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崔顥有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請大家搜索()看最全!的小說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使人愁。
這里頭的黃鶴樓,便是李秘如今見得的黃鶴樓了。
這黃鶴樓一說原是建造于黃鵠磯,鵠音近鶴,以訛傳訛,黃鵠樓便成了黃鶴樓,當然了,也有說法是這黃鶴樓本是辛氏的一家酒樓,因為接待了一個仙人,仙人施展神術,而后又駕鶴而去才得名。
這種說法雖然被后世寫入了江夏縣志,但沒半點可信度,這黃鶴樓始建于三國黃武年,最起初該是用于軍事戰略目的。
黃武乃是東吳大帝孫權所使用的第一個年號,而這黃鶴樓最早又是用于軍事,這也是李秘為何要來看看的原因了。
不過看了之后,李秘也難免有些吃驚,因為后世的黃鶴樓已經氣派恢弘,大氣豪邁。
然而彼時的黃鶴樓,卻要更高更大,后世樓高五十米左右,可李秘看到的黃鶴樓卻高達七十多米,金黃樓頂甚至籠罩著云霧,不虧是與岳陽樓、滕王閣齊名的江南三大名樓!
而黃鶴樓周遭還有不少附屬建筑,諸如勝像寶塔、碑廊、山門等等,一層大堂里頭是巨型的壁畫,左右墻壁所懸掛的盡是歷年來人墨客留下的傳世佳作。
當然了,這些都是贗品,供給游客觀賞,真跡則在頂樓高閣之,而且從二層開始,有王府和地方官兵在把守,游客是不去的。
這八角樓后世要更加的龐大和壯觀,李秘也是早有所料的,畢竟黃鶴樓歷經戰火,武昌這邊的人常有一種說法,說是“國運昌則樓運盛”,然而單單是明清時代,黃鶴樓被毀了十幾次,又重修了十幾次,到了光緒年間,最后一座修建起來的黃鶴樓已經只剩下樓頂的黃銅蓋子而已了。
這些年黃鶴樓也經常變換位置,每次重修都幾乎沒有依照原址,到了新國時代,修建長江大橋時占用了黃鶴樓原址,新樓只能另選地方。
所以后世人所見的黃鶴樓,早已不是黃鶴樓,雖然照著清朝藍本來仿造,但清朝的藍本原不是正宗。
李秘此時看到的黃鶴樓,其實也是經過重建或者修葺過后的,因為嘉靖年間楚王府經常走水,而黃鶴樓也是多災多難,樓被燒殘不說,里頭的孤本真跡更是被燒得十不存一,真真讓人遺憾。
不過李秘可不是真的要過來旅游觀賞,前番也說過,李秘之所以要登山觀樓,是因為這是東吳大帝孫權黃武年間建立的,又是以軍事目的為主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這是高觀山的山巔,站在這黃鶴樓,整個王府乃至于王城的布局都盡收眼底!
所以面相王城的那一面已經封鎖起來,尋常游客山,只能呆在另一邊,不得繞到東南面來,否則有窺視王府之嫌了!
當初甄宓逃走之時,李秘懷疑她逃到了山來,只是當時沒有時間理會,她把康純俠的爛攤子丟給了李秘,當時李秘急于應付,又人手不足,還要顧忌楚王等等因素,也沒有山來搜捕。
梁銅承和少年劍師雖然潛伏在匠房,但匠人到底是低等下作人,王府許多機密都接觸不到,想要藏匿在王府之,也不是如魚入海河,既然他們能藏匿,估摸著也得了甄宓的暗幫助。
李秘思來想去,如何都不太明白,也虧得朱華篪邀請他登山,李秘便涌出一個想法來,這黃鶴樓有一半區域是常人不得進入的,甄宓會不會藏在這里?
抱著這樣的心理,李秘也無心欣賞美景,到了一層大廳,見得有游客不是很多,幾個人墨客在外頭涼亭里指點江山,激揚字,時不時傳來略帶矯揉造作的笑聲。
而大廳里頭則是幾個畫師,安安靜靜地臨摹著四壁的畫作,倒也是安靜得很。
李秘看著通往二層的樓梯,朝朱華篪道:“某嘗聞黃鶴樓藏寶于頂,不知是真是假?”
朱華篪聽得李秘如此說,也得意起來,心說雖然他只是輔國尉,但無論如何削爵降級,終究是王族的一員,知曉著別個最感興趣的機密,這也給了他足夠的優越感。
“李大人果是博學多聞,不過這些東西都是以訛傳訛罷了,黃鶴樓早先卻是有不少珍品,不過在初代楚王的時候,便已經將這些珍品全都收藏起來,雖然后來黃鶴樓也燒了幾次,但其實里頭的寶物并未燒毀,而是一直藏在王府寶庫之!”
