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日,阿嬌阿奕一得了閑空,便湊到一起嘀嘀咕咕,商議著伴讀人選。
顧莞寧索性放手不管。正好趁著此次機會,好好磨練兩個孩子的心性。
閔太后得知一雙寶貝孫子孫女要選伴讀,頗感興趣,特意來了一回椒房殿,仔細問了此事。
顧莞寧笑道:“他們兩個都已八歲,選伴讀也是時候了。”
“按著宮中慣例,一般只選一兩個伴讀。我怎么聽說,他們姐弟兩個都列了一長串的名單?”閔太后饒有興味地追問。
顧莞寧笑道:“大孩子心性,覺得人多熱鬧。反正上書房足夠大,里面容納幾十個孩子讀書也沒問題。他們想選幾個便選幾個。”
最寵溺孩子的閔太后想也不想地點頭贊成:“此話有理!”
想了想又道:“到時候讓朗哥兒和瑜姐兒也一起進宮來讀書吧!”
顧莞寧點點頭:“兒媳也有此意。”
朗哥兒是韓王府的嫡孫,瑜姐兒是魏王府的嫡長孫女。讓他們進宮做伴讀,一來彰顯圣恩,二來也有牽制韓王府魏王府之意。
閔太后略一躊躇,欲言又止。
顧莞寧何等機敏,頓覺有異:“母后心中是否有合意的人選?”
閔太后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說道:“若你打算給阿奕多挑幾個伴讀,可否從承恩公府挑一個進宮?”
承恩公夫婦有兩子一女,兩個兒子俱早已成親生子。到了這一輩,共有四個孫子兩個孫女。其中和阿奕年齡最相近的,是排行第三的嫡孫閔達。
閔太后這一張口,顯然是想讓閔達進宮做伴讀了。
顧莞寧沒有猶豫,立刻應了下來:“好,母后放心,兒媳自會安排。”
閔太后松口氣之余,不免要解釋幾句:“承恩公去年犯了錯之后,一直安分守己。今年承恩公夫人進宮請安,提起伴讀之事。我不便一口回絕,一直拖到現在才和你張口。你若是覺得為難,我便打發人去承恩公府送個信……”
“母后多慮了。”顧莞寧溫言笑道:“達哥兒機靈討喜,做阿奕伴讀也是極好的。”
閔太后見顧莞寧面無不虞,才徹底放了心,笑著說道:“如此就好。”
自顧莞寧正式接掌鳳印,閔太后便將宮務全部交還顧莞寧,絲毫不留戀權勢。她對娘家也算照顧,卻一直恪守一個準則,絲毫不能損及帝后顏面和利益。
人便是這樣。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顧莞寧對閔家沒什么好感,卻因為閔太后之故,對閔家頗多寬容忍讓。
選伴讀之事,多一個也無妨。這種小事,顧莞寧自然不會讓閔太后為難。
閔太后來意達成,心中頗為高興,隨口問道:“對了,我聽聞這幾日傅妃病情加重,整日渾渾噩噩胡言亂語。總說什么不是我之類的話。莫非當日刺客行刺之事,真的和她相關?”
“我還聽說,傅閣老為了自辨清白,已經回府,連著幾日都沒上朝了。”
閔太后平日不問世事,對朝堂之事也甚少關注。不過,這回的動靜鬧得實在不小。
提起傅閣老,顧莞寧神色冷了一冷,淡淡說道:“刺客從何而來,一直未曾查明。傅妃種種異樣,想來是和此事脫不了干系。傅閣老閉門不出,便以為能自證清白,委實有些可笑。”
閔太后聽的心驚肉跳,下意識地看了眉目森冷的兒媳一眼:“傅閣老是當朝首輔,在朝中數十年,門生眾多……阿詡登基時日還短,此時以穩為重,切記不可輕舉妄動。”
想動一朝閣老,可不是小事。
顧莞寧不欲多說,扯了扯唇角:“母后說的是。”
很快又扯回了伴讀之事。
隔日,阿嬌阿奕像模像樣地各遞了一份名單到顧莞寧面前。
顧莞寧笑著接了名單,迅速瀏覽了一遍。
一雙兒女從五歲起練字,練了兩年多。阿奕字跡端正,阿嬌字跡飄逸靈動。
阿嬌的伴讀名單上有四個名字。蕭天瑜排在第一個,傅蕙次之,第三個是孫柔。
孫柔是孫武和佳陽縣主的女兒,今年六歲。平日進宮極少,阿嬌將她的名字列上,顯然是考慮到了孫賢太皇太妃的緣故。
看到最后一個名字時,顧莞寧笑容微微一頓,看向阿嬌:“最后這個名字,是你自己加上去的嗎?”
阿嬌點點頭:“是。”
最后一個名字是蕭天玥。正是齊王世子唯一的女兒玥姐兒。
顧莞寧神色莫測,不辨喜怒:“你還記得玥姐兒?”
阿嬌又點頭:“當然記得。玥姐姐的父親祖父謀逆犯上,死有余辜。玥姐姐卻是無辜的。她什么都未做過,卻被整日關在宗人府里不見天日,我覺得她很可憐。所以想讓她進宮來我和一起讀書。”
顧莞寧沉默不語。
阿嬌一時摸不清顧莞寧的心意,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問道:“娘莫非不同意么?”
顧莞寧抿了抿嘴角:“此事待我考慮幾日。”
阿嬌暗暗松口氣,笑著說道:“多謝娘。”
沒有一口回絕,多半會同意。
顧莞寧垂下眼,又細細看起了阿奕列出的名單。
列在第一個的,赫然是韓王府嫡孫蕭天朗,其次便是定北侯府的顧懷俊,然后是平西伯府的嫡長孫丁遠征,最后一個是禮部尚書羅恒之的嫡長孫羅謙。
“朗堂弟,俊表弟,虎頭表弟,還有羅家表弟,”阿奕一個個數過來:“我和他們年紀相仿,自小一起長大,本就熟悉。既是選伴讀,我便選他們幾個。”
顧莞寧略一點頭:“這名單列得不錯。”
得了顧莞寧首肯,阿奕十分歡喜,立刻咧著嘴笑道:“娘同意了嗎?”
顧莞寧嗯了一聲,笑著說道:“再將閔達也列上。”
閔達?
阿奕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不怎么樂意:“達表弟太過淘氣,上次進宮還弄壞了我的木馬。我不喜歡他。”
顧莞寧神色一斂:“達哥兒是你皇祖母的娘家侄孫,此次你皇祖母特意張了口,我已經應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