拿了一點給她父親用,那個老錢眼立刻意識到可以賺大錢,便天天來找我,說準備把錢還給我,又答應把我兒子恢復李姓,我根本就不信他的話。

后來他生了一場病,沒有精力管這件事了,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兒子,結果他兩個兒子不擇手段威逼我,今天的情形你也看到了。”

李延慶抬頭打量了一下房間,笑問道:“這就是從前的糧食倉庫吧?”

“這座倉庫的租金兩年一付,我們去年年初才付過,要明年這個時候才到期,你父親的意思,新的李氏商行還是先定在這里,這里的水運非常便利,不過......我有點想換地方了。”

“你是擔心劉氏兄弟?”

李冬冬點點頭,“我若把這里當做倉庫,存放的貨物會一夜之間不翼而飛,這個損失我可承受不起。”

說到這,李冬冬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眼中射出決然的目光,咬牙切齒道:“我李冬冬絕不做劉家的影子,我要做自己的事業,劉家休想再控制我!”

李冬冬的想法正合李延慶的心意,他雖然是昨天才抵達京城,但一些最起碼的常識他也明白,他們要做的蚊香、防蚊液屬于中檔產業,不敢說去御街開店,但至少也要在一個稍微好一點的地區。

這里的環境實在太糟糕了,所住的人大多是底層民眾,他們寧愿買兩文錢一根的艾繩,也不會賣五文錢一盤的蚊香,更何況他將來還想做香皂、牙膏之類的產品。

“你們打算在哪里開店?”

“我倒找到一個店鋪,在新橋,靠近太學那邊,屬于前店后坊,本想等你父親回來再商量,不過既然你已到京城,那么就由你來決定好了。”

李延慶欣然笑道:“現在還不到中午,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你.....你不去你爹爹的住處看看嗎?”

李延慶的表情有點不自然,他當然明白李冬冬的意思,他也是不久前從李大印那里得到的消息,父親在安陽時身邊就有一個女人,是一個寡婦,雖然沒有迎娶,但已經跟他三年了,巴蜀簡州人,這也是他父親為什么要去巴蜀的原因。

這件事老家主李文佑知道,李冬冬知道,伙計李延彪知道,唯獨自己被蒙在鼓里,當然,李延慶也理解父親為什么要隱瞞住自己,他是怕自己反對。

李延慶知道這件事后確實很生氣,但他并不是生氣父親身邊又多了一個女人,他完全能理解,父親確實需要一個女人照顧,但父親為什么要隱瞞自己,還隱瞞了整整三年,李延慶著實為此深感不滿。

李延慶沉默片刻道:“還是先去看店鋪吧!”

天波橋在汴京的西北,而新橋則在汴京南面,南靠蔡河,距離汴京最繁華的御街只有兩里路,這一帶有兩個瓦舍,是汴京四大商業中心之一。

李冬冬看中的這家店位于新橋北橋頭,這一帶集中了兩百余家商肆,人氣十分旺盛,是開店的絕佳市口。

“這家店主原是我剛來京城時的老東家,姓萬,也是我們相州人,老家在安陽縣,那時他在新宋門附近開了一家酒館,后來他將酒館賣了,又在新橋買下這家店鋪做脂粉生意,做了快十年了,在京城提起月宮脂粉,頗有點名氣,雖然不是最好,但也能排進前十。”

“做了十年,他為什么要賣店?”

“十年前他唯一的兒子犯了死罪,為了救兒子,他把生意興隆的酒樓賣了,上下打點,長子總算由死罪變成了流放嶺南十年,剩下的錢他就買了這座店鋪,兩個月前傳來消息,他兒子在家鄉喝醉酒,失足墜河死了,兩老口悲痛萬分,便不想做生意了,把店賣了,回家鄉買地陪兒子終老。”

李延慶點點頭,又問道:“他開價多少?”

“一口價三千貫,或者兩千五百兩銀子,這可是連地皮房屋一起賣的,占地一畝,這個價格真的非常便宜。”

“便宜到什么程度?”

“這么給你說吧!十畝以上美宅,地段好一點,那就要十萬貫起價了,普通一畝地民宅,好地段一萬貫,新橋那邊至少要五六千貫。”

李延慶嚇了一跳,“那賣三千貫豈不是只要半價?”

“是啊!據我所知,他十年前花了兩千八百貫從親戚手中買下這座店鋪,他基本上是按原價賣出,我覺得光這個脂粉招牌就要價值上千貫。”

李延慶心中著實懷疑,天上哪里會掉這種餡餅?

李冬冬卻誤會了,以為李延慶是擔心店鋪會不會已經賣掉,他連忙道:“我昨天還來看過,老東主對我不錯,他答應給我保留五天,我就在等你父親來做決定。”

李延慶不想解釋,便笑問道:“那冬哥自己買房了嗎?”