雖然朱華篪刻意壓低了聲音,但李秘聽得此言,難免也是驚詫,不過想想也釋然了。
初代楚王朱楨洪武初到武昌來藩,雖然楚王府建造了年才完成,但明朝初期天下初定,到處都不安穩,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殘余勢力還在各地方潛伏,經常會有武裝暴動。
朱楨當時雖然年紀不大,但或許受了朱元璋指點,將黃鶴樓里的珍品都保護了起來,也算是功德一件。
朱華篪還以為李秘想看一看那些寶物,此時朝李秘惋惜道:“倒是讓大人失望了,以大人與王爺的交情,若大人開口,王爺到底是可以讓你開開眼界的……”
李秘可不是想看甚么珍寶,他來是為了搜尋甄宓的蹤跡,沒有那些珍寶更好,當即朝朱華篪道。
“將軍,某初時也是忌憚頭有珍寶,不敢提出要去走走,如今知道珍寶都放在王府里了,也斗膽想樓頂看一看,這風光到底如何,為何這么多人都想登黃鶴樓。”
朱華篪也想巴結李秘,此時李秘主動提出來,他自然是投其所好,朝李秘道。
“里頭守衛都是我的人,大人盡管去看便是。”
如此說著朱華篪便將李秘帶到了二層,二層也是非常的寬大,里頭擺了不少書柜,也藏了不少書籍,但一看不是甚么孤本古。
隨意翻看一二,大抵都是武昌江夏的縣志或者地理志之類的東西,也有一些人士子在黃鶴樓舉行宴會所留下來的佳作,這種人調調李秘也是碰到過的,當時還借用了鑒湖女俠的一首詩,李秘自是印象深刻。
到了第三層,倒是有些瓷器,乃是湖北的管窯,不少單色釉的瓷器,而到了第四層以,便是一些帶著曾侯乙墓特色的編鐘等古物,到了頂層,陳列著的竟然是吳王夫差劍和夫差矛等物!
當然了,朱華篪已經說過,這些東西都是贗品,李秘也沒有多看,只是李秘有一點不太明白。
古代可沒有考古一說,盜墓是遭天譴的短命事情,夫差劍等物可都是后世才出頭的,這大明朝又何來這些東西?
對于李秘的疑惑,朱華篪也在一旁解釋起來,畢竟他是吃喝玩樂的主兒,對詩書禮樂或許不太在行,可要說玩耍的東西,他卻是信手拈來的。
原來這些東西是從盜墓賊手里追繳回來的,也有一些是杭州制器大宗師石崇圣等人通過古籍描述而復制出來的。
李秘聽得此言,也不由吃驚,因為他是見過后世發掘出來的實物的,這些復制品大體與實物相差無幾,很難想象只是通過古籍記載,便能夠仿制得如此成功!
頂層雖然不是很大,但并非八面開門,誠如先前所言,面對王府方向的那一半區域,仍舊是封閉的,已經完全用磚石砌起墻壁,徹底封死了半邊區域。
李秘從底層大廳一路來,都細細留心,幾個能藏人的地方,也都一一探查過,并無甄宓的身影,更沒有居住或者逗留的痕跡。
黃鶴樓雖然有不少守衛,但這些守衛是白日里來維持秩序,不讓游客靠近,到了夜間到底是不能留下來的。
既然甄宓沒有在樓,李秘也沒多待,在樓憑欄而眺,也是心胸開闊,清風徐徐,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間,手可摘星辰,給人一種極其舒暢,恨不得大聲呼喊的沖動!
這種感覺使得李秘遠離凡塵喧囂,一下子如同靈魂漂浮在半空一般,真真如道家人所言之飄飄欲飛升之感。
“將軍,可否讓我一個人待一會兒?”
李秘如此一說,朱華篪仿佛也明白,似乎非常理解,想來第一次登頂的人,都有李秘這樣的表現,他也已經見慣不怪了,便朝李秘道。
“無妨的,我在下面等著大人,大人想看多久都成,只要天黑之前下來好,若北門關了,拍門喊關也是麻煩。”
李秘也呵呵一笑,朝朱華篪道:“只是一時有感欲發,需要時間來平復一下,讓大人見笑了。”
朱華篪笑著擺了擺手,便退了出去,李秘甚至聽到他對守衛下令道:“都機靈些,莫讓人打擾到李大人!”
“是!”
李秘見得如此,也放心下來,待得朱華篪的腳步聲遠了,李秘便來到了露臺這邊。
這塔頂統共有八個露臺,其四個被從隔斷,硬生生將樓頂空間一分為二,另一半是能夠俯瞰王府的,而李秘所在這邊,卻是高觀山北麓的景致。
李秘深深吸了一口氣,便抱著柱子,爬到了欄桿來,腳下數十米高的距離,也是讓人心頭發涼,不過李秘也沒辦法,想要到另一半區域去看個究竟,總不能穿墻而過,只能從樓頂外頭繞過去!
是的,李秘到底還是沒有放心,因為這個地方實在太過適合隱匿,王府禁地,又無路可走,甄宓雖然武功不算太高,但身子輕盈,搞不好是用李秘的法子,翻到了另一半區域去!
甄宓既然躲在這里,必然會密切關注這邊的動靜,雖然隔著墻,但隔墻有耳,說不定她已經認出了李秘的聲音,若趁著李秘走到一半,將李秘一把推下去,那李秘可死定了!
李秘整個人掛在翹起的檐角,好在樓頂蓋子是黃銅包木所造,極其堅固,雖然歷經風雨,卻還是能夠承受里體重的。
由于兩個露臺間的距離太長,李秘只能從這邊蕩秋千一般蕩過去,腳下畢竟是數十米的高度,李秘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然而在這個時候,最怕的到底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