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葉晨那么年輕,如果真的做大學老師。其實,在國內外的大學里面,雖然是很罕見,卻是有的。
但是,現在葉晨只是做一個學生,這反而讓張斌倫覺得浪費了。
張斌倫繼續聽著的時候,葉晨繼續說道:“現在給這位女患者檢查,發現她除了表現上面那些具體病癥外,現在再看她的舌象,發現其舌黯,苔白膩。”
“翻開你們《中醫診斷學》望診中的望舌部分,現在說到的舌象正是在這里。望舌,又稱舌診,是觀察舌體與舌苔的變化,以測知病情變化的診查方法,屬于望診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以說,舌和臟腑經絡關系密切,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舌為脾之外喉,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腎藏精,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肝藏血,主筋,其經脈絡于舌本,肺系上達咽喉,與舌根相連。舌苔是由胃氣蒸化谷氣上承于舌而成。”
“至于如何看舌象,如果不同舌象表現出不同的病癥,讓廖老師在課堂上再給你們詳細講,現在我就先不講了。只能說,看舌象對一個醫生來說非常重要,同樣對患者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中醫和西醫不同,西醫可以通過現代各種醫療器械,來觀察患者體內臟腑的情況。”
“中醫從它發展到現在,根本沒有通過那些醫療器械看望患者體內的情況。
但是,通過望聞問切,比如,剛剛說到的舌象,就可以知道患者體內臟腑的情況,這一點上,你們已經清楚了,更不用再說。”
這一點上,張斌倫聽到后更是佩服。許多人并不清楚,為什么醫生給患者看病的時候,總是讓患者伸出舌頭來看,或者拿著小電筒照射來看,以為這是多余。
其實,真正知道意義在里面的時候,就不會那樣多問。但是,許多普通醫生自己都解釋不清楚,現在葉晨已經解釋得很清楚,為什么要看清患者舌象的情況?
葉晨繼續說道:“我在這個病例上說到,患者的脈象是舌黯,苔白膩。其中,舌黯,這里面先說到舌色,舌色可以分為淡紅色,正是正常人的情況,然后到淡白色,主要代表患者的癥狀,屬于氣血虧虛或者陽氣虛弱,然后是紅絳舌,代表患者為主熱證,舌頭越紅代表熱勢越甚,還有青紫舌主要表現出氣息運行不暢,至于青紫舌表現出的癥狀,你們可以在課本上看看,而舌黯,正是說明舌頭顏色表現出紫暗色,代表患者出現淤血內阻癥狀
“再說到患者苔白膩,說明患者多屬濕濁,痰飲內停,或食積尚未化熱。當然,這已經是從舌象中的舌苔來判斷,要我說清楚,怕是要半節課,所以這些等廖老師到時再給你們講一講。”
現在葉晨已經簡單給同學解釋清楚,看舌象的重要性,以及舌象所以出現的情況,代表患者的情況。
“再說到那位女患者脈象,是沉滑。這已經是說到切脈和按脈的重要性,這一點上,上一講課,廖老師在課堂上,已經證明了切脈的重要性,我就不再說了,至于脈象代表的含義,脈沉滑,說明這是一個復合脈,即同時包括沉脈和滑脈,沉脈很明確,主的是里證,也就是臟腑疾病。滑脈一般就是痰飲,食積,實熱。”
現在葉晨已經具體從患者的具體表現病癥,之前看醫生的情況,現在表現出的舌象,脈象,自然可以判斷出這個女性患者所表現的癥狀,到底是屬于什么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是可以通過中醫辯證,再來治療,寫出處方了。
“那位女性患者的情況,我已經分析了,主治醫生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可以開藥方了。不過,中醫辯證,中醫治法,處方這些,我先不說,我來先問問張教授,讓他來看診斷,如果患者出現這種情況,屬于什么病?”
張斌倫在那聽得津津有味,沒想到,葉晨問道他的時候,張斌倫還以為葉晨要考他。
張斌倫笑了笑說道:“既然葉晨想考考我,那我現在說出來。這位女性患者表現的情況,按照西醫的說法是屬于更年期綜合征,按照中醫說法是沖任失調郁癥,屬于中醫上的郁癥。”
在張斌倫說出來的時候,葉晨知道他說的不錯,笑道:“張教授說的不錯,這就是這位患者的病癥,郁證。基本上,如果在這里辯證沒有出現錯誤,針對給郁證患者的具體癥狀,以及開藥方,是不會有錯誤了。”
當然,下面那些同學早已聽說過更年期綜合征這個詞,很多時候,還形容一些女性發瘋時候,諷刺對方更年期到了。
這無疑是在罵人。
當然,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是女性某某功能,逐漸衰退至完全消失的過渡時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改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常見有烘熱汗出、煩躁易怒、心悸失眠或憂郁健忘等。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屬于中醫學的“絕經前后諸證”的范疇。
本病的發生是婦女在絕經前后,腎氣逐漸衰竭,沖任虧虛,精血不足,天癸漸絕,月經將斷而至絕經所出現的生理變化,但有些女性由于體質或精神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一時不能適應這些生理變化,使陰陽失去平衡,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出現的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的證候。
剛才葉晨說到那位女性患者年齡在56歲,女性在50多歲還沒有出現絕經,這明顯是說明出現過晚的情況,同樣有些不正常,肯定會是引起一些問題,正是這位女性患者出現郁證等具體癥狀。
在那些同學還在沉思的時候,自然是基本上清楚這個患者病例的情況。
但是,針對這種情況,如果進行治療,如何開藥方,這又和辯證治法和藥劑學有很大關系,如何開藥,開多少藥,這一點上,怕是葉晨給他們詳細講一年都難以講清楚。