李冬冬嚇一跳,慌忙擺手,“我哪里買得起,我一直租房子,最早是租我岳父的一間破屋,月租兩貫錢,后來我改租店宅務的房子,也就是公房,我開茶棚交稅和差役錢較多,被定為四等戶,可以租兩間公房,月租八百六十文。”

李延慶倒也知道一點情況,大宋戶籍分為鄉村戶和坊廓戶,相當于后世的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農村交田賦,城市交戶稅,免役錢城市鄉村都要交。

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根據財產來評定戶等級,鄉村財產是指農田,城市財產是指房產,財產越多等級就越高,自然交的稅賦就越多,免役錢也越多。

李大器最窮困潦倒之時沒有交稅是因為他沒有田產,典型的無產階級,不僅不用交田稅,連每年交的免役錢也是最低的一檔,算是朝廷對最窮困人口的一種福利。

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財富觀念都很重,尤其是宋朝,鄉村人熱衷于買田,城市人熱衷于買房,主要是子女多,所以必須積攢更多的財富,讓子孫后代的生活能好一點。

但財產越多,稅賦和免役錢也就越多,對所有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城里人為了多買房且少交稅,大家都想盡辦法藏匿房產,最典型的辦法是做陰陽契約,報給官府用假契約,盡量把房產數量降低,明明交易面積是一畝地,卻在官府備案成一分地,把財產藏匿了。

但這樣做的風險也很大,相國呂惠卿推行‘手實法’,要求各家各戶自行按實申報,并鼓勵街坊鄰居揭:‘非器、田谷而隱落者許告,有實,三分以一充賞’。

一旦藏匿財產被人揭,藏匿的房產會被沒收拍賣,揭人可以得到三成獎勵。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當官,考上舉人就能免稅免役,什么叫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個意思了,為什么宋朝人拼命送孩子去讀書,熱衷于考功名,這里面有著很現實的利益考慮。

但汴京的人口密度已經遠遠過了后世的國際大都市,不得不管理得異常嚴格,毫不容情,否則怎么容得下近兩百萬人口。

汴京先也是看房產,在汴京有房產叫做主戶,沒房產叫做客戶,也就是流動人口,主戶沒有什么限制,有多少房就住多少,只要不偷稅漏稅就不管。

但客戶的限制就極為嚴格,不是你想租幾間房就可以租幾間房,朝廷先把客戶劃為五等,每等客戶都有規定的住房標準。

流動人口剛到汴京最初都會被默認為第五等戶,一戶人家只允許租一間房。

要想多住幾間房就得開店交稅,店開得越大,稅交得越多,認證的等級也就越高,實在不行就開個小茶棚,官府便認證你為四等戶,可以住兩間屋了,不過戶稅和免役錢也要翻倍。

所以絕大部分底層人家都只能住一間屋,朝廷修建了大量公房出租,每間月租四百三十文,但一家人月收入最低也是三千文,所以基本上都負擔得起。

否則以汴京寸土寸金,底層人哪有容身之處?如果違規多住房子,一旦被人舉報,公租房則取消租房資格,私房則重罰房東,讓房東得不償失。

當然公租房的居住條件都不太好,擁擠嘈雜,環境臟亂,想住好一點,那就去租私房,房租雖然貴一點,但房東有很多辦法來彌補,比如開間大,平時用布簾一拉或者屏風一隔就成了兩間。

再比如還有庭院,如果人口多便可在庭院內搭一頂帳篷,舒適性和公租房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商鋪不在限制范圍,可以租商鋪來居住,只是一個月十貫八貫的租金普通人家也負擔不起,真正有錢人又何必租商鋪居住,直接買房子成主戶,就不受任何限制了。

這時,李冬冬稍微靠近李延慶,笑瞇瞇道:“你是相州解元,可以評到一等戶,我的意思是你用自己的身份把房子租下來,你父親就可以住五間屋了,至于你嘛!可以住太學,太學的住宿條件要比外面好得多。”

“我父親現在住幾間屋?”

“他在汴京呆的時間不長,先默認為五等戶,只能住一間屋,不過租的是私房,條件稍微好一點。”

兩人邊說邊走,不多時便來到了新橋,新橋是跨越蔡水的一座石橋,蔡水又叫惠民河,蔡水南岸是密集的學校區,包括太學、國子學、武學、算學等等學校,以及主管大宋教育的國子監都在蔡水南岸,這一帶生活著上萬名學生。

而蔡水北岸則是著名的商業區,汴京有四大商業中心,這里就有兩個,分別是御街東商業和御街西商業區,大型瓦舍也有六座之多,新橋便位于御街西商業區內。

新橋正對的大街叫做新門街,新門街兩邊是密集的民居,商業主要就集中在新橋附近,各種店鋪兩百余家,酒樓、妓院、關撲店、客棧、腳店、銀鋪以及各種商鋪,應有盡有,招牌幡幌掛滿了大街。

“前面就是了!”李冬冬一指前面笑道。

李延慶也看見了,掛了一塊木招牌,上面雕刻著一座宮闕模樣的建筑,旁邊寫著月宮兩個字,另外脂粉兩個字因為年久斑駁,已經看不清楚了。

招牌下是一家瓦房店鋪,兩邊都是平房,鋪面門大約有一丈寬,在這一帶只能算中等,店面也略顯得破舊,就仿佛很多年沒有修葺過。

兩世的經驗告訴李延慶,一般生意火爆的店鋪大約每隔兩三年就要修葺一番,越修葺生意就會越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而店鋪破敗,往往就是生意慘淡的一種表現。

京城的脂粉店至少有一兩百家,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牌子,這樣破舊的店鋪能殺進前十?

李延慶覺得這里面的水份太大,最多也就做做附近民居的生意,不過這地段李延慶卻很滿意,下面就看面積了,如果真有一畝地,那他確實可以考慮考慮。當然也只是考慮。

聽李冬冬話中的描述,這對老夫妻在京城至少生活二十年了,還是商人,任何一個稍有頭腦的人,會把價值五六千貫的財富半價出售?還白送一座店鋪。

李延慶覺得這里面肯定不是李冬冬說的那么美好,看看再說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